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認他鄉是故鄉(點星)

點星

本文原刊於《舉目》34期

          常聼到有的基督徒無奈地講,我對信仰是認真的,但生活的現實卻讓我很難不擔心。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物質世界中。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追逐金錢和享受的年代,個人的物質財富,不但常有形地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會在無形中決定著其社會地位的高低。

           對此,基督徒或是陷入對物質世界的依賴,以致陶醉其中,如同聖經中的羅得,心里固然時常憂傷,但仍然不願離開;或到另一個極端,蔑視物質的意義,過一種自我苛求,自以為超脫的禁欲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明白神對物質世界的心意,就顯得極為重要。

          要認識神對物質世界的心意,必須先認識神的創造。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物質的起源是上帝。不僅如此,神把人置於物質界中,代表神的權柄,施行管理。因而,從第一個人亞當開始,人類及人類的信 仰就注定無法脫離物質界。而基督教信仰的精髓之一,就是叫我們過在地若天的生活,也就是在物質界里操練超越物質的信仰。

          上帝樂意讓人在物質生活中實踐並見證自己的信仰。所以,我們刻意強調精神超越性和物質的低等性,是沒有必要的。在神的眼中,整個世界,包括物質界,都是本於他,也歸於他,更要榮耀他的。

           細讀聖經,我們會發現,有一些直接關於物質豐富的描寫。比如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不惜用流奶、流蜜這樣極致的表達,來形容那應酗圻a。主耶穌對天國的比喻, 也又是珠子,又是海產,用一些生活在物質界中的人可以想像的東西,來預表天國的豐富。在《啟示錄》中,聖經描寫未來的新耶路撒冷,更是“牆是碧玉造的;城 是精金的……”(《啟》21:18)

           這般看似淺顯卻生動的描寫,體現的是神對人深厚又細致的愛──他用我們這些有罪、有限的人能听得懂、 也看得見的東西告訴我們,他對我們的看顧不僅是在永生,也是在今生;不僅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物質的保障。他讓我們知道,他也是物質界的主,豈會不看顧我們 呢?他樂意人依靠他,求告他,哪怕是最微小的生活細節──每日的飲食。他讓信徒可以時時回想他的恩典。

           然而,神應許我們物質的需求,並不是要我們沉迷於享受,而是要我們為他的事熱心。人卻往往本末倒置。聖經從來沒有記載以色列人進了迦南地後是如何享受的。今天有的基督徒卻好享受、喜宴樂,把神的施予當作自己的勞動成果,把奉獻當作對神的施舍。

          難道上帝是貧乏的嗎?陽光,雨水,空氣,都是他給人白白的恩惠,也從來是免費的。他不願我們為自己積聚財寶,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性是忘恩負義的,稍有了自立的本錢,就開始過河拆橋,更不要說常常感謝和記念那領我們出困境的了。

          當神要人為他的事熱心的時候,是從不吝嗇的。在《哈該書》,以色列人要建殿,神應野L們來年的豐收(《該》2:18-19);若以色列人肯守安息年,神就會“在第六年將我所命的福賜給你們,地便生三年的土產”(《利》25: 21)。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神的心意。

          就像父母用糖果,獎勵小孩子努力,不是要孩子沉迷於口腹之欲,而是激勵孩子因著將來豐收的盼望,而歡喜忍受今天的辛勤勞作。所以,明白物質的意義,而不沉迷於其中,“因默念永生,而善用今生”,才能真正過一個在地若天的基督徒生活。

          如果做個總結,可以說,物質是神恩典的標 ,為預表天國的豐盛。但預表並不等同於本體。就像我們手頭總有親人的照片,用來寄托思念。但如果親人來到了身邊, 我們還是拿著照片戀戀不舍,就會被懷疑是不是有精神問題了。再好比我們開車去某處,總需要路標辨明去處和距離等等。但如果我們把路標當成目的地,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

          當本體來到的時候,用以預表的標誌就要撤去了。這不是說這些標 是廢物,如同我們到達目的地,仍然會想起路邊的標 對路途的 意義。但所有的標誌和預表,都只因那最後的終點而有意義。就如今生的物質,只有和永生的盼望聯系在一起,才有永恆的價值。不然我們就做了那個“卻認他鄉是 故鄉”的糊塗基督徒。

作者來自上海,現居法國。在讀博士,主修貨幣金融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