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母路永不悔!(蘇傅麗秀)2018.08.01

蘇傅麗秀

本文原刊于《举目》88期和官网2018.08.01

 

多年前,我隨著先生到紐約開始牧會,有一天,我和幾位姐妹在廚房,為隔天的主日準備飯食。有個老姐妹問我:“蘇師母,你會插花嗎?”我回答:“我不會!”她又問:“你會彈琴嗎?”我說:“我也不會!”我回答的時候很不好意思。看她的表情,我猜她可能會想:“這些你都不會,那你來教會做什麼?”我開始為自己捏一把冷汗:“主啊!這些我都不會!你要我來教會做什麼呢?”

 

成功了一半

師母要做什麼呢?其實一般教會沒有規定師母要做什麼,每個師母有不同的背景和恩賜,每個教會對師母的期待也不一樣。一面看、一面做,但不要急著做。默默地在背後協助牧師,使牧師有一個穩定的家庭生活,夫婦關係、親子關係都是牧師的後盾。

常常要陪伴弟兄姊妹一起渡過各種難關——關係上的(夫妻、婆媳、親子、戀人、同工……)、財務上的、工作上的……,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你真的關心他們,以後你講什麼、做什麼,他們一定跟你。得到他們的信任之後,容易瞭解弟兄姊妹的狀況,此時做為師母到底是廣播中心?或是守密者?有時候,不小心容易成為教會閒言閒語的根源。

記得我赴紐約服事前,去拜訪我高中的輔導。臨走前,她對我說:“麗秀,我要送給你一條拉鍊……”也有一個長者提醒我:”師母不講話就成功了一半。”你很難想像這兩句話在我師母生涯中,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在我還單身時,有一位結婚不久的牧師說:“我們作牧師的,不太喜歡娶神學院畢業的姊妹……”當時我有點不以為然,心想:娶有神學訓練背景的姊妹為妻,對牧師不是加分嗎?

幾十年後,重新想這句話,我發現有一定的道理。夫婦一起事奉,一定會有意見不同。如果師母自恃受過神學訓練,忘記自己是牧師的助手,就可能主次倒置,不小心變成“垂簾牧會”。這對教會、對夫婦關係來說,都不健康。外子偶爾會提醒我:“嗨,小心!你要撈過界了……”真的,一不小心就會忘記自己的角色,就會越界!

 

解決了一半

不同文化、不同教會,對牧師的期待和要求不同。牧師的個性、恩賜也都不一樣。有的牧師是人際導向,有的是事工導向;有的牧師很風趣,有的牧師很嚴肅……每個牧者都有優點和弱點,也難免有疏忽、做錯事、傷到人的時候。

一位教會資深長老提醒我:“牧師會不小心做錯。有些錯誤很難被會友原諒,這是很殘酷的事實。所以你們要小心……”牧師出錯,做師母難免有壓力,難怪師母容易胃痛、憂鬱。

感謝神,27年來我很少胃痛。不過,的確有心痛的時候。遇到那種情形時,我們便溝通、反省、禱告,求神赦免,並向有關的人道歉,學習不做任何的解釋和辯護。這樣自我調整及療傷的過程不容易,但隨著生命成長,過程會越來越短。李信彰牧師說:“教會出問題,牧師若願意上十字架,問題就解決了一半。”真是至理名言。對於師母來說,當然也是如此!

 

完全的透明

我家就在教會旁邊。有人稱牧師的家庭生活為“金魚缸”的生活,也有人稱“水晶屋”——太透明了,一點污點都看得清清楚楚。假如我覺得有人注意我們,所以我們要表現好一點,免得讓人跌倒,我大概會活得很虛假、很辛苦。然而,我決定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這種透亮的生活也好,讓人瞭解傳道人和一般人一樣,也有軟弱、缺點和失敗。而這樣的人,神居然還要用,這不是恩典,又是什麼?

住在教會旁邊有很多好處,比如,省了許多交通的時間。在街道上、商店裡,常可以遇見會友。會友也很容易找到我們。有時他們來聚會,鈕釦掉了,就跑來我們家:“師母,可以借你的針線嗎?”或打電話來:“我的東西放在教會,忘了帶回。師母,幫我找找……”類似情況常常發生。

這些“瑣碎”的事,拉近了我與會友的距離——教會就是我的家,教會、會友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家也是教會的一部分,家裡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與會友分享。教會臨時短缺什麼,我家有的,都可以拿去使用。“給”也是一種事奉,不計較什麼是我的、什麼是教會的。再說其實有什麼不是神給的呢?

 

完全的放鬆

就在退休前8個月,我們搬家了。搬完家的第一個傍晚,我們開車駛出教會停車場,開往新家,我第一次有了“輕鬆”的感覺——我要“回家”了!我才發現,這27年來,我一直把教會和家混合在一起。我到教會好像只是去我家的“客廳”,回家只是到教會的另外一個房間。雖然又方便又省時,但我確實沒有“回家”的感覺。

我對家人講述了這種心情,孩子說:“媽,所以你現在才明白,你過去很少有輕鬆的時候!”是這樣嗎?我不知道,也沒有覺察。我只是很感恩地過了20多年。我相信,只要是出於神的預備,家在教會旁邊或遠處,都是好的。不過,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是會選擇住在教會旁邊,因為那對教會、牧者、會眾……都好。

牧者家庭也需要牧養和經營。如果牧者的家遠離教會,白天牧師在教會辦公室,晚上又要參加教會聚會或外出探訪,孩子就很難看到父親了。而我家就在教會辦公室隔壁。我家兩個青少年兒子下午放學後,很容易看到父親,與爸爸一起打球、吃晚餐。飯後,他們安靜地作功課,我們安心地去聚會或探訪。這就是家住在教會旁邊的好處。

每個主日晚飯後,我們還和孩子一起去速食店喝茶或吃冰淇淋。他們知道這是與父母相聚的時間,盡量不安排其他活動。這變成了我們的家庭傳統,一直到他們結婚。

常有會友問我:“師母,你不覺得累嗎?教會事奉忙碌,還隨時有人來按你家門鈴。”確實,不少牧師、師母忙碌到身心靈俱疲,或關係出問題。感謝外子瞭解我的需要。每週一,除非緊急,他從不安排事奉,全天休息。我們夫婦,或者與孫子、孫女一起,有時逛逛公園,有時到曼哈頓鬧區走走,有時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喝咖啡、談心。遠離電話、電腦、住家、禮拜堂。你知道嗎?每週這麼短短的半天或一天,對身、心、靈及夫婦關係的修護,價值不可估量!

每年,我們會有2-3次遠離紐約市,到賓州使者農莊住兩三天。在那寬闊無際的玉米田中,散步、休息、看夕陽、看書……我們享受田野生活。感謝使者協會為傳道人預備這樣的環境,讓人重新得力,精力充沛地回到教會事奉。

 

完全都預備

牧者家庭的經濟狀況也是很現實的。記得老大上大學時,老二問我:“媽媽,你們銀行還有多少錢?如果等我讀大學時,哥哥已經把你們的存款用完了,怎麼辦?”兩年多前,在計劃退休的時候,我們考慮最多的是:退休之後,我們要住哪裡?租,不穩定;買,錢不夠。

現在我們退休了,孩子也都成家立業了。但回頭一看,神樣樣都預備了。正如孩子說的:“我們再次看見神對祂僕人的信實和賜福。”

 

完全不後悔

有一次教會聚餐,負責招待的姊妹拿著一張名牌問我:“師母,請問蘇傅麗秀是誰?”我笑著:“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我!”原來,我的名字早就被“師母”的稱謂代替了。

有一次,我和幾位姊妹談她們的工作和薪資問題,她們才知道我在教會的服事是無薪的。一位姊妹很感嘆:“師母啊!怎麼你是一個‘沒有生產力’(不賺錢)的人?”若不是我知道我做師母是神的呼召,否則沒有“生產力”,就好像沒有價值;若不是我認同師母這個角色,否則,也許沒有人(包括我自己)知道我是誰!

我清楚地知道,“師母”是神對我的呼召,是神為我安排的身份。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今天有人問我:你這樣過了一輩子,值得嗎?我會答:值得!

雖然 “師母”這個角色沒有名份、職稱、職權,但是我感受到了身為“師母”在基督裡的尊榮與價值。27年來,我享受這個身份,也忠於這個身份。如果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仍然要擁抱“師母”這個身份,不做任何他選。

 

作者早期在台灣校園福音團契事奉,1990年隨著夫婿蘇桂村牧師,到紐約新城歸正教會事奉,直至最近退休。

2 Comments

  1. 牧师必须自己尽量造神,因为人们期望的是完美的牧者。师母就是女神,比完美还要完美,因为世人喜欢活在童话世界里。教会是造天堂童话的地方,否则谁愿意来教会?纵然天国还远,人们总是需要有那么一点的自我满足的盼望。上帝怜悯,感谢分享!

    • 小編回復:謝謝你的留言!
      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基督徒,尤其是牧師和師母,更加應該在聖潔方面做衆人的榜樣。不過教會用以吸引人的乃是上帝的道,而不是用一群“完美”的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