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盼望的初階(柯哲輝)

柯哲輝

本文原刊於《舉目》45期

          人有記憶,可以回憶陳舊往事。人需要回憶,因為失去了它,不但失去了自身的歷史,最可怕的是失去了與他人的關係。

          忘記往事,也許是件好事。很多時候,往事是一場傷害——留下疤痕的傷害。這一行行的疤痕不能再隨意掀動,若它能在時間的沖洗中脫落,總是件好事。聖經也提醒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腓》3:13)。

          不過人最難忍受的,是與他人斷絕一切關係,如同死人。死,就是與現存一切關係的斷絕。所以,沒有記憶的人是“活死人”,會感受到綿綿的孤寂和冷落,似乎自己 已經被現存的世界淘汰出局,是道道地地的局外人。沒有回憶的人是最孤單的。換句話說,記憶的功能和人際關係也息息相關。回憶,是斷絕的友誼的重拾,也是友 誼的連續。

記憶需要澆灌

          當代的捷克大文豪米蘭昆德拉在《本性》一書 中說:“人們需要友誼的原因,就是它會向你提供一面鏡子,你可以從中看到你的過去。這樣你就不至於會遺忘與朋友共處時的那些點點滴滴。”人會記得,也會忘 記。回憶是為了要保存自身與他人關係的完整,保證彼此的情感不會輕易地流失。當我們在回憶時,對方也在回憶。在交流中我們常會說:“你還記得……嗎?”意 即我們彼此在擦亮這一面鏡子,讓我們可以從中更徹底地去體驗所存的情感。可見,記憶也像植物一樣,需要經常被灌溉。

回憶令人沮喪

          另一方面,能夠毫無悔恨地回憶往日時光的人,真是有福。但世上真有這樣的人嗎?除非他剛患上失憶症。回憶,對當事者來說永遠都是沮喪的。人會有美好的回憶, 但是這些美麗的回憶豈不是對今時今在的我的一種不滿的表達?這種回憶豈不是讓人墮入更大的痛苦?慘痛的往事帶來的是一道道的疤痕;美麗的回憶所帶來的則是 一行行的眼淚。

        唉!人生確是一場悲劇。無論有無回憶,依然需要去承擔它的無奈和痛苦。如何才能從悲痛的記憶中尋求出路呢?在人的回憶中, 回憶的內容肯定不是物或景,而是人。所謂“觸景生情”,也只不過是當初的情景有“我”和“你”所已經培育的感情。所以,除非“我”和“你”可以相聚,有 “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才能從悲痛的回憶中釋放出來。基督教的聖餐就帶有如此的意義。

回憶的出路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設立了聖餐。聖經如此記載:(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 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林前》11:23-25)

          聖餐是一種“記念”的行動(這是聖餐的意義之一)。所謂記念就是回憶。透過肉眼所能看到的餅和杯,我們回憶耶穌的受難、被釘死;祂也向我們顯明祂的愛。

          正如以上所言,人會記得,也會忘記。耶穌基督被掛在木頭上是為了表達祂對我們的愛。即使這是確實的事件,無情的歲月也會沖淡事件的真實性。漫長的日子會使人 對陳舊往事深感迷惑,似真似假,又如一場夢,一個幻影,導致有時我們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是否是真實的呢?抑或這只是我本身的一廂情願?

          聖餐中的餅和杯就在回憶中提醒我們。這並不是虛構,也不是虛幻的,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餅和杯就成為了信徒與主耶穌相互親密關係的保證信物,又如一面鏡子, 需要我們常常去擦亮它,讓它來激發我們的記憶,啟動我們的思緒,一次次提醒我們:“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 53:5)

          另外,聖餐若單單停留在回憶,它將是人世間最痛苦之事。因為它只是無盡的懷念;往日情景只會令生者深感悲痛、自憐,因為他看不 到有重聚的可能。但是,聖經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直等到祂(耶穌)來。”(《林前》11:26)“直等到祂來”,意即我們有再相會的可能; “直等到祂來”,意即我們可以突破回憶的絕望。這條出路,帶給人無比的興奮和希望,也抹乾了人悲痛的眼淚。聖經說:“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 熟的果子。”透過耶穌基督的復活,基督徒的回憶就成為了盼望的初階。

作者為英國康橋華人基督教會牧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