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現代基督徒忽略了的基督教史實──訪美國聖馬丁修道院(蔡選青)

蔡選青

本文原刊於《舉目》50期

前記

       修道院在基督教的歷史上曾有過重大的貢獻,如宣教,開荒佈道,聖經的保存與翻譯,殉道見證,靈修神學,信仰生活化等等。對古代基督教思想有過重大影響的修道士有:西方教會思想集大成者俄利根和耶柔米,非州修道院創辦人奧古斯丁,以克己行道著稱的亞西西的法蘭西斯,早期眾多沙漠教父以及他們寶貴的靈修思想和經 驗,對基督教靈修神學有重大貢獻的修道士金碧士及其名著《遵主聖範》(或譯《效法基督》);連宗教改革的先鋒馬丁路德也曾是修道士。在近代基督教歷史中, 英國的清教主義、循道主義和德國的敬虔主義,無不深受早期修道主義的影響。修女大德蕾莎就是當代修道主義活的見證。

        約在西元 200-300 年之間,鑒于當時基督教會道德水平的低下、教會世俗化及政教合一,加上受到當時希臘文化中禁欲思想的影響,修道主義(Monasticism)應運而生。 一般認為,修道主義的創始人是安多紐(Anthony),而第一所修道院的創辦人是帕科繆(Pachomiu)。之後,義大利的本篤 (Benedict),集當時的修道思想和規範之大成,于西元529年在義大利的蒙特迦西諾山(Monte Cassino)創辦了當時最大的Benedict 修道總院,並擬定了著名的《聖本篤會規》(Rules of Benedict)。在當時眾多紛亂的修道思想中,他的修道思想比較講究平衡,“合乎中庸之道”,有可行性。故他被稱為修道主義之父。由于人的罪性根深蒂 固,以及人本主義、世俗主義的抬頭,後期的很多修道院開始墮落、腐敗和世俗化。修道主義思想及其操練也逐漸在基督教歷史中,特別是在宗教改革後逐漸失傳, 但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修道院及其操練值得現代忙碌浮躁的基督徒學習。

       當然,像我這種來自極保守的教會背景的基督徒,對中世紀至今的一些天 主教教教義,及旁經、馬利亞崇拜、向神父告解等等仍無法贊同,但我試著放下現代基督徒常有的批評論斷架式,帶著一顆謙卑受教的心,並夾著一絲神秘的感覺, 筆者走訪了坐落于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毗鄰首府西雅圖的萊西鎮(Lacey)的聖馬丁修道院(St. Martin Abbey)和諾斯(Roth N)院長。

       聖馬丁修道院創建于1895年,它坐落在大奧林匹亞區(the Greater Olympia Area)古色森森的一片蒼松翠柏密林之中。自從筆者搬到同區的奧林匹亞市後,一直對這個修道院有一種神秘感:在21世紀最發達最文明的美國,竟然還有這 樣一塊世外桃源式的淨土以及活生生的美國修道士!

        諾斯院長今年67歲,他18歲進入這個修道院,已在這方圓不超過幾英里的修道院內生活了整整48年。他1993年成為本修道院的院長至今。採訪是在他的院長辦公室進行的。

問:為什麼聖馬丁修道院用Abbey 而不用Monastery這一名稱?

        答:一般來說,一個修道院若有12位以上的終身修士(Monk),可用Abbey,院長就叫Abbot(相當於“阿爸”)。本修道院現有終身修士35名,故稱St. Martin Abbey。

        美國現有3個較大型的修道院,一個在賓州(Pennsylvania),現有178位修士,一個在明州(Minnesota),現有166位修士,一個在印州(Indiana),現有修士108名。

        華盛頓州現有1個修道院,2個修女院,其中一個修女院也在奧林匹亞市郊。

問:請問修道院的宗旨是什麼?

        答: 修士們奉獻自己的主要目的,與其他信徒一樣:“認識神,愛神,事奉神”(Know Him, Love Him, Serve Him),實施一種操練謙卑和順服神,以神為生活中心的大家庭生活。修士們操練一種奉獻生活,不僅是奉獻自己最好的,更是奉獻自己的全部(Give not only the best we have, but all that we have)。修道院也盡可能為修士們創造一種獨特的生活環境,讓神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讓信仰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Experience the Christian life as fully as possible.)

問: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修士們的日常生活?

         答:各修道院的會規不一,本院主要根據《聖本篤會規》。因本院附屬有聖馬丁大學,故屬于半封閉型的修道院。

        修道院就像一個大家庭,院長就是一家之長。修士們早晨6:30一起晨禱,念晨經,經文主要是《詩篇》,然後集體早餐。上午各位修士有各自的工作,有些修士在 聖馬丁大學任教,如講授宗教比較學等,有些修士在市交響樂團工作,也有些去社區的慈善機構服事,也有的負責維修管理修道院的房屋和庭園。我自己兼任聖馬丁 大學的校董和附近一個消防大隊的董事會成員。

        中午12點,隨著古樓的鐘聲,修士們回到聚會廳,禱告,唱詩,念午經,然後午餐(筆者也被邀 請參加他們的午間禱告和午餐)。以前禱告、唱詩、讀經都用拉丁文,現都改用英文;午餐葷素菜都有,餐廳類似一個小型的自助餐廳,用餐時大家基本上不說話, 其間一位修士讀一些經過選擇的好的文章給大家聽,因為修道院院規提倡修士寡言。

        下午時間自由支配,或繼續工作,或休息,修道院內有電視房,健身房,小型圖書館,修士們也可去聖馬丁大學的圖書館。修士們可用計算機上網,查詢,因為不少修士是聖馬丁大學的老師。下午5:00聚會,晚餐後有晚 禱,念晚經。晚間時間也是自由支配。修士們一般在晚上9:00至10:00時就寢。

        每星期天有主日崇拜,對外開放,每一位修士都可分享簡短的訊息。崇拜以唱詩和禱告為主,基本上沒有講道。

問:能否參觀一下修士們的宿舍?

        答:(院長猶豫了一下)修士們的宿舍一般是不能參觀的,只有院長有這個權利讓外人進入修士們的宿舍。本院最近有一位修士剛去世,你可以看一下他的宿舍,離世的修士就不會提意見了。(院長也很會開玩笑)

      (必須通過另一道厚厚的彩色玻璃門才能進入修士們的“深閨”。修士們的宿舍一人一間,門上寫著各人的姓名,面積約在12呎x 6呎左右,內有一個洗臉池,單人床,可放計算機的辦公桌,書架;走廊上有公用的洗澡間和衛生間,樓下有公用的健身房、電視房和洗衣房。總的感覺有些像大學 生宿舍,但絕對安靜,很少聽到說話聲。院長陪我參觀時繼續解答我的問題。)

        答:修道院就是一個家,修士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學習操練 “彼此相愛”,不少修士們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了40到50年,比一般的兄弟姐妹、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長,彼此之間非常瞭解。去年這位老修士離開,大家心 裡都很傷痛,比自己的親人離世還傷心,畢竟朝夕相處幾十年了!(在修道院操練“彼此相愛”可能比在教會更難──筆者)

問:能否談談修士們的生活來源?

        答: 修道士的生活非常簡樸,修道院的生活是本著聖經“凡物公用”和“按需分配”的原則,憑信心仰望上帝的供應。大家所賺的放在一起,由院長統一管理和分配使 用。修士們沒有自己的財產,“赤身而來,赤身而去”。在進入修道院前,自己若已有財產,可選擇:1. 分給家庭成員;2. 奉獻給修道院;3. 奉獻給教會或慈善機構。(筆者在這裡看到了真正的“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

         本院的經費主要來自:1. 修士的工作收入(如在大學教書);2. 本院以前的投資;3. 各教會的奉獻;4. 聖馬丁大學的部分利潤。

        修士們有醫療保險,修道院負責其終身生活,包括離世後的安葬。修道院有自己的墓地(只葬本院修士)。修士們沒有自己的汽車,但有公車和自行車,自行車僅作為健身使用。

問:修士們能否享受休假或家屬探訪?

       答: 修道院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也作了一些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例如以前修士們不能被邀請到附近朋友家吃飯作客,或一起去餐館吃飯,現在可以。修士們一年有2個星期 的休假,可回家探親或自己度假旅遊。修士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們(修士不能結婚)可隨時來探訪,本院有客房接待,但對剛入院的“準修士”,探訪有一定限制,這 是因為要訓練這些剛離開世界的“準修士”適應獨處的修士生活;但信件、電郵、電話都無限制。一般說來,親屬們不常來,他們也不願過多影響修士們的“分別為 聖”的生活。

問:什麼樣的人可以成為修士?

       答:一般是高中畢業未婚的年輕人,但本院 更多優先考慮大學畢業生。去年就有一位在聖馬丁大學讀書的大學生進入修道院。侯選人必須受洗並且至少有3年的天主教教會生活。教會要寫推薦信,通過心理和 體格檢查,然後修道院院委面試。若申請者被錄取,就被稱為“准修士”(Postulant),“准修士”為期9至12個月,然後由修士們集體評議,若合格 就成為“見習修士”(Novitiate),若不合格就離開修道院。見習修士繼續被觀察4年,稱為“試驗委身期”(Temporary Commitment)。期間主要功課除了更深一步地讀經禱告外,要學習順服“聖本篤會規”、修道院院史、宗教名著、基要神學,以及操練社區關懷。4年後 經過全院修士們的評議,正式宣誓成為終身修士(Life-long Commitment)。

問:修士們是否可以進一步深造?

        答:院長有權和專門經費送一些修士去其他大學深造,讀研究生學位,如音樂,神學等等,學成後再回修道院,就像一個家庭送一位家庭成員外出學習,學成回來為家庭服務一樣。本院因附屬有聖馬丁大學,所以有些修士們需要進深以便今後任教。

問:修道院是否能接受基督徒或已婚成年信徒?

        答:若信徒在信仰純正的基督教會受洗後,需要有至少3年的天主教教會生活,可以提出申請入院。本院中有幾名修士就有這樣的經歷。已婚信徒因為在上帝面前已立有婚約,所以不能再有第二個約(Commitment)。但若配偶去世,孩子成年,可以作為個案考慮。

問:修道院的院長如何產生?有無任期制?

        答: 就如各個基督教教會有各個不同的行政管理體制,每個修道院各有自己的會規。聖馬丁修道院的院長是由本院修士選舉產生,不是教區主教任命。一旦選上,基本上 是終身制。我是1993年被選為院長至今。一般說來,到75歲可以退休,然後作為一般的修士。院長退休後可以有1年時間暫時離開修道院,以便讓新任院長可 以有更大的自由空間負起全部責任。

問:諾斯院長,最後想請您談談您個人對這48年修道生活的感想?

        答: 我4歲就隨我父母去天主教教會,很早就從心底深處羡慕服事上帝的神職人員。隨著年齡增長和同神的關係的增進,我很早就萌發了想進修道院、窮其一生來更深地 認識神的願望。我是我家的獨生子,對我這個想法,父母開始不同意,但後來神聽了我的禱告,父母最後同意了。18歲那年我正式進入了聖馬丁修道院。48年 來,我一面修道,一面也從事天主教中小學的教學工作,當地天主教教會的牧養工作,聖馬丁大學的行政管理工作,本地社區的慈善工作,等等。雖然我沒有自己的 孩子,但我有許多屬靈的孩子,有些已經成年,至今仍和我保持聯繫。

        修道的道路也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但我從來也沒有後悔我當初的決定。若主讓我在地上再走一遍,我可能還會選擇走這條路。

       因聖馬丁大學與上海海事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有校系關係,我去年曾被邀請去中國訪問(註:諾斯院長兼任聖馬丁大學的校董,聖馬丁大學現有20名從上海來讀書的大學生),參觀了上海、北京、西安等地,我作夢都沒有想到一個立志自甘寂寞的修士,竟能去遙遠的中國訪問。

        採訪結束後,諾斯院長帶著我看了修道院後一個個寧靜的修士墓地。作為一個從中國來到美國成全自己“美國夢”的拼搏者,一個已經失去了“獨處”基因的現代新教 徒,一個信仰與生活逐漸脫節的基督教教徒,一個處于繁忙的教會事奉中而不能自拔的基督的工人,我獨自站在那裡,面對著這群“寂寞”的美國人,這片“寂寞” 的墓地,這些“寂寞”的靈魂,想了很久很久……

參考書:
Walker W. 《基督教教會史》,謝受靈、趙毅光譯,基督文藝出版社,1982。
Houston J. 《靈修神學發展史》,趙鄭簡卿譯,中國福音會出版社,1995
《聖本篤會規》,台灣淡水聖本篤修女會譯,台灣淡水聖本篤修女會出版,1977。

作者來自上海,從事醫學研究,現居美國華盛頓州。

1 Comment

  1. 读蔡选青《一段被现代基督徒忽略了的基督教史实──访美国圣马丁修道院》
    This post has already been read 46 times!
    使我深有感触;1.对天主教之修道士刮目相看—-过去有许多负面看法。2.欣赏他们在神面前安静,与神独处的亲密关系。3.一生持守过敬虔圣洁的生活。4.他们既出世又入世,为主成为光和盐的作用。
    以上都是现代基督徒所稀缺的品质。

Leave a Reply to zyd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