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林中的明珠(區曼玲)

區曼玲

本文原刊於《舉目》35期

       提到德國黑森林,人們想到的也許是燻肉火腿、櫻桃鮮奶油蛋糕,或是咕咕鐘。但是國人或許不知,在風景秀麗的黑森林西南角,一個人口約8,000人的小城鎮Kandern裡,還有一間馳名國際的“黑森林學校”(Black Forest Academy,以下簡稱BFA)

       這個學校非常特殊。

特殊的學校

        故事得從40年代末期說起。當時在加拿大,有一個男聲四重唱樂隊,是由姓Janz的三兄弟及其妹夫所組成的,名為“楊子樂隊”(Janz Team)。這個樂隊專門以音樂來宣揚福音,在加拿大廣受歡迎。

         1951年,楊子隊應邀到德國巡迴演唱。當時德國仍在二次大戰的廢墟中,百廢待興。不僅是德國,戰後整個歐洲人都有著心靈上的掙扎與尋求。四重唱中的Leo,是個非常有天賦的佈道家,他在德國的佈道大會,總是吸引了無數的人參加。

        戰後的德國確實有迫切的屬靈需要。Leo感到上帝對他的呼召,於是1955年底,楊子隊攜家帶眷,重返歐洲,決定留在歐洲這塊土地上耕耘。他們的事工,透過廣播節目,很快地推展開來。

        當時,他們的孩子都正值學齡,教育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當地的小學是德語的,這些以英文為母語的孩子,自然有了很大的學習障礙。

        綜合各種考量,楊子隊決定從北美呼召救兵。於是在1956年,第一位專業老師,以傳教士的身分飄洋過海而來。

        這所超迷你型學校,在草創時期,學生人數不多,只有楊子自家小孩,以及少數來自加拿大同工的子女。有時候還出現一到六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的情形!學校不像其它公立學校一樣有實驗室、体育場等設施,但是老師會帶學生到森林裡實地觀察、觸摸,社區的公園便是他們的活動場地。

        Phil Peters就是學校早期的畢業生。當年他跟著父親,從加拿大來到德國。父親幫助當地創建教會、制定神職人員的進修計劃、設計兒童主日學的課程等。Phil則每天和一大群(約10-15個)加拿大籍的小孩坐電車上學,一路上談笑玩耍,好不開心!

        而Phil的妻子Tamy則來自美國,也是傳教士的子女。她從小隨著父母住在法國。她沒有一群說家鄉話的親戚、朋友作伴,也沒有專門的美國學校可上,只能進 入法國公立小學就讀。1983年,她的父母轉移工場,到德國的黑森林學校牧會,Tamy得以進入BFA就讀,完成高中的最後兩年學業。

        她回憶當年轉學後的感覺:彷彿從地獄進入了天堂一般!因為她感到法國公立學校的老師嚴厲又不富愛心,學生的壓力大。來到BFA,基督徒老師本著愛學生、事奉主的精神教育學生,讓她如沐春風。

         後來他們兩人在美國完成學士與碩士學位之後,又回到了歐洲,為宣教努力。目前,Phil是德國一間教會的長老,負責青年團契的事工;Tamy則在母校幫忙。而他們的三個小孩,當然也在BFA就讀。

“燭光晚餐”

        五十多年來,在北美傳教士的支援之下,BFA漸漸擴大成為一所聲譽良好的中小學(1至12年級),畢業生廣受美國各大名校的青睞。許多來自加拿大或美國的傳 教士,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日後能回國繼續完成大學的學業。對這類的傳教士而言,由楊子隊所創建的“黑森林學校”,便成了最佳的選擇。學校 也採用北美的教育制度與課程,所以畢業生到了北美之後,不會有升學銜接的問題。

        BFA也深受歐洲本地民眾的喜愛,但是校方秉持當初服務傳教士、配合傳教士需要的原則,在目前約360名學生當中,有80%是傳教士的子女,其餘的20%才是來自瑞士或法國的工商界或外交官子弟。

        說BFA馳名國際,並不誇張。除了在北美的基督教界享有盛名之外,近年來名聲更是傳到亞洲人的耳裡。在韓國大舉派遣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宣教的今天,許多韓國人將BFA列為第一選擇,不惜遠道將孩子送來就讀。目前韓國小孩佔了學生人數的15%(54人),而且有增加的趨勢。

        BFA 以基督教學校自居,在課程的內容與安排上,非常重視將信仰生活化:除了每日的聖經課程、小組的禱告聚會以外,BFA還在所有的課程中,加入信仰的認知。比 方說在美術課程裡,強調上帝造物之美;語言課程中,說明上帝與人類的溝通;歷史課裡,指明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掌握與引導……

     BFA共有八間宿舍,有約200學生住宿。每間宿舍都有一對“宿舍家長”來照應。“宿舍家長”不僅扮演“舍監”的角色,他們更是寄住孩子們在當地的“父母”,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排解紛爭、傾聽心事、安慰陪伴……

        因為寄住學生大多是不會說德語的外國小孩,平時很難融入當地的各種活動中。為了滿足這群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孩子的需要,學校在課餘活動的安排上,可說是絞盡腦汁:週末常常有籃球比賽、游泳、滑冰、滑雪等活動,或是大夥一起上街購物,同學之間的互動,非常緊密。

        為了能與當地的民眾打成一片,BFA每年固定舉辦“兒童日”(Kindertag),邀請附近的孩子參加,從早上10點到下午5點,內容有吃有玩:聖經故 事、唱歌、競賽遊戲等等,末了還有禮物可拿。每年的二月底,學校師生也會準備節目,以德語演出,邀請當地的德國民眾來“燭光晚餐”。

辦學是傳教

        “黑森林學校”中,包括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宿舍家長、廚師,以及專門負責洗衣的人員,總共約160名,全都是來自北美的傳教士。也許有些人會質疑:“傳教”跟辦學校有什麼關係?

        校長Tim Shuman解釋:興建教會、傳播福音等等,可以說是宣教的第一線工作。在第一線工作背後,必須有另一批人支援,幫助一線戰士解決兒女的教育、經濟、生活等問題,所以學校以及金錢的奉獻等等,必不可少!

        而且,BFA並不另外雇用員工來做“雜務”,學校裡的膳食、洗衣等工作,也都是由傳教士來做。他們在煮飯、摺疊衣物時,心裡非常明白:這是一份為主所作的 工,因為沒有他們奉獻的一己之力,在世界各地第一線上工作的宣教士們,就可能有後顧之憂,無法安心事奉。宣教的方式無分高低,大家依自己的才能,分工合 作,“傳教”的本質與信念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更特別的是,傳教士們做全職的工,卻不領薪俸。這種不支薪的制度,一直是楊子隊的傳統與堅持。他們相信:如果是上帝的呼召,而且做的是蒙神喜悅的事,那麼上帝必會供應。

        因此所有想來黑森林學校事奉的人,第一個必須通過的關卡便是:找到足夠的經濟支援(奉獻)。不少人是攜家帶眷,舉家搬遷過來,所以說這種“靠奉獻過活”的日子,信心不可謂不大。

        筆者認識的校務人員中,不少是如此在信心中過了十幾、二十年。他們的“金主”一直沒有忘記他們,仍然忠實地按月匯錢到他們的帳戶裡頭去。

        比方說來自美國的Susie一家,在德國已經邁入了第11個年頭。當年他們確認了上帝的呼召,於是把房子賣掉,工作辭掉,帶著兩個小孩遷來德國。Susie當時43歲,留在美國的“牽掛”,只剩下參與了二十多年的母教會,以及父母親人。

         而Betty全家,更是在德國待了二十多年,當年同樣以破釜沉舟的態度,不留後路,勇往直前!

         我的好朋友Erna,在BFA的圖書館工作了30年,是資格最老的一位。問她什麼時候準備退休?她回答:她已經退休了,只是在退休中繼續工作。

         我曾問這群專心事奉主的傳教士:打算還要在德國待多久?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看上帝的旨意嘍!他要我待多久,我就待多久。不計劃未來,因為未來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很不可思議嗎?想想今日講究養老、保障的社會,這群離鄉背井、沒給自己留後路的傳教士,是不是給了我們一記棒喝?看看他們為主擺上的人生,上帝也信實地賜福給他們。所以,五十多年來,BFA不斷茁壯,結實累累,引人注目,成為了黑森林中閃耀的一顆明珠!

作者來自台灣,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德國愛爾蘭恩─紐倫堡大學戲劇碩士。現住德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