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讀的你明白嗎? ──淺談解釋聖經的原則(陳濟民)

陳濟民

本文原刊於《舉目》43期

          每次談到這個問題,筆者都會說說自己第一次讀聖經的經驗。在教會前輩的鼓勵下,筆者年輕時開始拿起聖經來讀,而且是依照建議,從新約第一卷書,《馬太福音》讀起。《馬太福音》一開始就是一大堆名字,每一 個字都是中文,但是,在我們那個時代,中國人沒有一個叫亞伯拉罕的,也沒有一個叫大衛的,而且這些人有名而無姓,好奇怪!覺得這是另一個世界的事。

         更糟的是,那時自己只是一個少年人,又生長在一個不中不西的環境中,連族譜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都不懂!因此讀完《馬太福音》第1章前面17節經文,心中的感受是: 寫這些幹嘛?可是,說完全讀不懂嗎?也不是,因為再讀下去,經文明文說是記載耶穌降生的事(《太》1:18),這句話看得懂。信了耶穌以後有好幾年的時 間,就是在這種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讀聖經。

          在上帝的恩典中,筆者有機會在團契裡接觸到一些讀經的方法,後來又進入神學院讀書,整理出一些解讀聖經的基本原則,如今與讀者們分享。

一、用心聆聽

          讀聖經的第一個基本原則是要聆聽。這是因為聖經雖然是藉著人,而且是用人的語言而寫,它卻是上帝的話,不是人的話。我們聽任何人說話,最要緊的就是要用心聽。讀聖經,就是聽上帝說話,更需用心。許多時候我們讀經之所以會讀不懂,或是讀錯了,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聆聽上帝在說些什麼。

          上面提 到筆者初讀《馬太福音》,覺得讀不懂,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沒有用心,而且自己年輕不懂事卻又自以為懂得不少。後來再仔細讀《馬太福音》第1章,便發現這段 經文其實有好幾個線索,讓讀者知道它主要的信息。首先,在第1章1節,它便提到耶穌是亞伯拉罕和大衛的子孫。其次,家譜就是從亞伯拉罕開始,第6節提到大衛,而且稱大衛為“大衛王”。第三,家譜最後是講到約瑟,又明文指出這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而耶穌就是馬利亞的兒子。第四,天使向約瑟顯現時,稱約瑟為 “大衛的子孫約瑟”(《太》1:20)。

         從這幾個線索看《馬太福音》的家譜,我們起碼可以得到一個相當清楚的印象,那就是:這家譜表示耶穌是一個叫大衛王 的子孫!來頭不小!

          用心讀聖經,聽上帝到底要說些什麼,我們就會發現經文本身提供足夠的線索,讓我們明白一段經文的要義。讀聖經若是不用 心,有時還會讀錯了。有一次,筆者就把《馬太福音》第1章讀錯了。在那個時候,中文和合本聖經用詞還沒有分男女性別,筆者看到《馬太福音》1:19說: “他丈夫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他,想要暗暗地把他休了。”以為約瑟不願意羞辱他自己,為了面子問題而想廢除婚約。

          那時,一點都沒有覺得自己這種解讀是錯的,反而覺得約瑟這樣做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在我們華人文化中,一個好人是要顧自己的面子的。後來讀英文聖經和希臘文聖經,才發現讀錯了,因為 這節經文中三個“他”字原來都是女性代名詞,指的是馬利亞,不是約瑟。發現了這一點,自己也就跟著省悟到一件事,約瑟這個義人雖然不贊同另一個人的行為, 採取行動時卻還是有恩典,為人留餘地!

二、文化背景

          聰明的讀者看了上一段話,一定會發現我們並沒有解決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馬太福音》講耶穌的來歷,要提亞伯拉罕和其他一大堆的人?第二,筆者發現自己讀《馬太福音》第1章19節的錯誤,事實上是因為懂英文和希臘文,若是不懂這些語言,怎麼辦?

           也許我們可以從第二個問題談起。讀聖經的時候,確實是要記得中文聖經本身是一種譯本。舊約大部分是用希伯來文寫的,新約是用希臘文寫的。世上的語言經常都有 一些特點,難以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因此所有的譯本都沒有可能百分百地表達原意。所以,嚴格地說,解讀聖經必需以原文為最終的根據,而懂原文在讀經上是有它 的好處的。如果不懂原文,懂得其他與希臘文相近的歐洲語言,例如英文,也是有好處的。

          但是,要感謝上帝的是,由於聖經譯者的努力,目前中文聖經的準確度相 當高,因此只要用心讀,一定可以掌握到經文主要的大意。需要使用原文之處,基本上是字義的研究和細節的研究,市面上目前已經有不少夠水準的聖經註釋(註 1),讀者只要記得自身的限制,查看這些註釋,便不會出大錯。

          第二,亞伯拉罕、大衛和其他一大堆的人名,確實是呈現出聖經另一個特點,那 就是,聖經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區,以特定的語言寫成的。換言之,聖經的語言假定了某一個時代和地區的文化特點。對絕大多數的華人而言,讀聖經確實是 進入另一個文化世界。因此,若是對聖經時代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是會幫助我們明白聖經的信息。

          再以《馬太福音》第1章為例。亞伯拉罕之 所以重要,是因為舊約聖經講到上帝在世界上施行拯救,是從亞伯拉罕開始。在《創世記》中,上帝只用11章經文記載他創造世界至亞伯拉罕時代的歷史,其他 39章經文都是記載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事。而在新約時代,猶太人更是以自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為榮(參《約》8:39)。

          更重要的是,上帝 曾經應許亞伯拉罕,要讓他的子孫成為一個大國(《創》12:1-3),後來又說這一個國家是要藉著大衛的後裔建立(《撒下》7:12-13),但是,正如 《馬太福音》第1章的家譜中所記載的,這一個應許始終還沒有成就,而猶太人一直都在等候上帝應許成就這一天的來臨(參《太》11:3,《路》 2:10-11等)。

          從這個歷史文化背景看《馬太福音》1章1-17節,我們便會看出這段經文除了顯示耶穌的來歷以外,也指出他的降生對世界歷史的意義。

         講到這裡,有些讀者們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們剛才所講的文化背景,都引用了聖經的經文。這是由於聖經本身提供了許多文化背景資料。所以若是熟讀聖經,我們對聖 經的文化背景便可以有基本的理解。其他有關的資料,可以參考聖經註譯和聖經辭典(註2),一本好的串珠註釋本的聖經也有幫助。

三、聖靈的運作

          談到讀經,一般人經常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我們讀經者本身,往往是讀經的一個重大攔阻。許多時候上帝說的話,在聖經中其實相當清楚,可是我們要不是沒有注意到,就是不明白,也讀不懂。

          我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取自《使徒行傳》第8章30節。這段經文就是講到一個人讀舊約《以賽亞書》53章,可是卻不知道經文中耶和華的僕人指的是誰。

         一個人可以擁有聖經知識,但這並不等於懂得聖經。這現象之所以會產生,基本上有兩原因。

          第一,要真正理解聖經的教導,需要系統化地整理,更是需要掌握經文的基本精神,而要作到這一點,歷史文化背景的知識有幫助,但卻又不足夠。在福音書中,我們 常看到主耶穌為守安息日的問題與法利賽人發生爭執(例如,《太》12:1-8,《約》5:1-17),就是因為法利賽人對聖經缺乏全盤的理解,也沒有掌握 到安息日的精神。

          第二,上帝在聖經中講的是上帝的事,而我們世人想到的是世上的事,可是我們的思想卻是受到自己文化的限制,聽不懂上帝在 說些什麼。在《約翰福音》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聖經說是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看不到,也聽不見。例如,有一次,一個猶太的聖經專家聽見主耶穌講世人 需要重新生一次以後,問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一個老人怎有可能回母腹再生一次(《約》3:3-4)?

          在這種情形下,只有聖靈的啟迪,才能突破神與人 之間的鴻溝(《林前》2:10),因為只有上帝的聖靈才能使我們掌握到上帝真正的心意。也因為這樣,讀聖經的時候心態非常重要。我們要虛心,求上帝的聖靈 開啟我們心靈的眼睛。

          當然,聖靈的工作並不表示我們讀聖經就可以獨斷獨行,因為上帝的聖靈也同樣會啟迪和引領其他的信徒(參《徒》 2:38),《約》14:26,《林前》12:13,《羅》8:9-10等)。聖靈的運作反而是表示我們必須在教會中分享心得,與其他的信徒溝通,彼此切磋。這種信徒間的溝通是我們認識神,靈命成長重要的途徑(《弗》4:1-16)。筆者提供的一些參考書籍,主要的功能也是在此。

          上帝說 話,為的是要人認識他。因此讀經的目的,主要不在收集與神有關的資訊,而是認識他並照他所說的生活。聖經談到人對神的認識,都會看重體驗;談起聽上帝的 話,也與我們中文的“聽話”一樣,就是聽了話就要聽從。而聖靈的工作除了啟迪之外,也包括提醒和指點(《約》14:26),更賜下生命的能力,使生活的實 踐成為可能(《羅》8:1-10)。

結語

          聖經是上帝的話。我們讀聖經,為的是認識神。因此,讀經必須注意聆聽。當我們聆聽時,文化背景的資料會有幫助。感謝神,在我們讀聖經時,他更是賜聖靈啟迪指點,讓我們能真正認識他。

註:

1. 目前有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的丁道爾《聖經注釋系列》,香港天道出版社的《天道聖經注釋系列》,及香港漢語聖經協會出版的《國際聖經應用系列》的註釋。
2. 例如:《聖經新辭典》,兩冊(香港,天道和中神,1993);華爾頓,麥修斯,夏瓦拉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台北,校園,2006);及季納,《新約聖經背景注釋》(台北,校園,2006),也很有幫助。

作者曾任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現住美國洛杉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