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主義不理解的——不可停止聚會(許宏度)

許宏度

本文原刊於《舉目》69期

BH69-03-7496-談妮攝-圖2-DSC_0044-BH69r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來》10:25)

         為什麼“不可停止聚會”?我們需要從初代教會的聚會方式和聚會內涵來探討。

 

一、初代教會聚會的方式

        有關初代教會的聚會,最重要的經文,大概就是《哥林多前書》11–14章了。保羅在此指責哥林多教會聚會有3個陋習:

         首先,在聚會中,婦女“禱告”和“說預言”不蒙頭(參《林前》11:2-16,註1)。其次,教會在守聖餐時,“分門別類”——富裕的信徒自備飲食、大魚大肉,貧窮的信徒則因缺乏飲食而飢餓難耐(參《林前》 11:17-34)。需要注意的是,聖餐是初代教會聚餐的重要環節(註2)。

          最後,哥林多教會在聚會時,高舉方言,貶低其他屬靈恩賜,包括說預言、唱詩歌、教訓、啟示等(參《林前》 12:1-14:40,特別是 14:1-6,23-33)。

         當然,除了這4章的經文,保羅在《以弗所書》強調,信徒“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弗》5:19,參《西》3:16);在《提摩太前書》,鼓勵提摩太“以宣讀、勸勉、教導為念”(《提前》4:13。參《路》4:16-30,《徒》13:14-43,《來》13:22)。

          綜合以上不同的經文,我們可以整理出,初代教會聚會的活動方式(註3):

初代教會聚會時的活動 相關經文
唱詩讚美主 《林前》 14:15,26,《弗》 5:19,《西》 3:16
禱告、感謝 《林前》 11:4-5,13,14:15
宣讀經文 《提前》 4:13,參《路》4:16-30,《徒》 13:14-43
勸勉、教導 《林前》 14:6,26,《提前》 4:13,《來》 13:22
說預言 《林前》 11:4-5,14:1-5,24
說方言、翻方言 《林前》 14:6,26
啟示、知識等 《林前》 14:6,26
聚餐與守聖餐 《林前》 11:17-34,參《可》14:12-25,《猶》12

         從表格中,我們看到,初代教會的聚會,有些地方與今天教會的聚會很相似,如唱詩讚美、感謝禱告、宣讀經文、教導勸勉、聖餐等;有些地方則不一樣,如說預言、說方言、翻譯方言等(現今一般只有靈恩教會這樣做)。

         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今天教會的聖餐,是不同於教會的聚餐,聖餐非教會聚餐的一環。初代教會的聚會,既含聚餐,所以聚會時間肯定比較長。

         另外,初代教會的聚會,通常是在家裡,而不是在教堂裡舉行的(參《徒》2:46;《羅》16:5,10-15)。所以初代教會的聚會,比較像今天的家庭聚會。人數約30或40,形式、風格比較隨和、有彈性。不像今天中型或大型的教會,更正式、有規格。

 

二、初代教會聚會的神學內涵

          為什麼初代教會採取那樣的聚會方式,而不是別樣的?

(一)上帝與人垂直層面的互動(vertical interaction)

          初代教會聚會,一方面是要敬拜讚美主,另一方面是要聆聽上帝的話語。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創世記》記錄了挪亞(8:20)、亞伯蘭(12:7)、以撒(26:25)、雅各(33:20)等築壇的故事。因為“築壇” 就是敬拜上帝、親近上帝、與上帝互動,正如今天信徒之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

         很可惜,今天信徒參加主日崇拜,常常姍姍來遲。他們以為,唱詩讚美上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聽到牧者的講道,就算不枉此行了。這種想法,完全不了解唱詩讚美上帝,正是信徒的一種屬靈操練(spiritual discipline or exercise),跟聆聽上帝的話語一樣,是信徒屬靈成長的蒙恩之路(means of grace)。

         透過唱詩讚美上帝,信徒可以操練自己,走出人罪性的自我中心,走出偶像崇拜,愛慕可敬、可靠的耶和華上帝(註4), 並“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

         我們不要效法舊約的以色列人。上帝責備他們:“你們將瞎眼的獻為祭物,這不為惡嗎?將瘸腿的、有病的獻上,這不為惡嗎?你獻給你的省長,他豈喜悅你,豈能看你的情面嗎?”(《瑪》1:8)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上班時,也會姍姍去遲嗎?我們的“省長”(公司的老闆)會喜悅嗎?……

          我們在教會聽道,總是沒有收穫,說不定就是因為我們這種輕視上帝的態度!

BH69-03-7496-談妮攝-圖1-20131103_133511r(二)人與人水平層面的互動(horizontal interaction)

         初代教會聚會時,經常使用屬靈恩賜,如方言、啟示、知識、預言、教訓、詩歌等(參《林前》14:6,26)。在《哥林多前書》14章,保羅特別強調教會聚會時使用屬靈恩賜的目的,就是“造就、安慰、勸勉人……造就教會”(《林前》14:3-4)。

          因此,信徒“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14:12)。在“聚會的時候……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註5)。

          我們除了要注意“造就教會”的重要性,也要注意“彼此”這個詞。《希伯來書》10:25 在提到“不可停止聚會”之前,是提醒信徒“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

          保羅常常從兩個方面勉勵教會:

          一方面,信徒不要“彼此論斷”(《羅》 14:13),“相咬相吞”(《加》5:15),“彼此消滅”(《加》 5:15),“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6),“彼此說謊”(《西》3:9)。

          另一方面,信徒要“彼此同心”(《羅》 12:16,15:5),“彼此相愛”(《羅》 13:8,《帖前》 3:12),“彼此建立”(《羅》 14:19),“彼此接納”(《羅》 15:7),“彼此勸戒”(《羅》 15:14),“彼此等待”(《林前》 11:33),“彼此相顧”(《林前》 12:25),“用愛心互相服事”(《加》 5:13),“互相擔當”(《加》 6:2),“互相寬容”(《弗》 4:2,西 3:13),“彼此順服”(《弗》 5:21),“彼此勸慰”(《帖前》 4:18;5:11)。

          當然,保羅這樣的勉勵,不只是跟教會的聚會有關。不過,其中不少的經文,明顯適用於教會聚會的,如“彼此勸戒”、“彼此等待”、“彼此順服”、“彼此勸慰”等。

          這些都明顯告訴我們,信徒不能只參加電視或網絡上的崇拜,以為這就是上帝所悅納的敬拜。

          現代個人主義以為信仰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只要自己信耶穌就足夠了(註6)。但我們要記得,上帝不只拯救挪亞,而是他的全家;上帝呼召亞伯拉罕,與他立約,也不是與他一個人,而是與他全家,甚至整個以色列民族!

(三)固定教會能滿足兩種互動

          初代教會的主日聚會,是這兩種互動層面的綜合。但今天的教會,基本上將“上帝與人垂直層面的互動”和“人與人水平層面的互動”,分開成為“主日崇拜”和“團契或小組的聚會”。所以,信徒需要固定在一個教會中,透過主日崇拜,和團契/小組聚會,才有完整的敬拜,才能善用屬靈恩賜,彼此造就,彼此建立,共同成長,完成耶穌基督救贖教會的心願,就是教會“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 4:13)。

          如果信徒不能固定地在一個教會中聚會,他的愛心如何成長?他如何“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沒有固定的屬靈群體,如何能結出“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如此“信仰生活”是自欺欺人!

          至於信徒每週應該參加多少次教會的聚會?應該如何平衡個人敬拜和團體聚會?都不能一概而論,要個案處理。同時,太多的聚會也會使教會太過內向,走不出教會的大門,有違上帝的心意。

 

結語

         為什麼 “不可停止聚會”?因為信徒需要與上帝有垂直層面的互動,也需要與其他信徒有水平層面的互動。前者能夠幫助信徒,走出人罪性的自我中心,“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林後》3:18)。後者能夠幫助信徒,逃避個人主義,“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5-16)。

          希臘文“教會”(ekklesia)一字,無論是在七十士譯本,還是在新約聖經,本身都有“聚會”或“會眾”的意思(參《徒》 19:32, 39, 40,註7)。從這個角度,信徒習慣性地不參加聚會,是匪夷所思的!

1. 和合本翻譯的“講道”(參《林前》 14:1-5,24),在原文是“說預言”。也就是說,有點像舊約的先知,受聖靈感動而宣講神諭,跟今天牧者的講道不太一樣。

2.I. Howard Marshall, Last Supper and Lord’s Supper(Carlisle, UK:Paternoster,1980), p.108-111.

3. 另外參《使徒行傳》20章,那裡提到在“七日的第一日”,保羅在特羅亞“聚會擘餅”(《徒》 20:7)。少年猶推古在聽保羅滔滔不絕的講道中,因困倦沉睡,從三層樓上掉下去……不過新約學者對這段經文,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學者(如 David Peterson)認為,這次不是教會平常的主日聚會,而是特別的聚會,因為保羅次日要離開特羅亞。

4. 參拙作《樂讀經、讀經樂》,《舉目》 66 期。http://behold.oc.org/?p=21085

5. 保羅在《以弗所書》4章 11-16 節,同樣強調“造就教會”的重要性。只是,和合本的翻譯是“建立”(4:12,16),而非“造就”。

6. 參拙作《迷惑:華人信徒在西方社會面對的挑戰》,《舉目》 51 期。http://behold.oc.org/?p=3076

7.  Robert Banks, Paul’s Idea of Community(revised edition, Peabody: Hendrickson, 1994), p. 27-31。

作者任教於北美中華福音神學院,主授新約。保留本文版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