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道似曲,肉身为弦(刘同苏)

刘同苏

本文原刊于《举目》65期

      BH65-03-7240-图1.谈妮摄.DSC_0187.R40道在一个肉身里面活过,于是,世间就有了永生。旋律在声带上震颤,由此,乐坛上就有了歌。如同歌的唱,道是活出来的;恰似曲的在,道鸣奏在肉身之上。

道的本质

     “道成肉身”的道永远是生命性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所以,一切不能活在我们中间的道都不是生命之道。道是活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生命是不可解构的,因此,道也是不可解构的。只有在不可解构的层面,无限才可能在有限里出现。

      有限理念的抽象从来未曾达到不可解构的高度。从“象”中“抽”出来的理念,都是有限的,岂能与无限的不可解构比肩呢?抽象的理念,都不是生命之道。因生命是不可解构的,从而不可解构的无限之道,只能由不可解构的生命活出。乐曲仅仅存在于自我和谐、不可解构的旋律中,而非在抽象的对位法里面。同理,道恒为不可解构的生命,而非抽象的文字或者神学思想。

     “道成肉身”的道必有具象的实在性。“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一》1:1)凡不能在具象生命里面出现的,眼不能见手不能摸的,就不是生命之道。就如在声带或簧片上震颤的,才是旋律;印在五线空间里的,只是符号。甚至在心上谱写的乐曲,都得以先行听过声响作前提,以体验过的声响为基础去模拟。因此,只有在血肉之躯里面活出来的,才是生命之道。

     “道成肉身”的道也是日常性的。理性的道或情绪的道,都可能存在实在以外的地方,唯有肉身里面的道非得每日都活出来。歌得持续唱着,才是歌,否则,就只是符号;道得每日活着,才是生命,否则,就只是理念。理念或情绪都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偶然露面,唯有生命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

      不发声,就没有歌;不活着,就没有道。

     “道成肉身”的道更是有个性的。道在世间呈现的唯一形式,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基督就是耶稣;在耶稣的个性生命以外,别无基督。肉身永远在时空之中,个性的差别是肉身存在的基本前提。“道成了肉身”就是“道成了个人”。个性的存在是“真”与“活”的保障。抽象的理性之道是既不真也不活。成了一个人的道,才是又真又活的生命之道。“……我活着就是基督”(参《腓》1:21)。

      基督就是作为一个“我(即主体)”而活着,所以,若是我活着不是基督,则基督对于我就不是活的。我若不以我的风格唱歌,歌就不是我的;一旦我只能机械而精确地重复著乐谱上的音响,我就不再是唱歌,而是一个毫无乐感的音乐盒。如果我不作为“我”活出基督,基督就不是我的,对我就毫无生命的主体性。

      理性主义以理念为至上之物,以为理念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却不知理念只是有限之物,根本不具有至上性。因此无限而不可解构的生命,绝对地大于理念。如此,可以解构的理念又怎么可能驱动不可解构的生命呢?更有甚者,即使错误的生命,都大于正确的理念。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正确理性的教导,却丝毫改变不了罪性的生命。凡以理性主义投射,将道解构为理念,就尚未遇到真道——耶稣基督的生命。

BH65-03-7240-图4.张倚天摄-DSC_0713.R40 - Copy道的认知

      如果道是生命,则认识道的唯一方式就是体验。“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一》2:3-4)“遵守”才是认识,所以,行才是知,活才是知。

      既然可以解构的理性小于不可解构的生命,那么,理性就根本未达到生命的高度,也就不具有认识生命的幅度。不可解构的生命只与不可解构的生命等宽,由此,生命的体验是认识生命的唯一方式。

      理性仅仅能够把握客体,却无法把握生命。

      外在的观察与分析,仅仅触及了客观的形体,却无法了解生命本身。你分析了水的分子结构,研究了流体力学,学习了运动生理学,熟读了泳姿分解图,你就会游泳了吗?游泳只能在游泳中学会;只要置身于游泳之外,就永远无法学会游泳。

     活是学习生命的唯一途径,就像发声之于学习歌唱。狂读乐谱却不发声,是学不会歌唱的,同理,那些熟悉圣经却从未活过基督生命的人,也认识不了基督。今天教会的问题,不在于缺乏灵性的乐谱,而在于没有灵性的歌唱。将基督生命分析得头头是道,不等于将基督生命活出来。

     满是乐谱的无声世界有歌吗?满是圣经知识却无生命的教会有道吗?

道的传承

      道是不可解构的生命,所以,承载道的受体就必须是不可解构的生命;道的媒介也必须是不可解构的生命;因为小于生命的东西不可能传递比自身大的生命。

      以为用理念或文字就传递了生命的,其实,也就只传递了理念与文字,因为所传递的恰与其媒介等宽。道就是基督的生命,在生命以外,又有何物能够传承道呢?“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得生命。”(《约》5:39-40)

      圣经是开放性地指向基督生命的;若将圣经封闭在文字里面,它就只剩下字义(见《林后》3:6),丧失了上帝的生命气息(见《提后》3:16)。以为教授文字与理念就传递了生命,和以为有了文字与理念就可以改变生命,不就是这个理性主义时代的真正问题吗?

     道既是不可解构的生命,唯一的传承方式就是效法:一方以不可解构的具象生命示范,另一方用不可解构的生命模仿。效法就是生命的对接。“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提后》3:14)

     圣经是基督生命的见证,由此,圣经文字从本质上就不是一个自在之物。圣经指向活的生命,就是生命之道,否则,就脱水为干瘪的文字。无生命者,教不了圣经,只能传递抽象的理念;而将圣经禁锢为抽象的理念,就是将生命的活水脱去。

     道是由生命传递的,故而,要传道,必有生命的“谁”来示范。五线谱上的“蝌蚪”,是不会自己发声的;空对着乐谱,不知道声音,更无法学歌。得有响在肉身中的乐谱,才会发声。得有导师,才可能学习歌唱。可惜的是,现在教会里到处都是传抄乐谱的人,却难见会唱歌的导师。乐谱的传抄反导致了歌声的减少,这是时代的悲剧。

     “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在效法中,“我”是不能去掉的。生命都是主体性的,而主体就是“我”。生命的示范必须以“我”的形式展开。不把“我”搁在里面,生命就无法示范。没有“我”的普遍教授,教的都是抽象理念。“我”就是个人,“我”就是个性。非“我”的,都是非生命性的;非个性的,都无生命可言。

      歌只要唱出来,就一定有风格,有流派。歌要响在时空里,就必须是个体性的存在。那种无个性的普遍音乐至多只是抽象的乐理,不可能成为真实的歌声。个性化的歌声,只能由个性化的教授产生。上大课是上不出歌手的;真正的歌手都是有师承的,都是导师一对一地传授出来的。如今教会里面无“歌”,缺的不是大课,缺的是真实生命的个性传递。我们都在传递无“我”的普遍理念,却失去了必须有“我”的生命传承!

作者现在美国加州牧会。

图片一为谈妮拍摄,图片二为张倚天拍摄。

One response to “真道似曲,肉身为弦(刘同苏)”

  1. 理真 Avatar
    理真

    本文给了我极大的困惑:在排除圣灵(通篇没有一次提到圣灵)和否定理念之下,基督徒的生命怎么还能传承?
    作者所举的肉身与琴弦的类比,正好彰显了本文的谬失:琴弦是被动的,它能发声,但是完全不知所奏的乐曲。而肉身是活出生命的主体,它能够也必须知道它所活出的是什么样的生命。所以肉身和琴弦的差别就在:肉身有理性,琴弦没有。
    和作者主张的“可以解构的理念又怎么可能驱动不可解构的生命呢?”恰恰相反,理念是本能和罪性之外驱动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动力,而且是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的区分。理念驱动一般人的生命的关键是“决心”。理念驱动基督徒的生命的关键是“决志”。
    决心和决志的不同在于:决心是对一件事做了理性的衡量后所做的决定;决志是认知了真道后所做的一生的应许。认知真道要靠理性,而能够决志一生不移则必须有圣灵的感动。理性的认知和圣灵的感动是产生基督徒生命的两个根本,缺一不可。
    作者的另一个重大谬失在误解了保罗所说的“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而以之作为做主张唯有一对一的教导才能有”真实生命的个性传递“的根据。
    从林前11:1 的英文翻译Follow my example, as I follow the example of Christ,可以看到 example 是单数辞。既然是单数,就可以知道保罗要门徒效法的是基督的生命,而不是行事为人。所以保罗说的这句话要是翻译成”你们该透过我,学习基督的生命”就更直白。既然学习的最终对像是基督的整体生命,那么任何被透过的媒介虽然有其价值,但最终却是必须被去掉的。也就是说,这个被传承的生命,是基督的整体生命。它不应因为中间的媒介而加添了个性或风格。否则就成为保罗在林前3:4极力反对的:”有说:我是属保罗的;有说:我是属亚波罗的。这岂不是你们和世人一样么?“
    作者倘能仔细研读林前3:5-7:“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无非是执事,照主所赐给他们各人的,引导你们相信。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可见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应该能够明白一对一是一种教导生命传承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最好是不以之为唯一的方式。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在无限的基督的生命之下,都有其侷限。仅跟一个人学到底,难免留下那个人的烙印(风格,流派),而成为属谁谁谁的了。所以其他如长老,教师,团契领袖,属灵长者,应该都是学习对象,好让学习者的生命更完备。
    希望喜欢做一对一门训的牧者们勿把一对一门训作为培养教会新一代同工的唯一方式,更不要因之荒废了其他的教导方式,如主日学,研经小组等。没有了这些教导方式,不但广大会众的不到喂养,教会也失去了培养和认定教导恩赐的途径,如何能维系教师和长老的选立呢?

Leave a Reply to 理真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