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開來的馨香(沈琅)2021.05.26

本文刊於舉目官網2021.05.26

沈琅

 

18歲到美國讀書時,一進教會,便喜歡上了教會的氛圍,喜歡和一班基督徒朋友膩在一起。喜歡他們的友愛與和善、智慧及涵養,喜歡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聊,被他們的生命深深吸引。但我記得,也有對他們心生抗拒的時候,那是偶爾從言語、態度中,感覺到一些人自命清高、自以為是,有了信仰便高人一等。

 

我也變成這樣了

後來,我信主了,終於找到生命的意義,有了平安、喜樂及依靠。然而,慢慢地,我身上也滋長了我曾那麼討厭的、憑著信仰就自以為是的驕傲與固步自封。我開始覺得,和一些不信主的朋友談話不夠味了,他們怎麼就聽不懂我說的?怎麼就不能領悟我所經歷的呢?

於是,我下意識地往基督徒的圈子裡鑽,因為有共同的話題,能感同身受地交流;因為不需要面對溝通中那麼多的衝撞、掙扎和沮喪。

我也把信仰當作自己高人一等的基石了,有了要把“絕對真理”帶給人的心態。不知從何時起,我的目光就只放在“真理”上,輕視其他一切的價值與意義──除了基督信仰,其它東西沒有永恆的價值,不值得我去留意,不是嗎?

於是,我的路越走越窄。我很困惑,為什麼信了主,反似覺得生命裡丟了點東西呢?而且,到底丟了什麼呢?

慢慢地,我才意識到,我丟的,是對他人的尊重、欣賞和體貼;我所缺的,正是主耶穌切切教導我們的:對他人的愛。

如果愛,便不會將對方當成僅僅是傳福音的目標,而是首先將對方作為“個人”去尊重、欣賞和體貼。

記得初信主時,我參加過一個校園事工研討會。一位姐妹在會上分享事工策略:第一,機場接機,認識新同學。第二,建立關係,包括開車帶新同學去超市買菜等。第三,根據新同學的反應,進行下一步──如果對方對基督信仰有積極反應,便跟進關懷;對基督信仰比較排斥,便捨棄不管。

我當時雖不成熟,但那“起初的愛心”還在,義憤填膺地反駁:這太功利了,沒有真正地愛學生!人是敏感的。究竟是表面對他好,還是真正關愛他,他心裡是知道的。
後來,隨著信主的年月增加,傳福音成了自然,成了習慣,有時候就會把人抽象成傳福音的對象,卻忘了看重並關愛這個人。

我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況,禱告求主幫助我:不要因為希望別人信主,就做表面文章,卻忘了裡面最重要的是愛。

 

嗅到生命的馨香

有一次,讀到富勒神學院院長理查·毛(Richard Mouw)的文章《見證,學習,合作》。他在文中提到他與穆斯林朋友的友誼──雖然他們雙方對“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觀點不一致,但仍然建立了友誼。

理查說,2001年9月11日,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飛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時,立刻想到他的穆斯林朋友們。隨即,他接到富勒神學院行政人員的電話,問他學校對此當如何表態。

理查立即請行政人員打電話到當地穆斯林機構的總部,告訴對方,富勒神學院在為他們禱告;如果有人對當地穆斯林信徒發洩怒氣、進行破壞,富勒會站在穆斯林朋友這邊,支持他們(據媒體報導,恐怖襲擊之後的10天內,美國發生了近600起襲擊阿拉伯人及穆斯林的事件)。

讀到這段故事時,我很驚訝,因為理查的做法,是與眾不同的。“9.11”之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將穆斯林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了一起,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然而理查卻沒有因為穆斯林朋友不信主,就對他們的遭遇幸災樂禍,也沒有高高掛起、事不關己。我很欽佩他,因為我看到了他對穆斯林朋友真誠的尊重和體諒。我嗅到生命的馨香,感受到了愛。

之前,我總是以封閉陣營的模式看自己、看人。我將每個陣營貼上標籤:基督徒、穆斯林、猶太教……而今,當我突破自己的封閉,跨出去瞭解和我不一樣的人時,我學會了另一種模式:流動模式──主耶穌是中心點,每個人都在靠近,或遠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走在認識上帝的道路上,有的走得近了一點,有的還在遠處。當這樣看人、看自己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我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但我可以陪伴別人走上認識上帝之旅。

 

一腳外,一腳內

我開始從自己的舒適圈中跨出來,更開放地和未信主的朋友對話。當然,我也遇到問題和困惑,但我發現,這幫助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更加認識我所信靠的耶穌。

在“信仰間對話”的課上,教授邀請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跟我們分享信仰。一位和這位拉比很熟悉的同學,告訴我們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他偶然請這位拉比為一個朋友禱告。拉比答應了,說每天都會為他禱告。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同學收到拉比的郵件,詢問這個朋友的情況。他這才得知,拉比仍然每天為這個朋友禱告。我聽了,心想:哇,這麼虔誠啊!我都沒做到啊!

慢慢地,我更加瞭解這位拉比:他確實是個很好的人,願意遵循上帝的教導行義;他每天向上帝禱告,尋求上帝心意;他相信耶穌是好人,只是不相信耶穌就是上帝差派的救主。他仍在等候救主的到來……

我由此再次意識到,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最核心的不同,還在主耶穌。不過,相信主耶穌是救主,到底有多重要呢?看看這位拉比,好像,他也敬畏上帝啊!好像,他和上帝也有親密的關係啊!好像,他行義比很多基督徒都認真啊!好像,他活得也不錯啊……我困惑了。

有一天,我因為做錯一件事情,自悔、自責了好幾天,背著愧疚的重擔放不下來。我把這件事情帶到主耶穌跟前,在禱告中求祂赦免,心這才輕鬆、平安下來。在那一刻,我忽然想到這段時間糾結我的問題:相信主耶穌到底有多重要?我立即意識到,不管怎樣行義,人總是罪人,需要主的救贖。人也常常得罪上帝,需要主的赦免和説明。於是,我更加體會到主耶穌的寶貴。

跨出了自己的舒適圈,開放“對話”,會促使自己重新思考原先從未質疑的東西,經歷“清楚─模糊─清楚”的過程。不過,那後面的“清楚”和之前的“清楚”,是不一樣的,因為經過了困惑、掙扎和尋求。

反思這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的生命拓寬了。原先驕傲和固步自封,現在學會了尊重和愛。在跨出舒適圈的同時,尚要牢記教授的提醒:你將一隻腳跨出去“對話”時,要記得,無論怎麼跨,你的另一隻腳,是黏在主耶穌基督裡面的。

在和未信者的對話中,我學習瞭解別人、認識自己;學習尊重他人、建立友誼。也在對話中,以那舒展開來的馨香,見證基督。

 

作者現居美國。

本文原刊於《舉目》53期,http://behold.oc.org/?p=2471。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