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復興和上帝榮耀(謝文郁)

謝文郁

本文原刊於《舉目》50期

       編者註: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擴建工程整體設計,在館內西側南北庭院設立中華文化名人雕塑園。第一尊完成的青銅孔子像, 高九點五米、重量約十七噸,於2011年1月11日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廣場,面對天安門,因此而引發熱烈的關注和討論。4月22日,國博表示,庭院建設已竣 工,按原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北庭院內。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儒家無形地規範著華人的語言、思想和行為。這種價值體系是否會造成基督教信仰的衝擊呢?華人基督徒要如何看待這方興未艾的“孔子熱”呢?

         這些年來,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強勁的力量,儒家思想重新成為顯學。最近吸引人關注的 “天安門國家博物館門前孔子像豎立事件” ,即是這種力量的表達。

        其實,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 “基督教熱” 開始以後,儒家就一直在積蓄能量復興,待勢而發。進入本世紀之後,這股力量開始產生顯性影響力。而且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而已,恐怕我們目前還無法估算其全部 能量。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我們的現實生活已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這股力量的壓力了。

       因此,我這裡先考察一下這股力量的能量源頭和布佈局,然後再追蹤它的發展前景。

一直是主導

        自西漢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來,儒家就一直是中國思想界的主導。兩千多年來的風風雨雨,給儒家注入了豐富的內容,使之成了中國歷代政治家治理社會的主要思想資源。

        不過,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生存面臨西方列強的挑戰,一些思想家開始反省,進而否定儒家思想的生命力。這便是1919年以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衝擊了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人們希望從西方文化資源中,找到西方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子,並植入中國社會,激活中國。

        這個想法,就其根基而言,其實滲透著“與時俱進”的儒家精神,但在語言表達上,儒家成了“痛打落水狗”的那條狗。於是,後來的幾十年中,雖然儒家思想仍然不 聲不響地規範我們的行為,但是,我們卻因各種原因,發展了西式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70年代的“批林 批孔運動”中,儒家的話語權更是完全被剝奪。

        然而,西式話語體系一直沒有能力落實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比如,我們可以觀察到,平等觀念未 能代替等級觀念,法律取消不了關係網,階級鬥爭還得將就人情,等等。但一方面,西式話語體系卻又強迫人改變說話方式,結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說一 套,做一套,乃至於欺上瞞下成為一時風氣。每一個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中國人,都能感受到這種對抗的張力。

復興的原因

       1979年,在中國思想界出現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大討論。80年代,出現了兩套西式話語體系(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激烈衝突,並在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中達到了高峰。

       90年代之後,中國思想界進入了缺乏主導話語體系的時代。基督教話語體系一度開始發燒,出現了所謂的“文化基督徒”現象。但是,這個熱潮是由一批非基督徒學者推動的,並沒有在教會界引起多大的共鳴。

        人們把90年代稱為信仰真空時代。更準確地說,這是主導話語體系真空的時代。這也是鄧小平“白貓黑貓論”鼎盛的時代,是不說話、只做事的時代。失去主導話語 體系,人的行為規範自然回歸原始,回歸約定俗成,回歸傳統。於是,傳統積澱下來的定律,就開始發揮作用了。這便是儒家傳統復興的動力源泉。

         儒家話語體系在過去兩千多年裡,一直主導中國人的言說,並且有效地規範著中國人的行為。因此,在西式話語體系喪失主導性時,人們很快再次感受到儒家話語體系的親和性。

        比如,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中,人的本質是由他所屬於階級決定的。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必然導致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便是在這個“階級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然而階級鬥爭這種說法,一直是和中國人的心理結構相衝突的。

        比較一下儒家的“天下觀”:天下有序,其中有位,每個人在這秩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努力盡這個位置所規定的義務,便是人的本分所在。如果人在其位且各盡其職,這個世界就和諧太平。

        對於人際關係,儒家講究和諧。當“和諧”這種語言,出現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時,到處都是贊同的回聲。“和諧”這種說法的出現,和受到的廣泛共鳴,足以說明儒家傳統的深厚力量。

應該是同步

       歷史上,即使在“痛打落水狗”的時代,儒家也沒有被打成死狗。在話語權被剝奪的時代,儒家藉著中國人的行為,表達了自己的存在。我們知道,佛教進入中國後, 在補儒的同時,自身也被儒化了(禪宗)。伊斯蘭進入中國後,中國社會出現了儒化的回教徒。現在,馬克思主義也走向了儒化之路。

        儒家思想是漢語文化的象徵性標誌,是華人的認同性標誌。只要你使用漢語,你就無法擺脫它。你就算不這樣說,你也這樣做了。

        華人基督徒應該如何應對儒家復興?我想指出的是,儒家復興不是一種新興力量之崛起。儒家思想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存。如果我們不想自欺欺人,我們就要承認它是我們生存的組成部分。

        儒家復興運動,可以說是一個重奪話語權的運動。這給了基督徒警醒、反思的機會——我們如何向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我們只能用漢語來分享見證,而我們的漢語滲 透著儒家思想。怎樣才能準確地用漢語表達我們的見證、彰顯上帝的榮耀呢?我們必須反思、分辨、更新那存在於我們生存結構中的儒家思想。我想,儒家復興和在 中國這塊土地上彰顯上帝榮耀,應該是同步的。

作者來自中國,現為北美神學院教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