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長篇

  • 從對阿里形象的改變,我們看出,公平、正義、自由、人權,而非謙卑、謹守、自潔,在現今的美國社會更受重視。 在這個文化框架下,人們不畏權勢,敢於表達自己,具超黨派(宗派)思維,勇於追求夢想。這就是現今之人,特別是千禧世代,所重視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然而,有一點千古不變,那就是人性。 人性雖然有光明的一面,卻也永遠是殘缺的。沒有人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道德高原。人性中的殘缺,不論如何隱瞞或修飾,總是以各種臉譜出現。因此,人人都需要福音的拯救,才能脫離自我的牢籠。不過,向不同的是非觀和道德觀的人傳遞福音信息,與在同質社會中傳遞福音,大大不同。最忌諱的就是不尋求瞭解對方,只用“我”的是非觀去評斷他人。這會造成對方在理性上、感性上和直覺上都難以接受福音。 這不是對方是否“心硬”的問題,而是觀念上的鴻溝。人不可能接受與自己道德觀和是非觀相抵觸的信仰。

    閲讀全文…

  • 《神學的阿基米德點》(陳培德)2016.07.04

    預計共出版三卷的“教義的詮釋”系列,第二冊《神學的阿基米德點:基督論,以及贖罪論、救恩論》新近面世,延續卷一《神學的發生》在論述神學的方法論、神論、人論及罪論之後,卷二以基督論、贖罪論和救恩論為主要內容,仍由李麗娟博士撰寫。卷三則是論述教會論、聖靈論和終末論,分別由魏連嶽、林榮華、張聖佳和曾念粵四位聖經學者執筆,不日面世。

    閲讀全文…

  •  “大錯誤”餅乾(吉鳴)2016.06.29

    在我們眼裡,這塊餅乾是一個“大錯誤。” 但是,當我們用雙手讚美上帝,它就變為上帝可以使用的器皿。因為“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8:28)

    閲讀全文…

  • 尿血以後(若冰)2016.06.23

    11月20日,我蒙恩受洗。就在我沐浴於主恩、無比快樂的時候,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死蔭幽谷。

    閲讀全文…

  • 書名:《詩人與農夫》(陳培德)2016.06.16

    貝里運用中東文化傳統及“故事與詩”的文學特性,針對《路加福音》旅行敘事14個比喻詳加解釋,讓這些平常難以理解的故事,在他的詮釋之下,教人豁然開朗、拍案叫絕。

    閲讀全文…

  • 去年冬至時辰,終於打起精神,借了他一本小說《下到陰間》回來補習。就這樣,出其不意地認識了一樣新物——一種新品種的鬼。對它的一見如故引起了我鬼趣橫生,一發不可收拾。接著便是重新翻讀了不少早已還給教授的莎劇,及密爾頓、雪萊、但丁和哥德等人的詩詞,為的就是追蹤鬼跡。 

    閲讀全文…

  • 看完馬呂斯和楊腓力的故事後,不禁反思:自己有多久,沒有這種深刻而震撼的閱讀了?身處“淺閱讀時代”,我越來越習慣在手機、電腦屏幕上,用拇指滑動閱讀。內容越來越速食化,看完一篇文章後也不是沒有感動,但感動是那麼容易消失,“1分鐘看完,10秒鐘感動,然後就什麼也不剩”。那麼,我們該如何深入地閱讀呢?

    閲讀全文…

  • 和平——源自上帝的故事(鄧紹光)2016.06.08

    人如何可以謙卑寬厚、忍耐、以愛寬容?在耶穌基督這樣的生命面前,我們怎樣才能夠好像衪一樣,成為和平的群體,叫彼此和平?

    閲讀全文…

  • 哎呀!追尾之後……(一雨)2016.06.07

    我家最近遇到了兩次車禍。先生和肇事司機留下,處理賠償事宜。下班後,先生喜滋滋地說,巧了,撞我們車的司機是我們社區的鄰居,就住在我們隔壁樓。於是我們兩家開始交往。我發現他們家對福音非常接受。

    閲讀全文…

  • 《死亡神學》(陳培德)2016.06.01

    華人文化忌諱談死,對死亡缺乏全面理解,以致害怕談論。《死亡神學》一書是魏連嶽博士的近著。作者認為若我們不認識死亡,就無法認識生命。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