

主 題 文 章
14
日前一位好友提到,她的父親雖不信主,卻
一直很有修養。儘管父親個性不是很開朗、很陽
光,但是不管遇到什麼事,總是態度溫和。父親
在退休後,信了主。
然而奇怪的是,父親受洗前後的那一兩年時
間,脾氣變得很不好,對家人及外人都如此。
已先信主的母親,詫異於父親上教會之後,
怎麼反而難相處了?父親坦白:他對不滿的人和
事,已經忍耐了一輩子。現在年紀一大把了,何
需再忍耐下去?
感謝主,在聖靈的工作之下,父親的脾氣漸
漸又好起來。而且他現在的溫和,不再是隱忍,
不再是假裝,而是能用喜樂的心,去面對不滿意
的人和事。
好友的分享,使我更深一層地體會了耶穌
“登山寶訓”八福中的“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
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
這經文,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其一,這是道德教導嗎?在華人文化的薰陶
之下,我們很容易將耶穌講的八福理解為修身養
文
·
黃宗儀
“地主”
都溫柔?
性的要求。
其二,不符現實要如何解釋?上帝應許,
溫柔的人會“承受地土”。然而現實中,全世界
的“地主”(擁有大量土地的人),大部分不是
基督徒,也未必溫柔。那麼,怎麼理解這節經文
呢?
兩者有什麼不同?
也許不少基督徒認為,道德及修身的教訓沒
有什麼不好,聖經不也充滿了以律法形式呈現的
道德教訓嗎?
不過,改教家馬丁‧路德很清楚地指出了
(在人類墮落之後)律法與福音的不同之處:律
法是發現疾病,福音是治病的藥方——聖經裡
的律法,叫人知罪,光照人,使人對自己徹底絕
望,進而仰望並接受福音。
如果把聖經的律法內容當成道德及修身的教
訓,那就是曲解了基督信仰的真理。人沒有能力
活出道德教訓來,要麼自暴自棄,要麼就是戴著
奇怪的是,父親受洗前後的
那一兩年時間,脾氣變得
很不好,對家人及外人都如
此。父親坦言:他忍耐了一
輩子。現在年紀一大把了,
何需再忍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