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一:淺論基要派與福音派運動(王偉成)

王偉成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2期

      “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的爭辯。”(《猶》3)“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林後》6:14,15)在廿世紀初北美教會在科學主義、達爾文進化論與人文主義的文化衝擊下,各教會飽受新派神學的入侵與侵蝕。按統計1920年時,新派勢力控制了全國半數的神學院與出版 機構,更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一的教會講台(註1),可見當時北美教會面對新派神學侵害的危機與嚴重性。

       許多忠心愛主神的僕人與弟兄姊妹,為了保守教會信仰的純正,不得不站出來,為真道(純正基要教義)竭力爭辯,護教救教,最後不得已而脫離新派所敗壞的教會,而另立教會。如J. Gresham Machem(梅欽)脫離長老會與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教職,而建立了“信正長老會”(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與“韋敏斯德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註2)。因此,我們要從當時文化的危機,信仰的危機與基要派運動的護教救教的角度,看它的“分離主義”(Separatism),鬥 抗性(Militant)與反文化傾向(Anti-Culture)。

        當時基要主義運動力挽狂瀾,對抗新派神學,高舉“五點基本教義”(Five Points of Fundamentalism):

        1. 聖經無誤(Verbal Inerrancy of Scripture)

        2. 基督童貞女所生(The Virgin Birth of Christ)

        3. 基督的代贖(The Substitution Atonement of Christ)

        4. 基督的肉身復活與再來(Physical Resurrection and Bodily Return of Christ)

        5. 神蹟的歷史性(The Historicity of Miracles)

        這五點基本教義在廿世紀初,全被新派神學所否定,若非基要主義運動的產生,恐怕基督教已成為“沒有基督的基督教”(Christ-less Christianity)了!基要派護教救教的高峰乃在“基要真理”的出版與廣泛發行(三百萬冊免費寄送),其編者Amzi C. Dixon,Reuben A Torrey與作者如Gresham Machem,Benjamin Warfield,James Orr,Campbell Morgan,C. I. Scofield等,皆是有學識與靈命的神學家或牧師。可見基要派的先鋒們,並非是反智不注重學術與理性思考者,更非是反文化的閉關主義者。然而,基要派給一般人印象是反智、反學術文化,排斥性強的“老古董”,係因後期的一些主導性領袖如Carl McIntyre、Billy J. Hargis的反智、反文化、反合作的作風而形成(註3)。

        此外,1925年基要派人士大力支持在田納西州的猴子訟案(The Scopes Monkey Trial),基要派大將William Bryan指控高中自然科學老師John Scopes違反教育法規,教導學生進化論。辯方律師Clarence Darrow,驅使Bryan自認他對地理學、比較宗教學、古文化史一無所知,而只有個人主觀信仰,來逼迫科學理性。基要派以“大石壓死蟹”之勢在法庭上 勝訴,卻在全美國百姓“心中的法庭”敗訴了,一般民眾就以基要派人士為無知落伍,不容異己,是美國主流文化的邊緣怪人(註4)。

        基要派主義發展至40年代,越顯封閉反智。基要派陣營中新一代的精英有識之士,如Harold Ockenga,Carl Henry,Edward Carnell與Billy Graham等,登高一呼,以“福音派運動”(Evangelicalism)之興起,來補基要派種種的缺失。1943年成立的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1956年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的發行,1947年Fuller神學院的創立,都成為福音派人士的凝聚力,注重學術研究,以合作代替排斥。特別在Billy Graham佈道與重生神學的影響下,福音派十分重視傳福音與個人重生得救的經驗。在1974年洛桑會議,有全球3,700福音派領袖參加,大會信約強調 傳福音之首要性(The Primacy of Evangelism),亦關切基督徒的社會責任與參與。

       福音派運動重點並非是一個社會運動,乃是一高舉“福音”的復興運動(Revival Movement)。因此福音派教會以廣傳福音為首要目標,教會皆有穩定增長;並且福音派運動是一以“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的超宗派合作性運動,超越各宗派 機構墻垣,凝聚國度性異象(Kingdom Vision),促進基督身體(肢體)的合一見證。可惜者,福音派以和為貴,摒棄基要派對教義的執著爭抗,多“做事”少“說話”,集中全力傳福音,而漸忽略對教義的研究與發揮;再加上福音派的超宗派性,對改革宗神學(Reformed Theology),路德宗神學(Lutheran Theology),清教徒神學(Puritanism),衛斯理宗(Methodism),密契神學(Mystical Theology)等豐富神學道統,少有紮根汲取,難怪J. I. Packer描寫美國的福音派教會“有三千哩寬,卻只有半吋深”(註5),容易應“風”而倒?

註:
1. “Dictionary of Christianity America” ed. Daniel Reid, p.647, IVP 1990。
2. Westminster神學院造就了許多中國教會主僕如趙中輝、趙天恩、司徒巨勳、任以撒、鮑會園、周永健、林慈信、黃穎航、周功和、黃鍚木、黃朱倫、李 健安、李振群、李定武、張麟至、張達民、張宰金、呂沛淵、葉啟明、吳慧儀、謝慧兒、熊潤榮、陳濟民、陳若愚、陳藹宜並筆者等。
3. Bruce Shelly, “Fundamentalism” in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ed. J. D. Douglas), p.397。
4. Alister McGrath, “Evangelism & 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 p.35, IVP, 1995。
5. J. 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 p.22, Crossway Books, 1990。

作者現為美國北加州豐收神學院院長。

One response to “回應一:淺論基要派與福音派運動(王偉成)”

  1. […] 王偉成,淺論基要派與福音派運動 ,http://behold.oc.org/?p=14286。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