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長篇
-
這次要介紹的好書,是李察遜(Ronald W. Richardson)新近出版的中譯著作《共建健康教會: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Creating a Healthier Church: Family Systems Theory, Leadership, and Congregational Life)。英文原著出版於1996年;中譯本厚245頁。 作者李察遜早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英國文學系(1962年);後轉赴普林斯頓神學院完成道學碩士(1966年)。10年後,他從紐約市Colgate Rochester Crozer Divinity School完成博士學位(1976年)。 多年來,他從事堂會牧養、專業輔導和教學工作。如今,是美國長老教會的退休牧師,北岸輔導中心(the North Shore Counseling Center)前任臨床治療總監,與妻子Lois定居於溫哥華市西區。個人著作頗豐。 《共建健康教會》一書是以精神科醫生梅利.博域(Murray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為根據,剖析隱藏在教會中的情緒系統,甚具創意。
-
愈是無名小卒,他們在耶穌身旁 就愈自在。 如一個被社會棄絕的撒瑪利亞女人、 暴君希律的一個軍官、賣國賊稅吏等, 這些角色都發現耶穌很有吸引力…… 為什麼今天的罪人這麼不喜歡 和基督徒在一起呢? 耶穌,這位人類歷史中唯一完全人, 是怎樣吸引那些臭名昭彰之人的呢? 又是什麼阻止了今天我們 跟隨耶穌的腳蹤呢?
-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 這是《彌迦書》最為人熟悉的一節經文。作者先知彌迦,生活在公元前8世紀,離現在大約2,800年左右。他生活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早期,比孔子還要早約200年。 可能我們會想,那麼早的時期,他所傳講的訊息,對科技高度發達、文明有相當發展的當代的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
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德國的教會自2008年就開始了一個大型的專案,稱為“路德10年”。我則始自2007年,就有意識地每年跑幾個路德生前活動的地方……
-
我們該如何持平地看待“聖道”與“宣講者”的關係?宣講者僅僅是改教傳統宣稱的毫不重要的“器皿”,還是像華人教會屬靈傳統視之為領受聖諭的“神人”?孫寶玲牧師在他新近出版的著作《21世紀聖經講道學》裡有很精闢的教導。
-
他為了“問題立刻被解決”、“慾望立刻得滿足”,為了權力帶來的安全感,情願犧牲原則和尊嚴,包括做奴才!亞哈斯王甚至可以說是今天很多基督徒領袖的原型。
-
近年來,由於伊斯蘭國的殘暴行為,在敘利亞、伊拉克殺害亞述族的基督徒,在北非殺害埃及科普特基督徒,使得這兩個在西方世界被忽略了上千年的基督教會,突然又出現於新聞版面。
-
我中學的閨蜜——蘆葦離世,是我生平第一次體會到“死亡”意味著什麼。多年來,她常出現在我夢中。有時她會問我:“你怎麼沒來我的告別儀式?……”
-
這次我要介紹的好書,是黃福光博士的新著《五經神學》(Theology of the Pentateuch),屬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聖經神學系列”的第二冊。原著以英文撰寫,張群娣翻譯,厚達315頁。此書旨在介紹摩西五經在基督教正典語境裡的討論,以及所涉及的神學問題。
-
我驚訝地發現,雖然她和我去教會、團契多次,但她的觀點一點也沒變,仍覺得信主只是精神寄託,太投入會不顧事業、家庭,會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