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

  • 幸福並非意義的全部(海平)2025.05.17

    幸福並非意義的全部(海平)2025.05.17

    幸福像是這水面上的光,映照在我們心裡,卻從未真正停留。 阅读全文

  • 你可以不那樣活——《荒野機器人》的悖論式人性啟示(埃文)2025.05.14

    你可以不那樣活——《荒野機器人》的悖論式人性啟示(埃文)2025.05.1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5.14 埃文 打破常規與設限 “有時候,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超越自身被設定的樣子”——電影中的機器人說。兄弟倆對著電腦,認真地看著。 我很少會看類似的動畫影片,覺得幼稚,不是英雄主義,就是羅曼蒂克。但這句話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不禁湊過頭,看看這到底是一部什麼影片。 影片結尾,機器人抱起一隻大雁,說:“但你可以叫我羅茲。”我的眼眶瞬間濕潤了,內心的感動奔湧而出。我彷佛聽到遠古的聲音,“你可以不叫亞伯蘭而是亞伯拉罕;不叫雅各而是以色列,不叫掃羅而是保羅……”。 這是一部2024年上映的美國動畫科幻冒險片,根據彼得·布朗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講的是一個名叫羅茲森7134號的機器人,偶然成為一隻雛雁的“養母”,餵養它、教它游泳,並確保它能在冬天遷徙之前飛翔。 一開始,機器人7134號只是按照程式行事——收集資訊、執行指令、保護環境、修復關係。她對動物的照顧,是功能性的、理性的、無感情的。雖然她功能十分強大,甚至可以通過語言翻譯功能,直接和各種動物對話,但是她並不理解什麼是“愛”;她也無法理解那些動物,如何像母親一樣照顧自己的孩子。她和雛雁的關係只是一種單純的客戶關係——她根據公司指令,提供相關服務,僅此而已。一個被製造出來的機器,她的“核心程式”裡根本沒有“愛”這個模組。她不懂得犧牲、不懂共情、不懂失去。 這部電影吸引我的,是她打破了常規和設限。機器人7134號在一次次與雛雁的互動中,開始學會觀察、模仿、感受。通過關係的建立、長期的陪伴、自我選擇的掙扎,機器人逐步跨越原有的限制。在電影《荒野機器人》(Wild Robot)的結尾,編號為羅茲森 7134號的機器人,在完成了漫長的演化旅程之後,輕聲說出:“我是羅茲。”短短一句話,卻是她整部生命轉化的見證——她不再是被程式設計的機器,不再只是一串數位,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或系統的一部分,而是一個擁有自我認知與情感選擇的存在——她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 電影終究是電影。機器人不可能有愛。然而,有個聲音一直在那裡回蕩:“你,是在活著,還是在運行?” 愛是一種抉擇 電影裡的狐狸說:“我生來就是捕獵的。”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原始法則就是如此——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我們人類似乎也在設定好的程式中生活:世俗文化要求我們要順從、效率、競爭、成功。我們自己已經設下了“我就是這樣的人”的這種思維模式——精准、理性、疏離、計算、冷漠。我們習慣了戴面具、習慣功利關係,習慣對他人設防、避開真實的感受。時間久了,我們便忘卻了自身除了那套“程式”外,還有“愛”。 電影最震撼之處,不在於技術層面的特效,而在於完成了一次逆向人類學的寓言敘事:一個沒有人性的存在,反過來提醒我們:人性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 機器人的最初狀態,也是絕對理性的。她的成長不是激烈或戲劇性的,她沒有一瞬間“覺醒”,沒有系統崩壞、意識湧現的大爆炸。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一些本不需要做的事,在不可能的位置上,長出愛、記憶、疼痛與責任。但正是那些看似“程式外”的微小決策,使她逐漸走出機器的軌道:她照顧受傷的動物,撫養一隻孤雁,違抗保護自身的設定,為他者承擔風險,甚至願意在危難時犧牲自己。這些行動,本無邏輯優勢——她們無助於自保,無法換取任何回報,甚至違反了系統設定。 用人類的邏輯來說,這些選擇都是非理性的。但正是這些非理性的抉擇,體現了愛。愛從來不是邏輯推導的結論,而是一種選擇。而我們,是否早已將這份選擇交還給了“生存邏輯”與“冷靜分析”?在機器人“超越理性”的過程裡,她讓觀眾看到了某種更高層次的“愛”:不是感性的,不是荷爾蒙式的,而是一種選擇、一種舍己、一種深度連接。 也許我們已經太久只是照著“自己的程式”生活,需要一位元“外來的、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異鄉者,喚醒一種記憶:“你可以不那樣活。” 在自然界,強者吞噬弱者;在人類社會,富者壓迫貧者。然而,愛,是唯一能打破這“必然性”的力量,就如一個母親為了孩子捨棄自己的利益;一個陌生人為了正義犧牲自己的安穩;一個機器人選擇犧牲自己保護一個幼小生命。人類之所以為“人”,並不在於理性、語言或技術,而在於我們殘存的上帝形象中,可以超越程式、放棄自利去愛一個不可愛之人。不是因為別人值得,不是因為規則要求,只是因為我們經驗過並確信:曾有人這樣愛過我們,即使在我們尚不可愛時,他仍然選擇給予、相信、溫柔、承擔。 愛從祂開始 理性不會讓人走上十字架。理性會衡量利弊,會保護自我,會設立界限。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舉動,從任何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都是“愚拙的”(參《林前》1:18)。但正因為“愚拙”,才震撼人心(參《林前》1:27)。上帝當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愛了我們(參《羅》5:8)。真正的愛,從來不是因為對方可愛,而是因為我們被愛過。我們之所以能愛,是因為被那“非理性的愛”觸動和改變了。 我們常常選擇自私、冷漠、支配、毀壞,因為這些是本能、是“生存法則”、是“狐狸的邏輯”。基督的非理性之愛,恰恰像那個機器人一樣,教會了人類如何從冷漠中學會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祂來到一個冷漠、敵對的世界,卻在這世界最不可愛的時刻(人釘祂十字架),選擇了饒恕與愛。祂不是等我們變好才愛我們,而是在我們最不可愛的時候就為我們舍己。 那種打破本能、超越程式的愛,是從祂開始的! 羅茲森 7134號是被設計成可以清空記憶的機器。但她抗拒這件事,寧願冒險保留那些“無用”的回憶。因為她知道,那些記憶不是冗長的檔案,而是她成為真正“有情感之存在”的根基。我們活在一個不斷叫人忘記上帝的世界:我們的文化、社會價值、教育系統,甚至連宗教體制本身,都可能不自覺地讓我們忘記“上帝的形象”。然而,那份抗拒遺忘的掙扎,就是我們仍願意被上帝找回的證據。 奥古斯丁曾說:“人心若不安息在上帝裡面,便永不安息。”(註)而“上帝的形象的記憶”,可能正是那種在所有外在程式失效時,仍在靈魂深處輕輕顫動的一道光。我們每個人,都攜帶著某種被上帝創造時的記憶。我們可能早已遠離了那個形象,甚至被教育、社會與傷害磨去了方向,但在靈魂最深處,仍藏著一點對起初之愛的迴響。羅茲抱住她的記憶,像是提醒我們——別忘了你是誰。你不是被程式驅動的,你曾被愛過,也可以再次愛。 羅茲森7134號是“編號”,是她被製造、被歸類、被控制的身份;但“我是羅茲”,是她選擇自己是誰的那一刻。這正是 “成為人”的起點:我不再是被命定的,我是能回應、能選擇的。人類一旦有了愛,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註: 奥古斯丁,《懺悔錄》,徐蕾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 作者現居泰國。 阅读全文

  • 基督徒能支持法輪功媒體嗎?(成實)2025.04.28

    基督徒能支持法輪功媒體嗎?(成實)2025.04.28

    法輪功一直在通過“宗教融合”擴大其影響力,包括偶爾借用基督教術語和引用聖經的概念闡述其教義。 阅读全文

  •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子柒――栽種有時(王星然)2020.08.03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子柒――栽種有時(王星然)2020.08.03

    August 3, 20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0.08.03 王星然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詩篇》104:24 後現代古風美食博主如何介紹一道番茄料理?中國第一網紅李子柒告訴你,要從備土和整地開始。(註1) 種過菜的人知道土壤與作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番茄是一種非常耗肥的作物,缺鉀,缺鈣,缺鎂,缺磷都長不好。養份不足,番茄就容易生病。 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杜克大學研究神學與生態的Norman Wirzba教授,在他那本有趣的書《食物與信仰:有關“吃”的神學》(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裡指出,我們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世代!人們不清楚食物生產的細節,不再參與任何種植培育的過程,我們變成了一個個“無知”的消費者。 但食物能在桌上完美呈現,絕非簡單之事。 李子柒讓僅重視“結果”的現代人,重新看見整個“過程”的美好。 雖然鏡頭下,四川大山裡的田園生活,仙氣飄飄,唯美到太不真實。但不可否認,透過她的演繹,人與土地,人與作物/牲畜,人與生態,人與傳統,人與文化,人與大自然,人與親情,人與四季節令,都有了真實而鮮活的關係。 這種在“速食”文化裡看不到的過程與細節,在“慢活”裡竟是如此的美麗,療癒,且饒富意義。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來思想,這一切的背後直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詩篇》104:14-15 “吃”絕對是一件非常深刻的事。從出生開始,只要活著,人就需要食物,食物是上帝愛的賜予。 Norman Wirzba說:“食物是上帝賜給所有受造之物的禮物,為了生命的滋長、傳承、慶祝。當我們奉主的名領受聖餐,吃成為永恆中上帝的餅杯之愛在地上的實現。”(註2) 但是對現代人而言,食物已被簡化成超巿貨架上或是網路上陳列的商品(commodity),每一個商品都有固定的規格和標價,當消費者刷下他的信用卡,或是按下支付寶的鍵,可以立即獲得滿足。我們很難從這些商品裡體驗上帝的創造和護理,無從領會食物是上帝有溫度的愛的賜予,而不僅是貨架上冰冷的商品。 “我是生命的糧” 當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這段比喻其實有很豐富的神學內涵: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 《約》6:51-58 新約學者卡森(D. A. Carson)如此解釋這段經文: “這段畫面血腥的語言,農業社會的人或能心領神會,但對於我們——這些買現成紙盒、塑膠容器、或鐵罐頭食品的現代人,卻很容易忘記。我們活著,因為其他的活物死了。如果那些活物不死,我們就没有食物:那頭牛,那條魚,那根胡蘿蔔,那把芹菜必須死,否則死的是我們。我們吃耶穌,唯有祂死,我們能活著。”(註3) 被吃的,無論是植物或是動物,都必須要先死去,才能滋養進食者的生命,並且成為進食者的生命(常在祂裡面)。現代人大概没有機會從羊圈裡挑選一隻活羊,然後宰殺牠的經驗。古人能體會那隻羊犠牲了牠的生命,來成就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親身參與研磨麥子的過程,再讀這生命之糧的比喻,必能更深體會麥子必須被輾碎,必須犠牲才能製成麵包。 而這個比喻,刷卡購物的現代人難以窺其堂奧。 栽種有時 我自己在臉書上有一個“栽種有時”的網頁,純粹分享種植的意義和喜樂。在栽種的過程裡我有許多寶貴的體會。 舉例來說,在農作中,我曾犯過很多錯(我不是綠手指):修剪太過頭、忘了澆水、施太多肥、在錯誤的季節裡移植……但大自然讓我深刻認識什麼是“原諒”(forgiving)。 園藝世界裡有一個英文字 “resilience” 能很傳神地詮釋“原諒”的概念,“resilience”意指:從苦難中復原的能力。我在“栽時園”裡看見上帝賦予植物驚奇的自我療癒能力,往往在一陣春雨後,在沉寂一個夏天後,生命總是找到它自己的出路。生生不息!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那位賦予植物resilience的上帝令人讚嘆,而祂的恩典更是叫人敬畏。 田園之樂 《經濟學人》最近有一篇頗有意思的報導(註4),美國人因為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每天被關在家,意外地竟重拾田園生活之樂,重新發掘種菜種花的美好。傳統上國殤紀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國人種番茄,種菜苗的時間,但今年國殤紀念日長週末大部份的菜苗早被搶購一空,連牛糞土也賣到缺貨。百年植物種子老店Burpee,生意好到必須暫停單一客戶的訂單,許多園藝店老闆笑咪咪地說:從未看過這種現象。 疫情中,大家廚藝都更上一層樓了!在美國,麵粉和酵母菌素常常一上架就被掃光,許多人重回廚房,照著網路視頻研究如何發麵,學習做糕餅、點心、麵食。疫情中,各種功夫菜擺上了餐桌,波上(po)了社群媒體…… 在園藝和烹飪中,人們開始懂得享受速食生活中長久被忽略的過程和細節。 這種生活方式的微妙改變其實是現象級的,卻鮮少看到教會和機構在疫情中探究討論。食物與信仰的關係、園藝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生態與神學……這些在教會裡屬於“世上小學”,似乎不值一顧,但卻是Covid-19疫情中人們每天生活的重要部份,而《經濟學人》關注到了。… 阅读全文

  • 當不夠善良的我們遇見行善的誘惑(王敏俐)2025.06.05

    當不夠善良的我們遇見行善的誘惑(王敏俐)2025.06.05

    一個在熱戀中的女孩,細心、耐心地照顧男友病榻上的母親,她的動機是什麼? 阅读全文

  • 我也想叫陳桂林——評《周處除三害》(小山)2024.05.25

    我也想叫陳桂林——評《周處除三害》(小山)2024.05.25

    最近看了大火的電影《周處除三害》。光看影名,以為是一個姓周的處級幹部,幫助人民處理鼠害、蟲害、蚊害的大陸電影,結果居然是特別好看的臺灣黑幫電影!。 阅读全文

  • 巨星泰勒絲與自我缺稀的時代(王敏俐)2024.05.06

    巨星泰勒絲與自我缺稀的時代(王敏俐)2024.05.06

    泰勒絲魔法 這幾年,“泰勒絲經濟學”一躍成為美國各大名校之間的顯學,許多教授把美國歌手泰勒絲的創作做為文本在課堂中探討,以泰勒絲在文化與經濟層面所創下的驚人影響力來思考她在流行文化中所掀起的風潮與意義。 阅读全文

  • 大象何苦席地而坐(傲潔)2024.04.20

    大象何苦席地而坐(傲潔)2024.04.2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4.20 傲潔 走頭無路 2018年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的大陸電影《大象席地而坐》,講述了中國河北省石家莊一個舊社區裡,4位陷入人生困境的底層小人物尋找心靈救贖的故事。 這部長達4小時的電影,只發生在一天之內。片中走頭無路的4個人,不約而同地前赴內蒙古滿洲裡的動物園,去看一隻鎮日席地而坐的大象。 體重達3000到5000公斤之間的成年大象,平均每天休息2小時,大部份時間是站著睡,每3到4天才會躺下來睡一次,以免驚人的體重壓傷身軀內的器官。當大象迫不得已席地而坐,可能是內裡已經碎裂了。 聖經《列王紀上》,記載過一個“大象席地而坐”的絕望光景: 神人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經歷天降焚火的神蹟,戰勝了巴力先知,卻因王后耶洗別的追殺,倉皇逃命到猶大的別是巴。他心裡的大象,就在那裡的一棵羅騰樹下席地而坐。他向上帝求死,然後睡著。 慈愛的天父為他預備水和餅,他吃了,但又不敵心頭重壓,仍然躺下。上帝再派使者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王上》19:7)以利亞就起來吃喝,恢復體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何烈山,與上帝面對面…… 我們會不會像先知以利亞一樣?我們心房的大象,會否也有席地而坐的一天?也許會。所幸至高上帝從不輕忽被壓碎的心靈,祂必為我們預備水和餅,讓我們重新站起。 《大象席地而坐》全片長3:54:05 群組力量 動物園裡的大象看似溫馴可愛,被激怒時卻很危險,尖尖的象牙和長長的象鼻,會變成對付敵人的利器。那麼,心房的大象吞下過多負面感受,不勝負荷,在裡面地動天搖、不停咆哮,豈不一樣危險嗎? 大象是群居性很強的動物,一個象群可以由4到100頭象,組成終生牢固的關係,而且彼此保護。 而人們心裡的大象,也不是孤單的。以我為例,當負面情感洶湧澎湃、不能自救時,我會拿起手機,向可信任的基督徒群組,發出求救訊號。隨即會收到或長或短的禱告訊息,以及許多溫柔安慰。漸漸地,我裡頭毛躁的大象開始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地踱步,甚至停下來站住,小睡片刻。 網路時代中,神國兒女無國界地招聚在一起,組成一個一個可以即時互動的群組。關係緊密的屬靈群組,就似一個小型象群,群內成員互信互愛、彼此守護、相互代禱扶持。 我有幾個安全可靠的姐妹群組,經常收容我的垃圾情緒。姐妹們會以同理心安慰我,撫平我裡頭時而躁亂、時而抑鬱的古怪大象。同樣,我也接收姐妹們的負能量,拋出聖經話語,安定她們焦躁中的大象。 靠著代禱守望,群裡的象鼻子成了滅火管,相互撲滅烏煙瘴氣。幾年下來,上帝賜下基督耶穌裡出人意外的平安,護衛著我們的心,擊潰所有的負能量波浪。 拉起大象 天父非常人性化地對待以利亞裡頭坐著不動的大象。這種人性化,在道成肉身的主基督身上顯彰無遺。耶穌在烈日下的井邊等候撒馬利亞婦人,解開她的心結。祂也抬頭呼喚:“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使稅吏長改過自新。 祂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祂不只說給井旁婦人和矮子撒該,也說給普天下的人聽。 為何耶穌的話能深入人心,穿過2000多年,仍蘊含翻轉生命的大能? 我們的主耶穌飽歷人世憂患,明白人性的脆弱。祂聆聽每一聲痛苦的吶喊,也肯陪伴迷茫心靈一起面對困局。祂並不因為自己是神,而高高在上。祂是極其“人性化”的生命之主,祂口中的道,句句顯明在肉身上。 躁動不安的人心裡,多少隻無助的大象鎮日席地而坐?人們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教條式的人生大道理,而是被恩慈地對待,就像耶穌對待井旁婦人和財主撒該——人是在被理解、包容和體諒中,潛移默化地改變生命的。 7年前,我先生因職業生涯停滯不前而精神頹靡,裡頭的大象沮喪地席地而坐了好長一段日子。家裡瀰漫著碎裂的氣味,連我心房的大象也被壓垮,癱在地上。是上帝用重新寫作的呼喚把我拉起來,隨著一篇篇信仰文章的完成及刊出,我的大象慢慢撐起了發酸的腿,重新站直。 當先生看見我的大象穩穩站起來,他幡然醒悟:上帝的帶領不早也不晚,永遠恰到時候!因此,縱然困境依舊,他的大象也跟著站起來了——有主一路相伴、引導,大象何需無力踞坐呢? 適可而止  保羅提醒我們:“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意思是:我們可以有負面情緒,但要適可而止。如何讓心房的大象穩站休眠狀態,不隨便發狂咆哮?我的秘訣是:仰賴聖靈保惠師,幫助我結出“節制”的果子。 當我將苦水垃圾瘋狂地往群組亂吐亂丟、欲罷不能之際,成熟的姐妹會馬上請我說出3件感恩事項,藉此撲滅我萬馬奔騰的負能量。天長日久,當我心房的大象開始狂嘯時,我的內心深處會升起一股力量,幫我按停快要氾濫的負面情緒。這是內住的聖靈為我結出的節制果。 節制,是我邁向健康人生的推手:養成簡約而規律的生活作息,建立不間斷的書寫日常,並靠著運行在心裡的大力,為負面情緒適時“踩煞車”,不讓大象的吼聲堵住文思,阻礙寫作。 歸回童心 去年返台,請教ChatGPT:“我有位24歲、發展遲緩的兒子,可以帶他到哪裡走走呢?” ChatGPT回答:“動物園。”我心想:“好幼稚!”直接問兒子,不料他回我:“動物園。”我們就到臺北市立動物園去。 這個門票低廉的都會型動物園非常大,來自熱帶雨林、非洲、沙漠、澳洲、溫帶和台灣本土的動物,應有盡有。比我高大的兒子童心未泯,看見每種動物都笑呵呵,手機一直拍不完。 由於天熱,好些動物躲在樹叢裡睡覺。兒子細心觀察,把動物通通找出來,逐一指給我看。旁人大讚他:“好聰明啊!” 我注視兒子天真的圓臉蛋,知道他內裡也藏了一隻會咆哮的大象。幸而他單純,負面情緒不會在他心裡滯留太久。他心中其實是有一頭特大號的小象,只要主人的需求被滿足,自會乖乖進入休眠狀態。 母子倆逛了一整天動物園。我拾回童心,讚嘆天父的創造奇妙,明白何以耶穌強調:“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馬太福音》18:3)孩童的心更能發現受造界的美好。 3名成年子女,如今只剩這個兒子陪在我身邊,恰似天父專程留給我的禮物,提醒我要“永保童心”。 而無形的大象,寄居人心房,催逼世人去尋找心靈的救贖。我們可以騎上象背,讓這龐然巨獸搧著大耳朵、往高處伸長鼻子,穩步返回首個動物園——伊甸園,重新棲身在天父的保護裡,享受心靈的安息。 此刻,我的大象置身象群返家的路上,沿途浩浩蕩蕩,並不寂寞。 作者畢業於神學院,參與大陸及臺灣本土宣教事工。曾任基督教報社主編。現居英國,為自由撰稿人。 阅读全文

  • 耶穌是亞洲人嗎?(簡丹)2024.03.13

    耶穌是亞洲人嗎?(簡丹)2024.03.13

    耶穌是亞洲人嗎?或者說,我們可以說“耶穌是亞洲人”嗎? 阅读全文

  • 當音樂之父巴赫也被政治清算——我們需要討論電影《塔爾》( TÁR)(王星然)2024.01.22

    當音樂之父巴赫也被政治清算——我們需要討論電影《塔爾》( TÁR)(王星然)2024.01.22

    如果有一天,這一股風起雲湧的取消文化,政治清算,把神學家們貶抑到只剩下他們的種族、膚色、性別和性取向,而完全不顧他們的神學思想對信仰、政治、文化、教育、社會……的影響及貢獻,那將是何等可悲的一天?  阅读全文

  • 家是“到此一遊”的地方?——觀金像獎影片《流水落花》有感(古墨)2023.11.25

    家是“到此一遊”的地方?——觀金像獎影片《流水落花》有感(古墨)2023.11.25

    雖然其他的因素,如責任和理想主義,也可以打動我們去幫助困境中的人。然而,當我們自身遭遇困難時,這些因素無法幫助我們走得更遠。就如電影中,天美也想過長期收養孩子,然而遇到攔阻,於是作罷。 阅读全文

  • 從李玟到《海底》——如果流行文化可療癒……(李靜)2023.10.02

    從李玟到《海底》——如果流行文化可療癒……(李靜)2023.10.02

    以上幾位聖經人物,都經歷了黑暗的幽谷,有許多痛苦和掙扎,但他們都有一個情緒的出口:向上帝傾訴。 這是基督徒的特權,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