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還是反靈命?(黃藥師)

黃藥師

本文原刊於《舉目》49期

       自從全職服事以來,就常聽人說:“華人教會充斥著反智文化”,因而造成華人教會“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對教會歷史缺乏宏觀的認識,只有支離破碎的聖經知識”。

       的確,華人教會長久以來,呈現著“許多人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對教會歷史缺乏宏觀的認識,只有支離破碎的聖經知識”的面貌。但是,這是“華人教會的反智文化”造成的嗎?我們需要仔細觀察。

令人啞口無言的回答

       首先,讓筆者分享十多年來的觀察:

       1999年,是筆者在台灣數一數二的神學院進修道學碩士的最後一年——選修加全修,我總共在神學院待了6年。最後我終於忍不住,對導師說:“我們神學院開的聖經課程太少。”

       老師的回答,令我啞口無言:“只有聽到你一個人這樣說。不管是在校生或是畢業的校友,都覺得,倒是實踐方面的課,學校開得不夠多。”

        不要神學理論課,而要實踐課,這是不是反智?其實不是。這是因為教會追求“成功”,所以神學生或傳道人才需要神學院多教些“牧會術”。

       華人教會怎麼可能單純地反智呢?不管在台灣,還是在北美,華人教會請牧者時,絕大多數都要求學歷——根據美國正道神學院教牧博士班學生林琪雪,在2010年做的調查, 92%的美國華人教會,傳道人的神學教育學歷是碩士以上,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高達20%。

        然而,不反智不等於喜歡研讀聖經。筆者2006年來到北美的華人教會牧會,赫然發現,雖然教會的碩士、博士很多,但是平常有讀經習慣的人不多,更不用說讀屬 靈書籍。有一個小組長坦白地告訴我,大家平常其實都不太讀聖經的(包括她自己在內)。這是反智嗎?還是不渴慕神、不渴慕神的話語?

       後來筆者又接觸到有“小群”背景的華人基督徒及傳道人,比較之後,筆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普遍上來說,小群的基督徒當中,渴慕神及認真讀聖經、屬靈書籍(多局限在他們認定的狹窄範圍內)的人比較多,熱心服事、對人充滿熱情、關心他人靈命的人,比例也比較高。

        讀聖經的時候,他們很直接地就會內省,並應用在自己的生命上。但是就解經來說,卻比較薄弱,傾向所謂的“靈意解經”,不太注意聖經的原意、上下文、經文背景,以及聖經學者的新研究結果。對於念神學院之類的,也持保留或反對的態對度,主要的理由是:對屬靈生命沒有幫助。

        反觀我們在“小群”眼中所謂的“公會”,解經比較強,但多重在知識的研究與探討,不太應用到自己的生命上。教會很“冷”,渴慕神及熱心服事的人,比例明顯偏低。

        如果說“小群”或有“小群背景”的華人基督徒及傳道人有“反智”文化,我會有幾分同意(其實,他們雖看似反對神學教育及神學學歷,但他們有自己追求的一套方 式,有他們讀的神學書籍、解經書,以及對教會歷史的特別解讀。所以,與其說他們“反智”,不如說他們是反“公會”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與內容”),但“公 會”,在我看來,卻不太像是充滿反智文化。

真正原因:急功近利

       離開台灣幾年,最近回到台灣,發現台灣的教會好像比以前活躍,卻充滿著追求“成功”的氣氛。甚至在神學院中,有著名牧者舉辦座談會,針對傳道人校友,大談教會要如何帶領信徒成為各行各業的“達人”,甚至直言,天上的祝福現在享受不到,當然要追求地上的祝福。

       這種急功近利而不看靈命本質的教會文化,才是教會“許多人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從教會所舉辦的活動,進一步來探討這個問題。

       絕大部分的教會,80% 的活動,是“上課”,就是一個人在上面講,其他人聽。不論是崇拜、主日學、講座、特會或退修會,都是這樣的方式。這種上課的方式,主要就是“知識”的傳 遞。既然教會這麼看重“知識”,怎麼還會“許多人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怎麼還會“華人教會充斥著反智文化”呢?

        仔細觀察,這種“去教會上課”的文化中,有好幾個問題。

        一是,教會以上課為主,好像造就了很多“好學生”,但其實是培養了很多“消費者”——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世代,基督徒多數也以消費的心態去參加教會活動,“便宜又大碗”的教會活動,能吸引較多人。

       在這樣的文化當中,多數基督徒不是想要建立自己每日與神對話及屬靈操練的信仰生活,而是要“輕省又多得地上祝福”的安逸生活。所以教會雖然安排這麼多的課程,參加的人還是少數。而且,課前不預習、課後不復習、課中打瞌睡的,也大有人在。

        二是,雖然這些課程不斷地在傳遞“知識”,但不少老基督徒,對於基要真理還是一知半解。就算學懂了,在日常生活中,卻又常與真理背離。因此,不少基督徒漸漸對“上課”興趣缺缺,大多數基督徒只勉強堅持“主日崇拜”而已。

       這就證明, “知識”若不能與基督徒的日常生活相關聯,並使人謙卑地來到神面前,便不能使人更渴慕神及神的真理(《哥林多前書》8:1)。而且,單靠“上課”的方式, 並不能造就多數基督徒的靈命,需要伴隨別的方式(筆者服事過的一個教會,曾邀名校之名牧在教會開課。然而數位會友向筆者表示,這些課程的內容,不貼近他們 的生活,愈上課,屬靈生命愈低落)。

       三是,多數基督徒都視自己為“教徒”(也可以說是“上課徒”),而不知自己蒙召是成為基督的“門徒”(《馬太福音》28:18-20)、“聖徒”(《羅馬書》1:7)、“神國的大使”(《哥林多後書》5:17-20)。

       若多數基督徒將自己定位成“上課徒”,教會也急功近利地提供會友“速食”,那麼教義知識、教會歷史及聖經知識,怎麼可能合大家胃口?這些可不能幫助人“安逸度日”!

       綜合以上的觀察,華人教會“缺乏教義知識的根基……”,根本的原因不在“反智”,而在於華人教會的文化不是“效法基督”,以及追求“活出基督”的屬靈生命 (《羅馬書》15:4-6),而是“安逸度日”。加上教會對於教義知識、教會歷史及聖經知識的“傳遞方式與內容”,不太能落實在基督徒日常生活的靈命成長 中,使得大多數基督徒沒有願望去獲得有深度的、完整的“教義知識、教會歷史及聖經知識”。

結語

        若原因是如此,解決之道就要從根本著手。筆者以為,“生命影響生命”的門徒訓練,才是解決之道。但這絕不是單靠“上課”可以達成的。雖然,這是在教會中眾所 皆知的事,甚至也是絕大多數傳道人很想做的,但卻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恐怕大多數的傳道人都沒有接受過這樣的門徒訓練,更不用說教會內忙於事工的同工。

        有沒有人會覺得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由於篇幅有限,這得另闢專文探討。

作者出生於台北,原在台灣及北美牧會,現在英國進修博士學位,並從事生命轉化事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