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修復工程的新發現(賀宗寧)2016.11.07

pic-1-church_of_the_holy_sepulchre-jerusalem-r40

賀宗寧

本文原刊《舉》天下事2016.11.07

 

負責修復聖墓大教堂工程的工作人員宣稱,他們將數層的大理石移開後,發現下面有幾個世紀來第一次發現的一層大石板。在這石板的下面,是當初安放耶穌屍體的石灰石床。

他們表示:“能在這裡進行挖掘… 是個極大無比的喜樂。”

 

聖墓大教堂

pic-2-jerusalem_christian_quarter

聖墓大教堂位於耶路撒冷西北基督教區域內。在這個教堂裡面,有基督被釘十字架的各各他(約在公元30到33年間),以及他被埋葬與復活的山洞。

從地理位置來看,下圖所顯示1的地方就是聖墓大教堂的所在。位於耶路撒冷基督教區中部偏東,其佔地相當廣。

pic-3-golgotha_cross-section

聖墓大教堂最初建於西元335年。據說是君斯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太后到耶路撒冷朝聖時所認定的地點。

不過,第四世紀的教會歷史學家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Εύσέβιος,Eusebius Caesariensis 生於約260年或275年—可能卒在339年5月30日。此人非尼科米迪亞的優西比烏相混,後者是亞流派的發言人。編註),也確認這是基督的墳墓。

我們雖然不知優西比烏為何如此指認,但是,相信以他學者的態度,應當是有些證據的。

這個教堂由六個不同的基督教派共同管理: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敘利亞正教、伊索比亞正教,及科普特正教。這六個教派對如何維持這個教堂的運作,有過多次的爭議,甚至在不同教派間,還發生大打出手的事。

由於彼此的缺乏信任,所以,從12世紀以後,這個教堂大門的鑰匙是交給一個穆斯林家庭保管。

下面的圖表顯示聖墓大教堂內部的結構區分。其中土黃色斜線部份,是第四世紀建造教堂時,剷除的山丘部份。這包括了加略山的大部份,只留下一些各各他石頭。

各各他,是基督釘十字架的地點,遠看像是一個人的骷髏,所以又稱為骷髏地。

天主教稱此代表亞當的頭顱。基督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寶血,滴在亞當的頭上,因此,解除了亞當犯罪墮落的後果。而在教堂的左邊,就是傳說基督埋葬與復活的地點。

pic-4-jesus-entombment-peter-paul-rubens-1611-12

 

Edicule

在聖墓大教堂裡的墓穴上,是稱為Edicule(這個名稱來自拉丁文aedicule,“小房子”)的建築。1808年曾燒毀,在1810年重建。

而墓穴本身自1555年(甚至可能更早)以來,就一直覆蓋著大理石。

由於年久失修,近幾十年來,Edicule的結構安全一直令人擔心。1927年,因地震而受到損害;1947年,當時統治聖地一帶的英國當局,在建築外層加蓋了保護的圍牆直到今年。

但是,在這個公認是最神聖的地方,各宗派在許多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不要說是改建任何部份,即使稍微搬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此外,經費不足也是一個問題。

pic-5-mideast-jerusalem-holy-sepulchre-2

2015年,以色列警方曾經一度以安全的理由,將Edicule關閉。這使得各教派都同意對Edicule進行修復的工作。

於是,耶路撒冷的希臘正教教長與另外兩個主要的教派,羅馬天主教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達成協議,邀請了曾經修復雅典衛城(acropolis)及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雅典國立科技大學來研究Edicule的情況。

美國的國家地理學會也在各教派的同意下,參與合作,為文化傳統的保護盡力。

在這之前,很多的歷史學家都認為,原來安放耶穌的這個山洞早就已經坍塌。但是,這個考古隊使用可以穿透地表的雷達照射後,發現山洞仍然聳立,大約有六英尺高,位於大理石板密室的後面。

國家地理協會的考古學家希伯特(Fredrik Hiebert)說:“我們的這個發現實在令人震驚。”

這是因為早在十字軍東征(1099年)之前,於1009年,當時的埃及哈里發(回教國王)法提米,曾下令省長摧毀這個教堂。一位在安提阿的基督徒記錄了這事:“阿拉伯人試圖毀掉聖墓,要將所有的痕跡都清除 … 他們拆除並摧毀了絕大部份的教堂。”

2016年3月,因為典國立科技大學專家的研究報告,所有教派一致同意開工進行修復的工程。預計2017年春季完工。至於經費的問題,也得到了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以及世界紀念碑基金會的支持。

這次的挖掘的工程,是Edicule歷史性整體結構修復計劃的一部份。始於2016年10月27日的修復的工程,在10月29日完工。

由雅典國家科技大學的安東尼亞摩羅普魯教授(Antonia Moropoulou)帶領,數十名的工作人員在Edicule最內層的密室內,將覆蓋的大理石板移開,清除其下的雜物。

pic-6-edicule-temporary-protective-walls

 

耶穌的“葬床”

根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考古學家將原來覆蓋在基督墳墓上的大理石以及其下的另一塊大理石移開後,顯出原先在石洞挖出來的墳墓。

很多人相信,科學家發掘出來的,可能就是當初的墳墓山洞。這些科學家現在將做更多的測試,希望能夠正確的找到耶穌基督原先埋葬的地點,以及他當初是如何的被放置在墓中。

在移開大理石板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填充物”。

9月27日下午,工作人員將這些“填充物”移除。他們意外地發現,在填充物的下面,還有一個灰色的大理石塊。上面刻有一個小的十字架,日期是12世紀。

在搬開這個中間已經裂開的灰色大理石板後,顯出了石灰石的洞壁,裡面有一個白色的石床。

摩羅普魯博士說: “這就是多少世紀以來我們所敬仰的聖石。現在真的出現在我們眼前”。

國家地理學會的希伯特說:“我不敢相信 … 這應該就是原來的石床。但是,我們還不能百分之百的確定。看來這些年來聖墓的位置一直都沒有被移動過。”

這“葬床”可能就是耶穌基督的身體,被安放的所在。科學家將對此進行更多的分析。

pic-7-jerusalem-holy-sepulchre

國家地理雜誌認為,要完全確認這個石洞的墳墓就是安放耶穌的埋葬地,是不可能的。但是,在這墳墓附近,還發現有另外六個同樣的石洞墳墓。至少這可以證明,在附近一帶,是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的墳場。

前耶路撒冷市的考古官員但巴哈特(Dan Bahat)說:

“或許,我們不能絕對肯定的說聖墓教堂是耶穌埋葬的所在。但是,我們也沒有其他任何地點,有聖墓教堂那麼有權威的聲稱。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接受這個地點的真實性。”

10月28日,專家們在Edicule的大理石牆上挖了一個長方形的窗戶。以後,朝聖的信徒可以稍微看到可能是耶穌墳墓的石灰石壁。

羅馬天主教管理在聖地財產委員會的秘書大衛葛倫尼爾(David Grenier)與幾位方濟各修會的修士,帶著敬畏的心,站在旁邊觀看工程的進行。他說:

“兩千年前在這裡發生的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現在能在這裡進行挖掘到基督身體安放的石頭…… 是個極大無比的喜樂。”

 

記錄過程

工程進行當中,美國地理學會派人員攝了下記錄片。

希伯特說,他們(國家地理學會)使用非常特殊的攝影技術。將來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像是他們親自來到基督的墓那樣,來研習我們所發現的情形。

葬床的曝現,給了科學家麼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來研究可能是安放基督的石床表面。

這可以讓他們更多的了解最初這墳墓的情況,也可以研判當初海倫娜太后在公元326年的“發現”,以及如何成為敬拜焦點的過程與其可信度。

pic-8-church_holy_sepulchre-adapt-restoration-1

通常,朝聖的信徒需要花整天排隊,好有機會可以看到Edicule裡面的小密室。他們Edicule的入口處,跪在一個方形白色大理石盒子前。據說這盒內裝著自安放耶穌的岩洞壁上,切下的一塊石灰石。

10月26日,在動工前一天晚上,教會人員將Edicule關閉,朝聖信徒不得進入。工作人員用滑輪將大理石板滑開。

pic-9-jesus-tomb-bed-102816

在Edicule裡面,工作人員戴著黃色的硬頭盔努力工作。在外面,方濟各修士穿著咖啡色的袍子,希臘正教的神父戴著黑色高帽,而科普特教會的神父,則披著繡花的頭罩。他們圍著Edicule的入口,好奇地向內張望。

在他們的上面是十九世紀刻成的祭壇浮雕。但是,這些的雕刻大多都被工作用的鐵樑及橘色的安全膠帶給遮住了。

在Edicule的裡面,照明的通常是一些蠟燭。但是,工程使用的照明燈將整個小房間照得通明,許多平常被忽視的小細節部分都一一顯明。

大理石板(大約3英尺乘5英尺的面積)被拖滑開來。顯出一個米灰色的石頭表面。一位科學家問道:“這是個什麼東西?” 她自己回答說:“我們現在還不清楚,現在得要將科學檢測儀帶進來。”

pic-10-church_holy_sepulchre-adapt-church-leaders

在Edicule的外面,希臘正教耶路撒冷教長提阿非羅三世,站在那裡觀看工程進度。他帶著微笑的說:

“我很高興這裡有種特別的氛圍。有一種隱藏的喜樂。在這裡有方濟各修士,亞美尼亞人,希臘人,穆斯林守衛人員,以及猶太警察。我們盼望,也為此禱告,讓這個情景成為真正的信息。將不可能的變為可能。我們都需要和睦與相互的尊重。”

10月29日,希臘的科研隊重新封閉這密室。將會盡快對所採集的資料進行測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