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藝術──宣講者與聆聽者的責任(曾思瀚)

曾思瀚

本文原刊於《舉目》52期

       在教會中有 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有不少弟兄姊妹對教會的宣講頗有微言。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希望從“宣講者和會眾兩方各自的責任 (或需要注意什麼)”來討論。聆聽這行動包含兩個層面:生理行為(physical act),以及靈性和智力上的理解(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comprehension)。 雖然人無法絕對二分為身體和靈性/智力兩個層面,但本文希望借用此概念來立論。

聆聽為生理行為(physical act)

        聆聽為生理的行為(physical act),正如在《尼希米記》中,重複覆出現的“看到”和“聽見”,是描述讀者和聽者的身體實際行動一般。

       聖經中記載,以色列人在聆聽上帝“十誡”的頒布頒佈這個行動前,要遵照上帝藉摩西的吩咐,行一連串的潔淨禮儀來預備自己:

       第一,使百姓分別為聖。(參《出》19:﹕14-15)。

       第二,訂立界限。(參《出》19:20-24)。

       第三,祭司要分別為聖。(參《出》19:22節)。

       就是說,在聆聽上帝的話語之前,百姓和領袖均需要作實際的準備。

        因此,此文先談作為會眾所需要負的責任,才論及宣講者的責任:

聆聽之一:會眾有何責任?

第一, 聆聽是群體性的。

        所謂群體性的聆聽,是指在上帝的主權下,眾信徒需要為聆聽祂的話語,一同努力。聆聽不是獨立個體的行動,也不是信徒獨個兒去尋找經文的應用,而是在群體中,與其他順服的信徒一起學習。

        在基督教會中,群體的預備包括一同唱詩。然而,有不少信徒習慣在聽道時才到教會。他們抱著消費者的心態,只希望在崇拜中得到些個人收穫。其實,人若瞭解到崇 拜的群體性,便不會忽視崇拜的其他部份。宣講只是崇拜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唱詩、預備自己進入崇拜的狀態,能幫助我們聆聽上帝的話語。

第二,聆聽者需要刻意預備自己

        在聆聽主道前,我們需要刻意預備自己,正如《出埃及記》中的以色列人。

        聆聽主道應該是全家的,而聆聽前的預備,也必須是整個家庭的。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十分重視跟家人一起為崇拜作好準備。雖然有不少教會認為,小孩子太吵、會擾亂崇拜的進行等,但這反映出我們的擔憂,超過了上帝的想法,因為當耶穌基督講道時,小孩子也是夾雜在聽眾之中 。

幼兒

        預備孩子參加崇拜,第一就是要確定他們在崇拜之前吃飽,尤其是幼兒,因為孩子若感到飢餓,便會騷動,坐立不安。

學幼童

        對於較大的孩子,父母需要在崇拜前的一晚跟他們做足準備,例如,跟他們一起祈禱,甚至鼓勵他們在唱詩的時候,唱得大聲一點。

青少年

        很多青少年喜歡在星期六晚整夜上網。面對這些情況,家長要以身作則,為聆聽主道而在星期六的晚上早一點睡,養足精神。

我們自己

        敬拜時,除了建議要帶聖經或筆記本,我們每個人的體力和腦力也會影響我們。從體力上說,如果我們頭天晚上沒有休息好的話,必定會難以集中注意力。 有些教會在請講員時,會建議他將信息講述得更為簡單明瞭。然而,我們也必須曉得,太簡單的信息,有可能使福音的真義縮水。聽眾若不盡力積極聽講,就不能怪 講員的道講得暈天霧地,難以聽懂。

手機

        我們應當像要求孩子那樣要求大人,控制手機的使用。事實上,我認為,孩子們對手機 的失控,很可能是從大人那學來的。在這個電子資訊的時代,公眾正處在對手機上癮的嚴重危機中。在聚會時,即使把電話設在靜音或震動狀態,我們依舊很容易被 誘惑,去查看自己剛收到的短信或郵件。如果,手機是個難以抗拒的誘惑,那麼建議在敬拜之前先關機,或者乾脆把它留在車裡、家裡。除非是出於職業的需要(例 如:醫生),在主日敬拜時不妨“禁電話”,相信大多數人對此,應該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事實上,在忙碌的現代,“禁電話”有助於我們把自己從繁忙中,解脫 出來,安靜地專注在對我們靈命重要的事上。

       敬拜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

良好的閱讀習慣

        主日敬拜的收穫 也與我們的屬靈狀況有關。主日崇拜一小時對一個人的供應,就如同一個人一禮拜只吃一頓飯一樣。我們在週間與神的接觸越多,我們就越能為主日敬拜做好準備。 當信息的接受者事先對信息有足夠的理解,溝通的過程就會十分暢通。有一位知識份子基督徒對我說:“在主日崇拜時的講道時間中,很難深入談論一個複雜的信仰 問題。”我同意。這就需要聽眾不斷地閱讀聖經和有份量的讀物。人通常喜歡容易閱讀的書籍,我稱之為“娛樂性的閱讀”。然而,這樣輕鬆的閱讀,並不能真正幫 助我們靈命的成長,這就如同不留流汗的運動,不能幫助我們的身體健壯。良好的屬靈狀態是需要下功夫的。換句話說,如果聽眾若平常習慣於閱讀聖經和一些有挑 戰性的書籍,就能很容易地抓住講員的信息。

       我們一個禮拜六天的生活方式,將會影響我們一天的敬拜生活。

第三,聆聽者要訂立界限

       除了上述的手機關掉鈴聲外,如果孩子們攜帶其他的電子裝置,如遊戲機等,在崇拜的時候,也應該關掉。有些家長沒有足夠的勇氣,禁止他們的孩子在崇拜時玩這些 電子裝置。電子裝置和給小孩一些畫紙去填顏色,都不能夠幫助他們聆聽主道。甚至,有一些教會鼓勵聽眾在Twitter上,即時發佈(tweet)他們所聽 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有可能是斷章取義,誤解講章的錯誤教導。教會不可讓孩子以為,他們可以選擇是否聽道;或讓成年人以為,他們可以任意詮釋宣講中的教導, 只選擇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而忽略了整體的信息。對此,教會要鼓勵會眾慢慢地聆聽主道,在崇拜後才在網上分享他們的心得。

聆聽之二:宣講者有何責任?

        宣講者應該瞭解,聽眾在聽道前未必有足夠的預備。因此,要避免嘮嘮叨叨地說話,或以單調、沉悶的語氣來宣講。

        宣講者不但要注意說話音量、速度,而且,亦有責任把宣講和唱詩等其他崇拜的部份,連貫起來。這能幫助會眾意識到,預備自己聆聽主道的重要性。

        有些人宣講時,缺乏肢體語言,這是需要改善的地方。因為,肢體語言能吸引會眾注目、有助於聆聽。

       宣講亦當避免宣講時間過長。有不少華人教會以為,好的宣講必須超時,卻忽視了很多人經過一星期的勞碌工作,已經不能夠長時間地集中精神聆聽。而且,並非每位宣講者都善於辭令、引人入勝。因此,超時的宣講會叫聽眾又悶又累。

       宣講者也要意識到,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像他一般,那樣渴慕神的話語。他需要體恤兄弟姐妹,特別是一些年長,或身體軟弱的。

聆聽在靈性和智力上的理解(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comprehension)

        在討論了生理層面的聆聽後,現在我們來討論聆聽在靈性和智力上的理解(spiritual and intellectual comprehension)。

第一,宣講的內容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當一個人聆聽講道時,他首先是被宣講的內容所影響。宣講的內容,是宣講能激動人心的關鍵。“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參《羅》10:﹕16-18)這是福音被傳開非常重要的一點。

       教會的弟兄姊妹未必是人人主動聆聽的。而消費者主義的影響, 使有些會眾只希望宣講生動有趣,並不期待宣講帶來什麼深刻的反省。這種想法,甚至影響了不少傳福音的人。渴想認識真理的人,都必須善用理性去聆聽宣講,並反復思考宣講的內容。

第二,具洞察力的聆聽是極為重要的

       《尼希米記》8:﹕7-9所講的“明白”,和《啟示錄》2-3章重複提到的“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都不是指簡單地用耳朵聆聽,而是要求透徹的理解。

       理解,需要人掌握宣講內容的來龍去脈、上文下理。宣講者說話,為的是要聽眾理解和明白。所以,具洞察力的聆聽是極為重要的。聆聽者可以選擇“照單全收”,也可以打開聖經,留意經文的文理,看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了經文的信息。

       所以,聽眾在崇拜時,或要攜帶自己的聖經,或教會能提供聖經。現今有不少信徒使用電子版聖經,但效果未必佳。筆者測試過,使用手機中的電子聖經,最多只能留意7節經文。然而,7節經文並不能讓我們掌握文理、瞭解經文的信息。

第三,聽道後應當做出的回應

       《尼希米記》8:﹕5-6、18及9:﹕1,記載了眾人聆聽神的話語後,所做的回應。

       宣講的道,定要求我們做出一些改變,所以回應是很重要的。筆者建議每一個聆聽者,在主日崇拜後,於靈修札記中,記下一個你印象深刻的要點,寫下你要做出的改變,並且具體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

        假若有人願意在1年的52個星期中,記下52個要點,又制定52項行動計劃,筆者相信,其屬靈生命必定會有很大的進步和改變。

缺乏中心信息的宣講無益

       雖然現今的教學和講課普遍使用簡報表(ppt file),但一頁資料氾濫的簡報表,只會大幅減弱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並不會幫助會眾作有效的聆聽與反省。因此,筆者認為,宣講者必須謹慎地使用簡報表,內容以精簡為妙。(編註)

        我也經常挑戰我的會眾,在聽道時打開聖經,嘗試理解上下文。這會鼓勵會眾主動、並具洞察力地聆聽。教會使用簡報表打出經文,應該是為了一些不熟悉聖經的非信徒;對信徒而言,打開聖經閱讀,應是首選。

       宣講時,清晰的論點和恰當的轉接,亦能幫助聽眾瞭解、掌握宣講的信息。宣講如果缺乏中心信息,就不可能幫助聽眾,因此宣講必須有中心要點。宣講者亦需要多次重申該要點,保證聽眾不會“捉錯用神”,即,沒有把握住事情的重心。

        宣講者亦可以測試會眾——在一兩個星期後,看看會眾是否還記得宣講的要點。如果仍能記得,便可知宣講成功了。

總結:宣講者和會眾的責任

       聆聽作為一門藝術,需要宣講者和會眾之間的互動。若非宣講者和會眾一同預備,聆聽則不可能發生。

       編註:讀者可參閱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宣講效率?修辭,娛樂的危險》,《舉目》49期,p.31。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約副教授,主授新約研究和宣講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