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吃晚餐?(陶其敏)

陶其敏

本文原刊於《舉目》51期

       北美凡是有大學的地方,一定有中國人。在這個風景旖旎的大學城裡,杜倩是知名人物。她是副教授,已經進入了安居樂業的穩定生活。杜倩漂亮苗條,40出頭了,還總被人當成學生。她最突出的特點,是性格開朗,待人熱情,所以家中經常高朋滿座。

        秋天時候,杜倩聽說老同學林哲要來這裡工作,心裡十分高興。通了電話之後,杜倩更高興了,因為林哲也是基督徒。老同學加上主內弟兄姊妹的關係,多麼難得啊!

        在林哲搬遷過程中,杜倩鞍前馬後,極力幫助,找房子、帶他們一家熟悉環境、請他們吃飯。談及信仰,林哲10多年前剛來美國讀書時,就信主了。而杜倩是在兩年前,被朋友帶去參加佈道會,會上的講員十分有激情和感召力,杜倩受了感動,就在呼召時舉起了手。
誰知會後馬上有人找她談話,立即安排受洗。在群情激昂的氛圍下,杜倩稀裡糊塗地受了洗,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被信主了”。

       受洗後,她雖然有時星期天也去教會聽聽講道,但大多數時間,都有忙不完的事。實驗室的壓力很大,她是老闆,10幾號人要靠她吃飯,要不斷出成果、發文章、申請經費。她白天忙得團團轉不說,每週兩個晚上,還教鋼琴課掙點外快。兩個女兒分別在上小學、初中,週末還要去中文學校、游泳課、跳舞課,平時更要督促孩子 學鋼琴……

        這樣一週下來,杜倩精疲力盡,哪裡還有精神去教會參加崇拜?不過,因為女兒十分願意去,她就捨命陪淑女,到了教會,坐在後排昏昏欲睡,是名副其實的“覺友”。

第一次聚餐

        杜倩好宴客。林哲家剛搬來的那個春節,杜倩把大學城裡小有地位的華人都請了來。開飯前,面對眾多不信主的朋友,杜倩對林哲說,自己悄悄謝飯就行了。但向來隨和的林哲,卻堅持公開禱告,並在禱告中,把那一夥子人一網收了進去:“主啊,在座的朋友無論怎樣成功,也都是罪人!求神打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認識真 神,得到天上最好的福分!”
這一下,弄得在場的不少人不高興。杜倩也覺得老林有點太過分了。

        接著,又發生了一件不快的事:林哲以前是很能喝酒的,可現在卻說戒酒了,連杜倩先生敬酒都堅持不喝,場面不免有些尷尬和掃興。

        吃過晚餐,麻將桌剛剛擺出來,林哲卻開始“發神經”——傳福音,把茶餘飯後的輕鬆閒聊,變為凝重、深沉的佈道會。哪知在座多有飽學之士、“不凡”之徒,一位江教授即出言不遜,對基督教信仰大肆攻擊。林哲雖然還面帶微笑,但也據理力爭,場面一時頗為火爆。

       其他人,有說風涼話的,有打圓場的。這個說:“以後不談政治、宗教好不好?光談吃喝玩樂、投資旅遊、子女教育,那多‘政治正確’啊!”那個說:“我腦子被洗多次,如今什麼也信不進去了。”

       這次聚餐的結果就是,後來杜倩每次請客,都有客人先問:那位林傳道來不來?若來,人家就退避三舍。杜倩覺得為難了,她一方面不願失去體面、熱鬧的朋友圈子, 另一方面也不願開罪林哲,畢竟是老同學加弟兄姊妹嘛。於是每次請林哲參加會餐,都請求他盡可能迴避敏感話題。林哲雖有些收斂,但還是不斷地“犯規”。

批評與爭執

        更讓杜倩不快的是,林哲竟然仗著是老同學,當面批評她。有一次聚會後,他叫住杜倩,指出她目前的生命狀況,是如《馬太福音》所說的“被荊棘纏住”了。他說:“杜倩,你把發表文章看得太重了!整天實驗、文章、經費!沒有讀經、禱告,哪有靈命的增長?”

        杜倩知道他的話是有道理的,但又有點委屈,就不客氣地頂撞他:“那我該怎麼辦?實驗室那些學生、博士後,都靠著我的科研經費生活。我沒文章,還能有經費嗎?”

       林哲說:“即便如此,也應有平衡的生活,怎能把信仰丟掉?還有,你又不缺錢,幹嘛還要教琴掙錢?”

        杜倩說:“孩子上學需要錢,我們養老需要錢。我不這樣幹,行嗎?大家不都這樣拼,才拼出六‘子’登科的?我也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啊!”

       林哲嘆了口氣:“杜倩,對名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聖經說,不要愛世界。愛世界的,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參《約壹》2:15);又說,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參《雅》4:4)。你這樣長期下去,身體和靈魂都將大受虧損。”

       “怎麼聽上去,和布希總統說的似的,‘不在我們一邊,就是在敵人一邊’?得了,我靈命水準低,我只知道‘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可是,有許多問題,我們需要搞清楚……”

       “我投降!就我這水準,就別給我上神學課了,好不好?”

       談話最終不歡而散。

還做豆瓣魚

        以後杜倩請客,就不再請林哲了。林哲也主動迴避。於是,同學加朋友的關係,變成了教會相見時的點頭之交。

        一轉眼,又到了春節。杜倩和先生又開始準備新年盛大宴會。杜倩先生寫菜單,杜倩寫名單。寫著、寫著,杜倩問:“還做豆瓣魚嗎?”先生答:“當然!那是我的拿手好菜。”“這次是不是別放豆瓣了?有些人嫌太辣。”“沒有豆瓣,還叫什麼豆瓣魚?”先生說。

       接著,先生問:“今天都有誰來?”杜倩還在思索著先生那句話,覺得語言木納的先生說出了一句很有哲理的名言。失去了豆瓣的魚,還是豆瓣魚嗎?

       先生追問:“會請林哲一家嗎?”杜倩想了一會兒,回答:“請!”

述評:請客吃飯的背後

       上面這個以實例為模本的小故事十分簡單,可是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探討:
1、杜倩看重的是什麼?信仰在她生活中佔有什麼位置?
2、一個人的社交圈、朋友圈,對其生命有什麼影響?
3、如何看待基督徒對成功、名利的追求?
4、你對林哲在傳福音的熱情和方式上,有何看法?
5、你如何評價林對杜倩的批評?為什麼?
6、為什麼弟兄姐妹之間的和睦關係很重要?應該如何維繫?

        願我們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學習,明白神的心意。

作者來自大陸遼寧省,現住美東新英格蘭地區,原目前在一醫藥公司做統計工作,2011年秋季辭職進入神學院學習 。

相關回應文章:

要食人間煙火──回應《誰來吃晚餐》︱天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