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煽動性講道更重要——回應《德國牧師因大膽傳福音而受迫害》(王敏俐)2016.06.06

文/王敏俐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6.06

近日,《舉目》官網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關注。

作者提到德國牧師歐拉弗∙拉澤爾(Olaf Latzel)在證道中,因傳講“只有一位真神,就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 而遭到媒體輿論的挑戰(參http://behold.oc.org/?p=30062)。

筆者過去曾在德國留學、居住、參與教會服事約8年之久,因此相當地好奇這整件事情的始末,究竟是如何?

 

是侮辱其它宗教?還是為真理受逼迫?

2015年1月16日,德國不來梅的福音派牧師歐拉弗•拉澤爾在講道中,針對各種不同的“信仰融合”(Religionsvermischung。編註)提出批判。他的講章令輿論嘩然,甚至引起德國幾個主要政黨(SPD、CDU/CSU、Grüne、Die Linke)與多數媒體一致的反對。

其實,真正惹動群怒的,不在於歐拉弗堅持聖經立場中的獨一真神,而是歐拉弗在講道中,對其它宗教所使用的侮辱性字眼:

他稱穆斯林的開齋節(穆斯林齋月結束的慶祝)為“愚昧的蠢事”(Blödsinn);認為天主教教宗在復活節與聖誕節的全球性文告為“狗屎”(Mist);佛陀則在他口中,成為“癡肥的老人”。

有趣的是,除了多數的反對者之外,歐拉弗也有不少支持者,如歐拉弗的臉書社群(Solidaritätmit Olaf Latzel)公共頁,在截稿時的點贊者,超過8,300人。

部分英文媒體以“歐拉弗為真理受逼迫”作為報導,提到德國信仰的衰敗,甚至傳道人因著傳講合乎聖經的真理受攻擊。

我心中有些迷惘,身為基督徒,我們到底該如何在眾說紛紜中,按著上帝的心持守信仰?我們又該如何按照真理分辨所聽見的道?

 

找到一個平衡

不可否認的是,基督徒在多元主義當道、同性戀浪潮高漲與異教徒文化充斥的21世紀中,越來越難在聖經真理與我們所身處的環境中,找到一個平衡。

筆者的經驗是,當我在臉書上開始分享一些關於同性婚姻的議題時,我的同性傾向的朋友們,一個個將我屏蔽,視我為拒絕往來戶——那些我們本該靠主去愛的朋友,反而站在了我們的對立面。

我不禁思考,持守真理,是否也能同時尊重多元文化?如果,我們的主尚且忍耐、等候被世俗文化所謬導的人們,我們是否仍應該自以為是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來審判他人呢?

神學家巴刻(J. I. Packer, 1926-)在他的著作《重尋聖潔》中,試圖找尋一種平衡:

“聖經和經驗都警告我們,我們要在兩個極端的禍患中間推進。一端是假冒為善、墨守成規的法利賽主義(表面上事奉上帝,骨子裡要謀私利),另一端是愚蠢至極的非律主義,喋喋不休講愛與自由,忘了上帝所賜的律法仍是榮耀上帝的標準……”

“基督徒的生命是兩種旅程,不是一種。”

“他們了解到,除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外在旅程,即哲學家所稱的外在世界,還有一條認識上帝和認識基督的內在旅程。他們認定第二種旅程是愛和尊崇、服事和喜樂的永恒生命的第一階段。”

“他們也理解到,外在生活——愛鄰舍,與內在生活——愛上帝,是唇齒相依的,就是說,在一方面失敗,就無可避免削弱另一方面。”(見巴刻,《重尋聖潔》,第4章 全面看聖潔。編註)

 

不止於口舌之爭

攻擊性的語言必然導致語言暴力的惡性循環。歐拉弗在闡述了爭議性的論點之後,引發各界攻擊,在短時間內收到了超過4,000封郵件與教會內外的挑戰。

直到半年後,從風暴中沉澱下來的歐拉弗,才釐清自己的立場:

“我已經為我的用字遣詞致歉。我所陳述的真理內涵是對的,但我使用的語氣與態度是需要調整的。”

“我是百分之百站在聖經的立場上,我們所信仰的耶穌基督,並非與伊斯蘭的阿拉是同一位上帝,這是我必須清楚的告訴世人的。”

言語的爭端或許隨著時間會逐漸消移,但基督徒真實的戰場並非僅止於口舌之爭,乃是在多元文化與異教之風充斥的日常生活中,繼續靠主持守聖潔,帶著真理與恩典去愛我們的鄰舍。

編註:Religionsvermischung為德文。一般是指宗教融入原來沒有的,甚至是矛盾的元素,諸如在神學中參雜了神話、在信仰中混進政治目的……初期教會受諾斯底主義的影響就是一例。

作者來自臺灣,留學德國,現居美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