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1

  • 知识和灵命的关系,是《举目》2011年新策划的第三个主题(参56页)。虽然追求知识与敬畏上帝是相辅相成的(参《箴》1:7,29;11:9),但在华人教会中却对知识的看法不一,且时有疑惑:知识是否会令人远离神,以致教义偏差?

    阅读全文…

  •   “服事神不需要满脑的知识,只要经验就够了。不用想太多,好好去感觉、领受。”“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神学院修课,但是教会的长老对我说,神学会使人骄傲、自我膨胀。”

    阅读全文…

  • 然而19世纪末期,人们开始了大逃亡,从理性的王国中逃遁。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宣告了理性主义的破产。面对着破了产的理性主义,人们把理性顺便也扔掉 了,非理性明目张胆地登上了宝座。人不仅仅成了一个碎片,他简直就是一团情绪,一堆感觉,一窝子冲动,一个看不到底的下意识的黑洞。

    阅读全文…

  • 成长是生命的象征——或快或慢,或平顺或波折;内蕴的生命本质,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流露。有人做保罗栽种的工作,有人做亚波罗浇灌的工作,但只有神叫人真正 成长(《林前》3:6-7)。参与栽培、带领事工的弟兄姊妹,是与神同工,帮助人活出神赐给的活泼属灵生命力。这是极具永恒价值的,是蒙神喜悦的事奉。这 样事奉的人,也必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经历神同在的喜乐。

    阅读全文…

  • 综合以上的观察,华人教会“缺乏教义知识的根基……”,根本的原因不在“反智”,而在于华人教会的文化不是“效法基督”,以及追求“活出基督”的属灵生命 (《罗马书》15:4-6),而是“安逸度日”。加上教会对于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的“传递方式与内容”,不太能落实在基督徒日常生活的灵命成长 中,使得大多数基督徒没有愿望去获得有深度的、完整的“教义知识、教会历史及圣经知识”。

    阅读全文…

  • 今天的社会变幻莫测,道德标准、政府功能、职业精神等概念越来越模糊,人很容易在寻找平衡中迷失方向。基督徒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委实不易。圣经常以运动员来比喻追求属灵生命成长的基督徒,而一个运动员发挥到最佳水准的关键,在于掌握平衡。

    阅读全文…

  • 基督徒要帮助身困大地震的人看到出路,在黑暗中得见真光,有三个实际可行的策略:首先,提出《可兰经》及《圣经》中共有的记载,如创世、人物,目的是引起回 教徒对圣经产生兴趣。第二,提出一段《可兰经》中有关耶稣的经文,一起讨论,目的是希望他们考虑信耶稣。第三,帮助回教徒在信主耶稣后,能解决神学与信仰 上的难题 ,扎根在圣经真理上。

    阅读全文…

  • 历史上用艺术作品来表达信仰,也常引起争执,因为艺术品中的圣像很容易被当作敬拜的对 象,成为实质上的偶像崇拜。例如,几年前新闻报导,某处的圣母像很灵验,可治病,甚至会流泪。于是,无数信徒从世界各地赶去膜拜。还有一次在新墨西哥州, 我亲眼目睹某个天主堂外摆着一堆拐杖。据说,都是向圣母像祷告的瘸子痊愈后留下的。

    阅读全文…

  • 学谦觉得,他与黄牧师之间似乎有一个玻璃墙,而且不断加厚。虽彼此还互相看得见,也保持着教会事工的同步性,但心灵的交流却像隔靴搔痒,对话也限于问候和具体事情的交代。甚至,二人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其他执事都看得出来。

    阅读全文…

  • 开诚布公的私下沟通,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解。遗憾的是,许多牧长、同工不善建设性与良性的沟通,常常以“消极冷战”或“积极热战”这两种冲突性的方式,来宣告情感与想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