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66期 蘇文峰 1960年代,當我從中學進入大學時,正值台灣國語教會的“起飛”。那時從大陸轉移到台灣的中國內地會宣教士,已活出了如戴德生般的信心和簡樸敬虔的榜樣。而源自英美校園團契的學生工作,帶動了校園福音和歸納法查經。西方差會的傳教士則建立了浸信會、信義會、宣道會、衛理公會等宗派性教會和神學院,與100年來早已扎根台灣的長老會先後輝映。 另一股屬靈正能量來自1920年代起中國本土的自立教會。倪柝聲的聚會所、宋尚節的恩典堂、王明道的基督徒會堂、趙世光的靈糧堂、計志文的聖道堂……加上多位傳道人及佈道家,如吳勇、滕近輝、唐佑之、薛玉光、沈保羅、唐崇榮、寇世遠、劉東琨、吳勇、王連俊、何廣明、林三綱、張明哲、邵遵瀾、王永信等等。他們為台灣教會帶來了豐富的屬靈經驗和查經風氣。這股正能量隨著留學生的出國潮,影響了上世紀70到80年代北美查經班和華人教會的發展;接著影響了1990年之後以中國學人為主體的教會。 上帝讓我有福生在第三代的基督徒家族,可以體驗觀察到這些中西教會歷史的傳承,如何在台灣那段特殊的時空中凝聚會通。當我有機會與同時期的弟兄姐妹回顧當年所領受的教導時,我們都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操練,是當時這些中西屬靈前輩不斷耳提面命的,就是讀經基本功。 什麼是基本功? 基本功在各行各業的培養中,都是必須的。一個正規軍人入伍後,首先操練走路、跑步、列隊、爬滾;一個運動員每天先要鍛練堅硬的體能;一個歌唱家要先學運氣發聲;一個畫家要先練素描……缺乏基本功的鍛練,也許可以暫時令人驚艷,但絕對無法持久。 同樣的,“作主門徒”和“傳給萬民”是基督精兵的大使命,不能花拳繡腿:“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必須“竭力”(《提後》2:15)。 當我們觀察過去50年這些富有“話語職事”的傳道人時,發現他們有些人未受過科班制的神學訓練、也可能不熟練廣博便捷的網路搜尋科技,他們顯然會有時代格局的限制,卻具備了當今逐漸失傳的基本功,即保羅所說的“操練敬虔”。這種敬虔不一定顯山露水,而是一種屬靈的氣質,落實在:信心的生活、嚴謹的言行、受苦的心志、簡樸的衣食、全人的擺上、真誠的禱告、認真的解經……這些氣質的培養,不是師法一些課程技巧、速學速成,而是長時間“讀書、讀人、讀事”(王明道語)的潛移默化。 讀經基本功的三個原則 上述的基本功,大多需要良師益友和屬靈氛圍的薰陶,但讀經的基本功卻是可以自修自練的。最重要的是掌握三個原則: 從責任到享受 美國當代基督教教育學家韓侯活(Howard Hendricks),談過一般人讀經會有三個階段: 1.被吃階段:被父母兄姐強迫餵食,定時吃喝是一種本分,卻不知為什麼要吃。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