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算的賬――讀《這樣愛,原來值得!》有感(寸草心)2020.09.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0.09.30

寸草心

 

你是否遇過,有些人能力極強、但卻絲毫不顧念旁人?或者有些人表面上看似為崇高的理想奮鬥、但骨子裡卻是出於自私的野心?

他們可能很能幹,很有才華,但心裡沒有愛。正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或許他們能騙過一些人的眼睛,賺得塵世中的榮譽、地位,但卻不能在人生最後清算的帳簿上贏得任何正分。沒有愛心的才幹,無論多麼令人矚目,無論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原來只不過在生命的資產負債表上增加負數。

以上的臆想,完全是因為讀到《這樣愛,原來值得!》(註)這本書,它簡單又真實地揭示一種不可思議、高深莫測而又徹底的愛,如何在紛亂的當代世情中帶來盼望,重建破碎的關係。讀至深處,不禁涕然!

 

比一切更重要

愛人是誡命,我們只能遵從,沒有選擇餘地。可是誰都知道,我們很難去愛傷害過我們的人。這樣的愛不像情侶墮入愛河那樣自然,因此需要意志與決心去實踐。作者與苦難的斯里蘭卡同胞同行於水深火熱中長達三十多年,以真誠的領受和活生生的歷練向世人證明:確實有一種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來,能領人找到打開愛的洪流閘門的那條匙鑰,是順服,是順服那愛的源頭——上帝。

作者親眼看到上帝的愛如何以讓人震驚的姿態展現,透過聖靈傾流到人們心裡;於是他帶我們去看怎樣靠著這份愛,去愛不可愛的人。導言開宗明義指出,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首章就直接運用實際例子,說明為什麼愛比恩賜更重要。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和14章之間插入著名的愛篇,無非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分清楚優先次序,因為當時眾人只重視彰顯強大能力的恩賜,但卻自私、沒有愛心地運用恩賜,完全沒有展現上帝的屬性。這種插入的結構在向人表達,愛遠比恩賜更重要,愛才是我們應當集中思想的。

 

衝破陰暗的力量

不強調愛、只強調自己的表現所造成的惡果比比皆是,連教會歷史上也充滿濫權、戰爭,復仇、不公平和分裂的事件,實在令人痛心。深究原因,當中有許多都是因為有才華、有恩賜的人沒有相稱的基督品格。正如保羅一針見血的話:“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林前》13:2)

作者毫不客氣地批判某些重要人物在推行偉大事工時那些沒有愛的表現,只顧個人在公開場合的形象,而對內在生命的糟粕做出妥協,這是上帝極不喜悅的。輝煌偉業發展的同時,陰暗污穢卻也同時在背後堆積,不正像在生命資產負債表上不斷添加負債嗎?

反觀我們自己,不也常有這種沒有愛的表現嗎?我們可能因著工作壓力,便對家人不上心,或是為了自身好處而犧牲朋友的利益。我們曾經滿有智慧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卻兇巴巴地叫對方心寒害怕嗎?當我檢視周遭的人際狀況,反思自己的內心,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甚或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以為自己在愛,卻用錯表達方式,反而造成傷害。我們的父輩在傳統文化中成長,從他們的父母那裡繼承了“打是親來罵是愛”的育兒哲學。就像我父親,雖然他對事物常有獨到見地,但他的教導方式卻十分嚴厲,令我從小就害怕。每每被他訓斥到流淚,只好努力告訴自己他其實非常愛我。

現在回看那種難受,倒不是因為過錯被指出來,而是因為他不顧我的感受。直到蒙了救恩之後,聖靈光照我得以看清真相:原來罪對一個人捆綁之深,甚至對摯愛親人都不曉得該怎樣表達至深的愛。我只好俯首哀求:“主哦,可憐可憐我們這些罪人!”

 

強過全然奉獻

我在書中驚訝地讀到,原來愛比全然奉獻更強。在此之前從沒有仔細想過,把財產全奉獻給上帝,怎麼可能是沒有真誠的愛呢?甚至獻身殉道,夠貞烈了吧?也不算為最強?連性命都不要,難道還不是出於愛嗎?然而,作者根據長年累月的實際觀察,精闢地透視不少奉獻的表象,看出其背後的動機不是愛。

這些動機概括起來至少有7種:首先,有人奉獻是為了累積功德,巴望得到好處回饋。其次,有人乃是因為責任而做,視為完成任務。另外,有的人願意捐贈,只是為了擺脫對方糾纏,但卻不是給予對方真正需要的;或者暫時滿足那人的金錢需要,卻不願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幫助他解決深層的問題。其實,給或者不給,真是個問題,若不是出於真誠的愛,豈非如保羅所說“算不得什麼”?

然而,有的情況卻是不應該提供對方想要的,但有些人沒有以愛心拒絕。就像父母在孩子一哭鬧時就輕率給予,沒有教育孩子忍耐的功課,如此的施予,有時反而害了收受的一方。還有一些人雖然捐獻,卻對受助對象沒有同理心。例如給窮人經濟援助,自己卻與他們保持距離,如此虛偽的奉獻,在“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參《腓》2:7) 的主耶穌面前一錢不值。

最後的兩種動機,其一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奉獻,其二是為了跟別人競爭而捐輸。這樣的事情,我們華人圈子裡也屢見不鮮,比如以捐獻求出名,某些籌款活動也利用了人們此種心態。其實,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基於對別人的關愛,無論多麼輝煌的奉獻,在上帝看來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看來,生命的收支平衡表上本來美好的信用進項,統統變成了負債項,多麼遺憾啊。

 

算總帳那日

恩賜可以求,但不一定如願,但是愛呢,原來無論求或不求都必定得到。這一點非常特別,也是基督徒人生的重中之重。在家庭裡,在職場上,在信仰群體中,在待人接物的交往上,大大小小的選擇,處處都挑戰我們是否真的以愛為目的,是否以恩慈對待別人。

透過愛子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上帝親自付清了我們的罪債,從我們蒙恩得赦免的那日開始,成聖的路上腳步紛至沓來。記得耶穌說過一個故事,天國的主人給每個僕人分派一筆錢便出門了,回來逐一和每個人算帳,你覺得主人會獎賞那帶來雙倍的收入卻沒有愛的僕人嗎?

這樣看來,獎賞的根據很可能就是我們出於愛心的行動在別人生命中留下的軌跡。假如我們對沒有愛的內在生命作出妥協、習以為常,以為一切尚好,恐怕算總帳那日就只會看見一張無法平衡的人生資產負債表了。

 

作者是從事信仰文藝創作、翻譯及編輯的海歸。

註:英文原書名Reclaiming Love-Radical Relationship in a Complex World,作者費蘭度(Ajith Fernando)。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