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孩童培育事工(黃鄧敏)2020.08.1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8.18

黃鄧敏

 

教會事工一貫聚焦於耶穌的叮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主耶穌對現今福音使者的要求,仍然跟祂當年呼召漁夫一樣:“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筆者淺見,要培養出成熟的基督徒,培養成熟的福音使者,不僅要從每一天的生活著手,更要從少年時期(兒童和青少年)開始。

耶穌並未要求所有基督徒,放下養生的工作或離開家庭,全時間專業傳福音、服事教會。耶穌要的是基督徒改變價值觀,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神的國為中心”。祂要人“捨己”,即含“改變”與“轉變”之意。就是要基督徒放下個人的意願與計劃,轉向神國所期許的,顯出跟隨耶穌的態度、決心,並付諸實際行動。

“捨己”,亦指基督徒在衡量神國度與自我關係時,以理性和靈性的眼光,作出未必符合個人情感、意願的調整和改變。耶穌期許門徒以“捨己”的態度來跟隨祂,即是“以基督為中心”,對門徒進行品格要求、屬靈訓練,要門徒傳揚神國的福音、建造基督的身體,並且過與世俗有別的聖潔生活。

簡而言之,耶穌乃要你我把“以自我為中心”,轉作“以基督的心為心”,來落實“捨己跟隨基督”。

兒童後期(10歲至12歲)和青少年期(13歲至18歲),正是極易養成、訓練“跟隨耶穌”的心志的時機。在這約莫10年期間,少年人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存有角色認同的極大渴慕(女孩認同母親;男孩認同父親)。他們尤其渴望認同卓越的英雄人物,且滿懷拋頭顱、灑熱血的熱情。父母與教師著實能激勵少年人,把他們在基督裡的熱情與專注,導向積極捨己、愛慕跟隨耶穌,讓耶穌成為心中真正的英雄和領袖!

耶穌頒佈普世宣教的命令,顯然期許門徒“以生命見證佈道”,去接觸未得之民,亦期盼基督徒隨時隨處自我動員,在各地各方(含家庭),直接有效地傳播福音。“生命見證佈道”的傳播方式,和“捨己跟隨耶穌”的心志是息息相關的。

培育少年人順從基督的心意,習得捨己,轉向耶穌,不僅活出福音,更能對家庭、社會和神的國度等,產生無遠弗屆的貢獻。聖靈亦將助其愛神愛人之心有根有基、繼續成長。誠如耶穌所講種子落在好土裡,即可結實百倍(參《太》13:8、23)。

耶穌喜悅基督徒跟隨祂的方式,是持定“以基督為中心”,於“全然為主”的光景中,爆發福音的能量,又活出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之義的見證(參《太》5:20)。“捨己”乃是不憑情感好惡作取捨,而是全然體貼、順服神的旨意。

基督徒唯堅守這份初心,方能實踐耶穌所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參《可》12:30 )以及“彼此相愛”的誡命(參《約》13:34)。少年人與成年人一樣,除非堅持委身捨己跟隨耶穌的心志,否則難以做到愛神且愛人如己!

 

把握培育時機

教會在思考少年人培育事工之時,著實有必要加強“捨己跟隨耶穌”,以及“愛神、愛人如己”的教導,讓幼小的靈魂不斷接受聖訓,長大後不致迷戀紅塵、浪費生命,最終臨老空留遺恨。

有人不禁要問,應當從孩子幾歲開始,帶領他們認識主?又打幾歲開始,培育他們的靈命?

坦白說,一直以來,教會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事工,著實動用甚多人力與物力資源。而兒童與青少年事工,普遍(當然並非所有的教會)有兩個難題:

其一,認為孩子年幼時(3歲至13歲),未必懂得悔改信主。因而對13歲或15歲之前孩童領洗一事,存質疑之心,或完全不接納。

對此,筆者認為,“洗禮”不僅是初信者在神、人、天使、撒但面前,所做的信仰見證,亦是靈命造就的門檻或“里程碑”。若拒絕已真誠悔改信主的孩子領洗,豈不讓人覺得教會對培育事工缺乏遠見?孩子多具有被動、好玩的特點,且具惰性,若不給他們機會接受挑戰和培育,他們極可能就在主日學繼續“混”下去。豈不可惜?

其二,青少年事工瓶頸難以突破。

對此,筆者認為,青少年事工乃是兒童事工的延續。少年人若未能在早期接受造就、打下堅固信仰根基,那麼,進入叛逆期(約13歲始)後,又如何能在日益多增的難題面前,做出正確的選擇?根基若沒有建造在磐石上,房屋又怎受得了雨淋、水沖、風吹(參《太》7:24-27)?

教會普遍存在的危機之一,就是主日學孩童步入青春期,以及進入大學之後,會逐漸“流失”。流失並不意味著他們放棄信仰。例如大學生,離家進入大學之後,或是因為有段時間沒接觸教會,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教會,或因離開熟悉的屬靈夥伴或導師、在陌生的教會中感到無趣等,就不去教會了。還有年輕人認為自己已經是基督徒,只要把信仰放在心裡,去不去教會關係不大……

教會與父母必須特別關注進入大學的孩子。他們有太多自由的空間,也開始面對更多的試探,產生更多的迷惘。一旦缺乏情緒和靈性方面的關懷,加上靈性根基脆弱不足, 自然會產生“流失”。

“遠離”的問題不可小覷。約書亞臨終之前,警告以色列的領袖和家長,要謹慎度日,更要保守愛神之心不可“稍微轉去”,否則必難應付敵人設下的死亡陷阱(參《書》23:1、2、6、12、15)。

多少幼年上過主日學、去過團契,甚至上過基督教學校的基督徒,長大後卻遠離信仰、遠離教會。也許,這些靈性上的“流浪兒”,恰恰於成長的關鍵時刻,未得到足夠的牧養,致使多年浪蕩江湖!

 

奠定屬靈根基

就筆者多年觀察,13歲至23歲左右(初中至大學畢業)的人,信心或輕或重,都可能遇到考驗和危機。好比:懷疑、搖擺、從眾、過度自信、迷信科學、失去興趣、受到蠱惑等,都有可能迷失在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衝擊與試探裡。

筆者淺見,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神的道並未真正根植於他們的內心,他們的靈命是暴露在土淺石頭地上的。他們彷如信心路上的“流浪漢”,有著殘破的聖經知識,卻缺乏屬靈目標,因而無力抵擋罪的挾制,讓世界給俘虜了。

家長與教會,有責任為主細心呵護每株小樹苗。父母與教會須聯手幫助孩子,在長成獨立之前,打造好堅實的信仰根基。要指導他們認真跟隨耶穌、把生命投資在神的國度裡,好叫往後無論遭遇何事,皆能精準定位“合神心意”的目標,不會偏離正途、虛度人生。

《詩篇》說得好:“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我一心尋求了你,求你不要叫我偏離你的命令。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诗》119:9-11) 孩子一生充滿敬畏之心、努力遵行神的話,正是教會與父母獻給神的最好成績!

筆者並不認為,少年人受洗之後,即能免於試探或軟弱。然而,教會與父母應當給孩子機會,盡早跨入救恩之門,接受基督徒的品格教育。

打造屬靈根基,與“百年樹人”的理念,是有相同之處的。故此,殷勤用神的話語澆灌少年人,輔導他們按神的心意成長,一生執行神對其個人的計劃,是教會與父母不可怠忽的職守。

孩子在8歲左右,即有相當的思考能力。只是,他們還得吸取更多的知識和處世能力,方得應對生活多方面的需求。而此時,正是著手培育孩子“捨己跟隨耶穌”、“全心愛神”和“愛人如己”的最佳時機。好的習慣和正確觀念,都得打小養成,以逐漸形成基督徒人格。這等培育觀念,是兒童和青少年事工之中,不可或缺的。

 

培育事工之再思

福音事工中,切勿輕忽較易接受福音的孩童與少年,卻將所有的資源,投放到成人身上,造成遺憾。少年人與成年人同為基督拯救和培育的對象,筆者於此呼籲眾教會,首要重視兒童與青少年培育的基礎事工,使他們到老都不偏離,為神國度儲備夠多、夠好的人才。

培育神國人才,本於3個基本信念:其一,使信徒有充實的聖經知識。其二,使信徒靈命持續更新。其三,使信徒傳承培育使命。

“宣教、教導、牧養”,乃是使人成為主門徒的“三合一靈命造就套餐”,領人從初信直到靈命成熟。

一般而言,教會教導工作多倚重各年齡層主日學,不時配合以特殊造就講座或短期聖經班等。牧養事工則多由牧者親自操持,或併入關懷部、團契部等。

筆者淺見,教導與牧養,二者不宜劃分得太過清楚。換言之,教師既要能教導,亦要能牧養,成為孩子的良師及益友,影響他們的生命。

推動兒童事工亦需衡量教會資源。本文並不討論各事工細節、教材,唯提出幾則淺見,供教會和基督徒父母參考。

  • 主日學教師與聖經教學

主日學教師講解神的話語,傳講神在歷史中的作為、給予人的救恩、對人的旨意,以及人如何順服神的引領、如何以敬畏之心回應神對人的計劃,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必須準確理解所講解經文的目的和內容,能解釋經文之精意,以及經文對人的意義,而非簡單地敘述故事。教師要能夠講清楚:我如何能成為神期許的樣子?我如何勝過軟弱?我如何擺脫罪的糾纏?我如何能更愛耶穌?我如何明白並實踐神的旨意?我如何才能真正討神喜悅?……

教師對神的認識和見證,會成為教導的一部分,在教導中爆發出來,成為激勵學生的最佳生命教材。因此,這需要:

    1.長期委身的教師

主日學是傳福音和培育靈命的場所,故教會甄選教師,不宜用“填坑式”的態度,不能認為“只要有人願意作老師就好”,而不在意教師的靈性、對聖道的理解,及對培育下一代的負擔等。

主日學教師確實不易招募,有長期教學委身的尤其不易。不少教會為體恤教師的辛勞,或因教師本人也需參加成人主日崇拜,及其他因素,通常只要求老師每年教課一至二季。

然而,兒童主日學經常更換教師,和教會經常更換牧師一樣,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牧人(牧師和教師)和小羊(會眾和學生)之間,若缺乏熟絡互動、真誠相愛、相互理解、彼此信任,那麼,牧養與培育,很容易停留在表層,難以把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 參《西》1:28)。

牧養和培育出成熟的基督徒,需要長時間。孩童與少年人的“牧者教師”(或言“教師牧者”),若經常更換,是很難達到“生命影響生命”的。教師若不長期委身、對他的小羊牽腸掛肚,課堂極可能變成傳授不完整的聖經知識、說說故事而已。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做一個調查:從小上兒童主日學,直到中學畢業的孩子,他們聽過多少重複的聖經故事?卻又經歷多少回扎心的挑戰和改變呢?

筆者淺見,若想幫助孩童在神話語上有所得著,教師需委身陪伴,至少二至三年在同個班級裡。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參加兒童主日崇拜,一同領受從神而來的信息——兒童崇拜亦是對神的崇拜。神能透過孩童崇拜把信息給孩童,也同樣能給教師。

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教師必須明白:不能在課堂上一味講自己想講的,而是要講學生想聽、必須要聽的信息。教師必須在課堂上不斷激發學生渴慕與主連結、願意被聖靈更新,並切實回應神賜下的信息,持守捨己、跟隨耶穌的心志,更朝愛神愛人的目標不懈努力。

教師在備課時,也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膚淺的宗教知識,不能震動懵懂的靈魂。教師要支取聖靈的大能,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兒童、教導兒童,盡心竭力地把他們引到神的面前(參《西》1:28)。

教師課上教授時,亦不可僅僅停留在“傳遞知識”的層面,更不宜填鴨式地講述故事,或過多探討細枝末節。看似豐富卻不必要的內容,常常是學生感到枯燥、煩悶、提不起興趣、不斷走神的原因。教師備課時,也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悉心選擇視聽等輔助資料。

千篇一律的知識性敘述,很難使學生對信息產生共鳴、點燃信心接受挑戰,也不會使學生產生改變的意願。學生必須被神的信息觸動,才可能回應神對其個人的計劃和旨意。故教師在課堂上須堅持:1.激勵學生渴慕生命改變,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2.指導並督促學生對信息作具體的回應。

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情感不為所動等,不僅是孩童課室裡常見的現象,在青少年級或成年班上亦常見。常讓主日學教師感到氣餒的是,報名上課的人數不少,但隨著課程,學生人數卻不斷遞減。

對此,教師不妨客觀評估:問題究竟出自教師,還是出自學生?

為何教學缺乏吸引力和共鳴,這正是有待教師深入探討的。北美中國教會中,屢見家長為遷就兒女,全家轉換至更具規模和資源的英語教會。興許多少也與此有關。

各年齡層的主日學教師,實有必要再思備課及授課的方式。教師除忠實傳達經文的內容,更要激發學生自省、受感和渴慕回應,要時時提醒學生認識神的心意,認識神與“我”的關係。

教師得避免一昧講述知識,避免經意或不經意地離題,避免自顧自講等等“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教師授課的內容,務必涵蓋激勵人心、啟發人實踐的信息。切勿耗費過多時間,講述繁瑣、不必要的資料。切勿提供過多分散人的注意力、干擾人思考的輔助材料。

教師授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究竟要學生學到什麼? 什麼是學生靈性成長的養料?如何能激發學生對讀經和禱告的喜愛?怎樣的內容能激勵學生愛神、愛人?如何有效傳達神的心意給學生?如何鼓勵學生喜愛思想神的話,並回應屬靈的信息?如何令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哪些教師的自身見證,能促使學生仿效?哪些實例,能幫助學生改變“以我為中心”?

筆者淺見,兒童主日學教育部,除選用優良的聖經教材,最好添加些信仰方面的基礎課程,如“兒童信仰要理問答”之類的,鼓勵兒童與少年背誦,打好信仰根基,一生不被偏差錯誤的道理所搖動。

  • 主日學教師與孩童牧養

教導與牧養正如一枚銅錢的兩面,缺一不可。故教師兼顧教學與牧養實屬必要。

教師可利用主日學下課前15分鐘,輪流關懷每位學生,跟他們說說話,關心他們平日的生活和愛好、他們與手足和朋友的關係、他們課餘的消遣方式、喜歡的餐飲和零食、日常靈修(禱告、讀經、默想)的情況,以及壓力及困難。

還有,他們有什麼想要傾訴的心裡話?有沒有難解的困擾、挫折,有何願望?他們對前途有沒有迷茫、擔憂,有沒有感覺不被家人理解……

課後,教師還要經常為學生逐個禱告,等等。這些都是基本的牧養。

“你要詳細知道你羊群的景況,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27:23) 教師當“為父為母、亦師亦友”,溫柔、細緻地關心學生。日久天長,必可把學生靈命逐漸培育起來。

教師要把教導和牧養作為從神而來的神聖呼召(絕非因為缺乏教師而被逼上陣)。教師務必珍惜神置放其生命中的每位學生,盡心盡力地予以造就,使其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你真的不知道,你會培育出怎樣的人才,將來被神重用呢!

除了一對一的關心每位學生,教師也要和家長保持聯繫。當家長感受到孩子被細心牧養,勢必更重視家中的屬靈氛圍。教會與家庭緊密合作,如虎添翼!

教師還可鼓勵學生之間發展出深厚的主內情誼,讓這群“屬靈髮小”,未來不拘時空,都是相互扶持、經常代禱的良朋益友。這是教師可順手促成的美事。

主日學可於每季或每年舉辦一次家長會,鼓勵高年級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信仰文章,如:我的信主見證、我的靈修分享、我對聖經的認識、傳揚福音的意義、神給我的家庭、為耶穌而活對我的意義、耶穌如何改變我的生命,以及,我喜愛讀聖經、神垂聽我的禱告、愛惜光陰、拒絕魔鬼試探,等等。教師及家長,都能藉此更具體地瞭解孩子的屬靈狀況。

主日學班級還可以聯合舉辦一年一度的郊遊、野餐、金句背誦比賽、才藝表演、聖經作業與見證分享等。這都是牧養孩童的有效方式。

教師必須熟悉自己的學生,多與他們交流、表達關愛,鼓勵他們默想神的話。週間給學生打電話、發短訊表示關懷等,亦是牧養的一部分。教師要秉持“父母的心”( 參《林前》4:14、15)和“基督的心”( 參《腓》2:5),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榜樣(參《腓》3:17)。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教養”包含了“教導”和“牧養”,唯願主日學教師,與父母秉持相同的理念和決心,努力不懈,委身於教導與牧養大計。

  • 基督化家庭與兒女的屬靈成長

父母若把培育兒女靈命的責任,全然交給教會,忘記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具影響力的人,是不應該的。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兒女日常最重要的榜樣。誠如摩西當年對以色列百姓的吩咐:“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4-9)

摩西指出家庭宗教教育的重點——聆聽聖訓、盡心愛神、銘記聖訓、訓育兒女、隨時談論、隨處提醒,至今仍適用。父母當把屬靈傳承的任務,置於每日生活之首位。

父母當如何指導兒女的靈命課業呢?筆者建議:建立“父母週間陪讀”習慣,即父母幫兒女複習上週的課程,背誦金句;每日早晚和兒女一同禱告,並鼓勵兒女隨時禱告;鼓勵兒女每日讀經15分鐘;寒暑假期間,每日抄寫一章《詩篇》或《箴言》;周末、假期選讀宣教士傳記;每週寫一次“靈程筆記”;參與假期聖經班;參與宣教活動;參與社區服務或關懷窮人;每週一至二次,為年幼的弟妹朗讀聖經、聖經故事,帶領弟妹禱告;體貼父母長輩,做簡單的家務,陪伴祖父母散步,照顧家中寵物,幫助父母洗車,協助父母處理家中的突發事件等。

潛移默化,正是父母給兒女最具意義和最扎實的靈命培育。父母把從神而來的提醒、感動、讀經心得、禱告領受,以及被聖靈更新的經驗,分享給兒女,是極珍貴的“屬靈家課”。父母陪伴兒女在主裡成長,必能給兒女留下最美好的回憶。特別言傳身教的榜樣,更是贈予兒女最好的無形的財富。

 

結語

從孩童幼年期著手培養,是極為明智的,因為孩子最容易塑造。聖經裡面有好些單純的孩子,如:約瑟、撒母耳、但以理、提摩太等,自幼蒙神揀選和訓練,生命少受汙染,長成之後成為神重用的僕人,祝福了那個時代的人。唯願我們的兒女亦有這般福份!

帶領一位5歲的孩童信主,他可以服事主六、七十年,甚至更久。教會和父母對神國最明智的屬靈投資,就是盡心培育子女,忠誠、捨己跟隨耶穌。能在兒女身心受到更多污染之前,加強對他們的靈性培育,讓聖靈督促他們行走義路,是再好不過的了!切勿忽視任何一個幼小靈魂,他(她)可能就是神所揀選,用來影響一個世代的人!

 

作者是前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