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人生——從《詩篇》150篇談音樂敬拜(賴建國)

賴建國

本文原刊於《舉目》48期

        音樂是基督教會的特色,讚美詩歌展露信徒靈性的經驗,闡明信仰的精髓。聚會中,每當天籟般的樂聲響起,不論男女老幼,都全心投入,熱忱唱和,甚至離座而起,手舞足蹈,不能自已。

       許多人初到教會,不明白聚會的儀式,也聽不懂所講的內容,卻被詩歌深深吸引。有的詩歌像是節慶歡唱,令人神魂飛揚,激發人對造物主的感恩;有的詩歌似空谷足音,撫慰受創心靈,重建向上心志。

        有的詩歌古老沈穩,有的詩歌現代活潑;有的詩歌充滿異國風味,有的詩歌像是中國小調;有的詩歌耳熟能詳,原來電台常常播放;有的詩歌令人驚喜,原來是大師作品……

        基督教的詩歌,就像各地的教堂建築,形式千千百百。能夠傳唱至各地的詩歌,總有打動人心、引發共鳴之處。

讚美自始至終

        舊約的《詩篇》,總共150篇,其中多篇有音樂標記,甚至用何曲調、何種樂器,都標明得清清楚楚。

       《詩篇》第150篇,是《詩篇》的末篇,很適合作為全卷的總結。該篇提到了各種樂器,包括號角、琴瑟、簫、鼓和各種的鈸。有管樂,有弦樂,還有打擊樂器,甚至還有舞蹈,對現代教會的敬拜帶來莫大的啟發。

        這篇詩歌以“哈利路亞”開始,又以“哈利路亞”結束。“哈利路亞”就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全篇一共6節,“讚美”就出現了13次。“讚美”(或是“頌 贊”),原意是大聲歡呼──至深的情感,需要至情至性的表達。這就如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前行後隨的人,都喊著說:‘和撒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 的!”(《可》11:9)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中的“要讚美”,乃是命令與邀請。第一,這是必須做的事。有人責備耶穌的門徒,因為他們跟隨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大聲讚美神。對此,耶穌回答:“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路》19:40)

        再者,“你們要讚美”是邀請眾人同來讚美。許多個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往往在聚會中才被引導抒發,才會真情流露。“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聖經中,唯有耶和華是“讚美”的受詞──在宇宙萬有中,唯有耶和華配受崇敬、讚美。

地點、內容、理由

        《詩篇》第150篇在第1節,提到讚美的地點:

        首先,是神的聖所,因為讚美由神的家開始。正如天上的聖所,有天使撒拉弗在主寶座周圍侍立,呼喊:“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

        其次是宇宙穹蒼,包括神創造的大自然。本篇詩歌不僅呼籲以色列民前來敬拜,更邀請天上的天使天軍、太陽、月亮、星宿,甚至地上的一切,包括大魚和深洋、風霜雨霧、山川樹木、蟲魚鳥獸、君王領袖、男女老幼,都來敬拜、頌讚神(《詩》148)。

        本篇的第2節,表明讚美應該有具體的內容、充分的理由。要因上帝的恩典作為來讚美祂,更要因上帝的榮耀美德來讚美祂。

        其實不僅本篇,《詩篇》全篇都以神為敬拜的對象,以祂為讚美的中心。不論是感恩或抱怨、祈求或讚美、信靠與智慧,皆因對神有豐富的經歷,對神的大恩大德有深刻的體認,而油然發出真誠的贊嘆。

樂器豐富多樣

        接下來的第3節到第5節,講述用各種樂器(像是龐大的交響樂團)來讚美神。這些不同種類的樂器,寓意了不同的人群一同敬拜、頌贊神。

角聲

        首先,提到的是“要用角聲讚美祂”(第3節)。這是特別指祭司參與敬拜與頌讚。在以色列,吹的角多用羚羊的角作成,聲音低沈,可以傳遠。B. Mazar在耶路撒冷聖殿山南端,發現了一塊巨石(2.43 米 x 1米,見圖一【註一】),上面刻有第二聖殿時期的希伯來文“吹角處”。這應該就是祭司站立吹角之處,宣告安息日的開始。

        羅馬提多將軍的凱 旋門浮雕,上有銀號,亦見證那時由祭司帶領,用音樂來敬拜神。聖經中記載祭司在多種場合吹角,包括宣告神臨(《出》19:16-19);宣告聖會(《利》 23:23-25);宣告行進(《民》10:2-10);宣告爭戰(《書》6:4 ;《摩》3:6)。吹角總是宣告重大事件臨到。

鼓瑟彈琴

        第3節中,還講到“鼓瑟彈琴讚美祂”。這是指“利未人”,在聖殿中用音樂事奉神。
3,000 年前,大衛王為了預備建造聖殿,把祭司分為24個班,輪流到聖所事奉(《代上》24章)。他更選派利未3大家族的首領:亞薩、希幔、和以探(可能與耶杜頓 是同一個人),帶領族人“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事奉,頌揚,稱謝,讚美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代上》16:4-7;《代上》25:1)。他們美妙的樂聲,更 使神的百姓情緒激昂高漲。

當約櫃被迎入耶路撒冷時,利未人用各樣樂器頌贊神,大衛和以色列眾人隨著瑟、鼓、鈸、鑼等樂音,歡欣跳舞(《撒下》6:5;《代上》15:16)。

        這些利未人又被稱作“先見”(“先知”的別稱,《代下》29:30,35:15),因為唱詩不只是代表會眾歌頌神,也是代表上帝對會眾傳講信息。他們以音樂事奉神,成為後來教會唱詩班的前身,也為世世代代以音樂敬拜神,建立了良好的制度。

擊鼓跳舞

        第4節,講到“擊鼓跳舞讚美神”。這是最歡樂、興奮的敬拜方式。鼓是最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在圓形的架上蒙上一層緊繃的動物皮,就可用手或鼓槌,敲擊出聲。

       鼓的形狀大小不一,還可附加各種配件,產生不同的音效。鼓可單獨使用,也可許多不同種類、數量的鼓一同演奏。鼓聲可用來傳遞信息、指揮行進,很適合用於祭典、打仗及軍樂隊;鼓聲也具有強烈的節奏,配合音樂與舞蹈,最能震攝人心,產生激昂的情緒。

        現代樂團所用的套鼓,出現在9世紀末,廣泛用於流行音樂,近年也被許多教會的敬拜讚美團採用。

        舊約中多次提到擊鼓跳舞,且多是婦女參與。第一次是慶祝以色列民出埃及,“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裡拿著鼓,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出》15:20)這是聖經中第一次提到用樂器伴奏敬拜神。

        士師時期,耶弗他的女兒,“拿著鼓跳舞出來迎接他”(《士》11:34)。

         婦女跳舞,迎接凱旋之軍,也出現在掃羅王時。當大衛打死了巨人歌利亞後,隨眾人回來,“婦女們從以色列各城裡出來,歡歡喜喜,打鼓奏樂,唱歌跳舞,迎接掃羅王。”(《撒上》18:6)

       《詩篇》也提到擊鼓的童女,“歌唱的行在前,作樂的隨在後”,一同宣告耶和華神是王(《詩》68:25)。

        然而在公眾面前跳舞,絕非婦女、孩童的專利,因為聖經記載,當以色列人迎接約櫃進入耶路撒冷時,“大衛穿著細麻布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極力跳舞”(《撒下》6:14)。

        “以弗得”是祭司的禮服,穿著以弗得在耶和華面前事奉,是極其莊嚴、神聖的。大衛卻穿著以弗得,在眾人面前“極力跳舞”,表達的是對神的謙卑愛戴。

        圖二是132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出版的猶太人逾越節手冊上,就繪有米利暗與婦女擊鼓跳舞敬拜神。13世紀,法國路易九世的《摩根聖經》(Morgan Bible,又稱作《馬切卓斯基聖經》The Maciejowski Bible),上面繪有“大衛打敗歌利亞,眾人擊鼓跳舞迎接凱旋軍”,顯示猶太和基督教會都有擊鼓跳舞敬拜神的傳統。

        今日許多教會的聚會中也有舞蹈,在優美樂聲中以肢體動作,表達對神最真誠的敬拜。

絲絃、簫

        第4節中,繼續講到用“絲絃的樂器和簫的聲音”讚美神。在古代以色列,絲絃的樂器,似乎屬於宮廷的雅樂,用於君王的婚禮(《詩》45:8),和聖殿的敬拜(《賽》38:20)。

         而簫則屬於牧野蘆笛,可能是聖經最早提到的樂器。《創世記》記載,猶八“是所有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創》4:21)。簫也是雅俗共賞的樂器(約伯就曾特別提及),好像大人小孩都喜歡,男女老少都欣賞(《伯》21:12)。

        音樂也常是最能勾起思鄉愁緒的。《《詩篇》》記載,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一追想錫安就哭了。他們把豎琴掛在柳樹上,因為有人要他們唱一首錫安的歌,他們哀嘆:“我們怎能在外邦土地,唱耶和華的歌呢?”(《詩》137:1-4)

        本篇第5節提到,“大響的鈸”和“高聲的鈸”。近東【註二】自古以來,就有不少這一類的敲擊樂器,今日仍可見到亞述的鈸和銅製的手鈴,甚至有男女持鈸的陶像。

        鈸和其他敲擊樂器一樣,往往使用在樂曲的最後,為的是增添效果──那時樂曲到達最高潮,人的情緒也達到最高峰。鐘鼓齊鳴、鈸聲震耳、角聲高舉,所有人高唱齊唱……同慶耶和華在我們當中,接受人最大的敬拜。

為什麼要頌讚?

        在此,我們一同思考讚美的意義:

        首先,誰能頌讚神呢?死人當然不能稱頌神。因此,《詩篇》的作者呼籲蒙恩得救的人、敬畏耶和華的人、尋求祂的人,都要讚美祂。詩人更呼籲耶路撒冷、萬國萬 民,及天、地、海和其中的一切動物都讚美神,甚至天上的日、月、星宿,耶和華的眾天使,都要讚美祂。讚美是蒙恩經歷神的自然結果,讚美更產生巨大無比的影 響力。

        其次,我們當思索:為何要頌讚神呢?詩人特別提出,要因耶和華的慈愛與美德讚美祂,要因祂所行的奇事與作為讚美祂,要因祂豐富的供應與保護讚美祂,要因祂公義的律法與教誨讚美祂。天使頌贊神的創造;蒙恩得救的人,稱頌神的救恩。

        那麼我們當在何處頌讚神呢?首先當然應該在聖殿中讚美,因為聖殿是敬拜神的中心,頌贊要從神的家開始。其次當在聚會中讚美,不限於教堂裡面,或是有優美音響效果的場所,更要在各人的家中、小組聚會中,甚至在大自然中讚美神。

        最要緊的,是要從內心來頌讚神,口唱心和地以詩歌來頌讚祂。口唱仍覺不足的,當以各種樂器伴奏,甚至擊鼓跳舞來頌讚神(《詩》68:25,81:2,149:3,150:4)。

新歌老歌同唱

         聚會崇拜,詩歌不可少。詩歌可振奮人心,提升靈性。

       《詩篇》鼓勵人多唱新歌(《詩》96:1,98:1)。因為我們的神豐富偉大,祂的恩典天天更新。新的經歷,新的感受,總能激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詩作,譜出新的歌曲。

        但是歡唱新的詩歌,不代表要排斥老的詩歌。傳統詩歌本收錄的,多是歷代精品,歷久彌新,像是1,000前聖伯納的《創傷的頭》,500年前馬丁‧路德的《千古保障》。

        而18世紀,更開啟了聖詩的黃金時代,包括英語聖詩之父以撒‧華茲(1674-1748),約翰‧衛斯理的弟弟查理士‧衛斯理(1707-1788),都是譜寫詩歌的佼佼者。

        至於芬尼‧克羅斯比的《有福的確據》,約翰‧牛頓的《奇異恩典》,至今仍是眾人最愛吟唱的聖詩。這些聖詩見證先聖先賢的靈性情操。屬靈復興運動也往往伴隨偉大的詩歌。

        然而詩歌那麼多,要如何選擇詩歌呢?好的詩歌,首先要曲調優美,詞句典雅。其次當合乎音律,順口易唱。當然更要發抒情感,回應神的愛。而且應當信仰純正,提升靈性。也要配合聚會和歡樂節慶。

         詩歌是為了聚會,唱詩須打動人心。因此當注重信息,傳揚真理,發抒情感,帶出行動。選好的詩歌配合聚會,固然重要,帶領會眾同心歌唱,虔心敬拜真神,更要謹慎從事。

        不論是獨唱,還是敬拜讚美團帶領詩歌敬拜,或是詩班在崇拜中獻詩,都要專業與靈命配合,把最好的獻給神。不僅要平日勤加練習,增進歌唱技巧,注重紀律與合一,更要提升靈性,手潔心清,因為這是寶座前的事奉。

         好的詩歌與好的講道相得益彰,二者使敬拜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使人的宗教體驗提升。好的詩歌甚至超過講道,因為優美的旋律與歌詞,可重複傳唱,不斷感動人心,流傳千古。

作者來自台灣,前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現為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客座教授。本篇是賴教授在《舉目》雜誌發表的“詩篇與人生”系列文章

2 Comments

  1. 您好 !!謝謝您整理出這麼好的文章!! 但我想知這文章  是第幾期 作者 時間 出版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