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教的先驅,為信仰殉道的約翰‧胡司(賀宗寧)2018.10.10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8.10.10

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有為了信仰而殉道的信徒。最早是耶路撒冷教會第一批執事中的司提反,接著又有使徒雅各,然後大多數的使徒及許多教父與平信徒前仆後繼地成為殉道者。當時殺害他們的基本上都是不信基督的異教徒或執政者。但在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合法化之後,天主教廷在處理教會內部的信仰分歧時,往往將與教廷主流不同的一方判為異端、開除教籍、放逐、甚至處死。比如本篇主角,早於路德約100年之久、與英國的威克里夫共同被尊為改教先驅的约翰‧胡司(Jan Hus),1415年7月6日,康斯坦茨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決議判他為異端、隨後並將他交由世俗法庭以火刑處死。

1369年(一說1371年),胡司生於波希米亞(位於今捷克)南方的小鎮胡西內茨(Husinec),後進入布拉格大學求學,以歌唱與在教會中事奉維生,他的努力向上受到許多人的激賞。

1400年,他被祝聖成為神父。1402年被任命為布拉格大學(現在的查理大學)校長(Rector),又同時在附近一個新建的伯利恆小教堂(Bethlehem Chapel)講道。

其實,伯利恆小教堂可以容納3000人,並不是真“小”。只是這個小教堂從一開始就不按照天主教的規定,是以波西米亞語(捷克語)、而不是天主教官方規定的拉丁語來傳講信息;因此這個小教堂一直無法成為正式的天主教教區教會(Parish Church),只能稱為Chapel(中文翻譯為小教堂)。

位於布拉格舊城區內的伯利恆“小”教堂外觀

伯利恆小教堂主堂現今的內部情形

胡司常在這個小教堂用波希米亞自己的母語講道,吸引了許多人來聽他們聽得懂的信息。他的信息經常都是在提倡聖職人員道德上的改革。

1953年修復的伯利恆小堂祭壇上端所繪當年胡司講道的情景圖

胡司在小堂講道的壁畫

威克里夫,1361任牛津大學教授。將聖經翻譯成英文。1384年12月31日因病去世。

1406年,兩個波希米亞學生從英國牛津大學將曾任牛津大學教授的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的著作帶回布拉格,胡司閱讀之後非常贊成威克里夫的論述。他在講台上大聲宣讀這份文件,當時波希米亞的國王温塞斯拉斯四世(Wenceslas IV)以及不少的貴族與商人都默許支持這些信念。

世上的權力都是神所賜,但必须維持於神所賜的範圍内,且應效法基督,服事人而不是要人服事。教會不可徵税。

基督的教會不是教皇所擁有,而是所有蒙召被揀選的信徒所共同組成。

聖經是神賜給教會的。不是僅屬於教皇,而是屬於全體會眾,因此應該還給會眾。翻譯成自己的語言。

拒絕接受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認為基督身體在聖餐的同在並没有改變餅杯的物質性。
拒絕接受可以為死人禱告。

聖品人員不應擔任政府官員。

圖像、神父獨身及朝聖都是應受咒詛的事。

兩年後,1408年,英國坎特波利(Canterbury)大主教阿倫德爾(Arundel)在英王亨利四世的支持下發表阿倫德爾憲章(Arundel’s Constitutions),隨後列出威克里夫267條“異端與錯誤信念”。宣布禁止威克里夫的著作,又特別指出由未經按立的平信徒將聖經翻譯為英文是犯了異端邪說的罪。

1409年,溫塞斯拉斯四世任命胡司出任布拉格大學校長。同年,在意大利比薩,天主教舉行大公會議,將當時互爭教皇位置的兩位“教皇”同時罷免,而另行選出亞歷山大五世(Alexander V)。他下達教皇訓諭(Papal Bull),授權布拉格大主教全面處理在布拉格盛行的“威克里夫派”,下令將威克里夫的著作全數交到大主教辦公室焚毀。胡司雖然上訴教皇,卻沒有得到正面回應。

亞歷山大五世於次年過世,由若望23世接位。(若望23世後來被天主教認定為“偽教皇”,以致20世紀有另外一位若望23世出現。)布拉格大主教宣布禁止胡司在伯利恆小堂講道、焚燒所有威克里夫的書籍、並且開除胡司及追隨他的信徒的教籍。但是,波希米亞國王溫塞斯拉斯四世繼續支持胡司,雙方在他的調停下,暫時平息爭論。

1412年,胡司又公開反對若望23世所頒布的訓諭,還在講道時公開反對贖罪券。若望23世因此親自再次開除他的教籍。

胡司為了避免教皇因此遷怒所有布拉格的教會,就退居到波希米亞南方的塔波爾(Tabor)附近一個城堡。他在那裡兩年,寫作出書《教會》(De Ecclesia)。書中明顯地反映了威克里夫的思想。

  1. 他否定教皇無誤,認為不配的教皇的命令是不需要遵從的。
  2. 肯定聖經的權威高於教會(也就是教皇)的權威。
  3. 當時,教皇要發行贖罪券來募款去發動戰爭。雖然胡司20年前也買過贖罪券,但此時已改變看法,認為只有神才能赦免人的罪。他因此鼓動波西米亞人拒買贖罪券。
  4. 認為政府有權監督教會。

 

康斯坦茨大公會議

那一段時間是天主教的分裂時期,同時存在有3位教皇。匈牙利國王同時是波希米亞儲君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被選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後來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一方面看到波希米亞眾教會因支持胡司而與教廷紛爭不斷、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中止三位教皇並存的教會分裂現況,就積極推動召開大公會議,討論各項教會面對的問題。

終於在1414年11月1日,由當時教皇之一的若望23世召集,康斯坦茨大公會議在德國南方的康斯坦茨正式開始。在西吉斯蒙德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胡司為了解決這些爭議,也應允參加這次的會議。

 

囚禁與受審

胡司在11月3日抵達。起初由於西吉斯蒙德的保證,胡司可以自由行動。但他在康斯坦茨仍違反教皇命令,繼續主領彌撒及講道。於是反對他的人在11月28日將他拘捕,起初關在一戶人家,後來在12月6日,把他丟進一個修道院的地窖中。西吉斯蒙德大為震怒,向教皇提出抗議。但是,若望23世宣稱對異端無所謂守信一事。西吉斯蒙德怕自己被牽連進去,就食言而肥,不再作聲。

教皇任命一個由三個主教組成的調查委員會。以當時的情況,控方的證人可以作證,但是,但卻不得有任何人為被告辯護。調查進行到一半,若望23世為了避免被罷免教皇職位而匆匆出逃,本來胡司還可以與他的朋友聯絡。若望一離城,他就被交在康斯坦斯主教的手裡,不再獲許與外界聯絡且連續73天被手銬腳鐐捆綁,無法進食,因而染疾。

胡司在康斯坦茨大公會議發言

1415年6月5日,他接受審判。主教們宣讀了他的著作,召了控方證人。胡司宣稱,若有人能引聖經經文證明他的錯誤,他願意收回所說的話;而同時,他雖然並不同意威克里夫對聖餐的看法,但卻極力推崇威克里夫,希望自己的靈魂有一天能到威克里夫已去之處。6月8日,控方指出他39點的“錯誤”。胡司再次要求对方能以聖經來證明他的錯誤,但是,卻被解釋說這是無條件的認罪,而胡司否认。

7月6日,在主教座堂聚集的公會人員將胡司帶進會場。羅迪(Lodi)的主教宣讀必須清除異端的文告,並選讀胡司的一些講道段落。

胡司被綁入刑場。他跪下,大聲禱告。行刑前,他手被反銬,脖子上以鏈鎖困於木柱上。柴火堆積到他的脖子高度。行刑官最後要求他懺悔,但他再次拒絕,並大聲宣告:“上帝為我見證,他們指控我的,都不是我所宣講的。以我所寫,所教導及傳講的福音真理,我今天願意為這真理而受死。”

據說在快要死亡的時候,他呼求基督:“又真又活的上帝的兒子基督,求你的慈悲臨到我。”

伯利恆小教堂內胡司被焚殉道的壁畫

康斯坦斯公會在5月4日先判定威克里夫為異端,禁止他所有的著作。並命令將其遺體自墳墓挖出焚燒成灰,撒入河中。這道命令在13年後,經教皇馬丁五世確認,在1428年,天主教將威克里夫的遺體從墳墓中挖出,焚燒,然後丟進思維富河(River Swift)。

 

胡司派戰爭及後續事件

波希米亞人對胡司的殉道大大地憤慨,452位貴族联合公開支持胡司的立場,正式與教廷決裂。從1419到1437年間,教廷曾八次出兵鎮壓,均未成功。歷史上,這些戰役統稱為胡司派戰爭(Hussite Wars)。

在胡司殉道後50年左右,有部分的胡司跟隨者獨立組成波希米亞弟兄會(Unitas Fratrum,後來的莫拉維亞教會)。他們嚴格遵守耶穌的《登山寶訓》,不宣誓、反對武力抵抗、也不積累財富。他們其實是在馬丁‧路德之前50年就已經实行了宗教改革。到了16世紀中葉,波希米亞的居民有90%是新教徒,而莫拉維亞教會所辦的學校與印刷廠都極受歡迎。

在波希米亞幾乎每一個城鎮都有新教所辦的學校。而在莫拉維亞的新教重鎮伊赫拉瓦(Jihlava)甚至有5所學校:兩間用德語、一間捷克語、一間女校、還有一間用拉丁語。課程包括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演辯學、辯證法、哲學入門、藝術課以及按照路德派教義教導宗教課程。

捷克(波希米亞與莫拉維亞)地圖

1526年,波希米亞國王路易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奧圖曼突厥軍隊打敗,不久路易逝世。波希米亞在奧圖曼帝國的強勢下,選出奧地利大公爵費迪南繼承王位,從此波希米亞接受了將近4世紀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在1618年,布拉格信奉新教的貴族曾藉著30年戰爭的啟動而發起了“布拉格對抗”(Defenestration of Prague),但在1620年,哈布斯堡的奧地利軍隊擊敗布拉格的貴族軍隊,徹底終結了波西米亞的自治。布拉格許多的貴族被處死,或放逐到國外。哈布斯堡任命了信奉天主教(而且大多數講德語)的人士取代這些貴族原來的位置,而戰爭與瘟疫也將原來300萬的人口減到只剩80萬人。哈布斯堡的統治者也從1526年起,逐步以耶穌會的修士來取代新教在教育界的地位。到了1622年,原來興盛的新教學校完全為耶穌會所掌管。

波希米亞弟兄會在16世紀改教年間,曾幾乎加入路德會,但受到支持天主教的德皇迫害而分散。至17世纪,由於耶穌會的掌權,在國內轉入地下,或者移民到德國及荷蘭一帶。其剩餘的信徒被稱為莫拉維亞弟兄會,認同宗教改革的信念。而在德國的莫拉維亞弟兄會接受親岑道夫(Nicolo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伯爵的資助,後來以宣教為宗旨,大量派遣宣教士到美洲及非洲宣教,也曾深刻地影響約翰‧衛斯理。

 

布拉格與胡司派近況

在胡司被焚近6個世纪後,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於1999年,發表遺憾聲明:

  1. “對胡司所受的殘忍死刑感到深度的遺憾”(“Deep regret for the cruel death inflicted” on Hus)
  2. 建議成立調查委員會,審核是否可以“平反”胡司的異端判决。

在1989年,捷克脫離蘇聯掌控後,成為獨立民主的國家。根據2011年捷克當局的調查,79.4%的捷克人沒有宗教信仰或拒絕回答、10.4%是天主教徒、而胡司派的新教只佔0.8%的人口。

今天,在布拉格,除了前述的伯利恆小教堂(仍稱Chapel)外,在老城廣場有一座胡司的雕像,以及一間胡司派的聖尼古拉教堂,可以讓人在依稀中追憶這位為了信仰而殉道的改教先行者。

布拉格老城廣場的胡司雕像

 布拉格老城廣場銅像附近的胡司派聖尼古拉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的內部

 

作者現居美國加州橙縣,為教會長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