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唯一殉職的大學校長——劉湛恩(張力揚)2021.06.1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6.10

張力揚

 

不久前,根據一套教會大學史叢書,我寫了《烟雲往事成青史》一文(《舉目》官網2020年12月16日,https://behold.oc.org/?p=47178),簡介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宣教士來華設立的教會大學、書院。

這些書院與大學,大多數創立於1860-1915年間,一切靠宣教士的獻身與美英差會的奉獻。真可謂篳路藍縷。從異象傳遞、募集資金、籌設學院、購買校地、政府立案,到尋找合適的華人基督徒校長、教師與職工,並招募學生……沒有一件是容易的。

更何況義和團暴亂、“非基運動”興起,後續更是戰亂連連。大環境對基督教並不友善。然而宣教士們在內地各處,陸續建成近20所大學與醫學院,這真是上帝的恩典。

 

國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劉湛恩博士是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

教會大學要到國民政府立案,必須符合政府的一項要求,就是校長須為華人。

20世紀初,華人接受過西式教育的並不多,遑論高學位者,又必須是基督徒。然而上帝預備了人選。這些人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1928年前後,多數教會大學都尋得了合適的華人校長,包括令人關注的“滬江大學”。該大學是由美南與美北浸信會聯合在上海開辦的。宣教士於1900年義和團之亂時,無懼外在環境的惡化,在上海籌辦該校。

1906年,黃浦江邊的“滬江大學”,開啟了國人高等教育的新篇章。辦教會大學,自然不只是為了引入西洋的新知識,更是要把基督信仰介紹給華人社會,影響華人社會。滬江大學即朝著這一方向發展。

由未知 – http://dag.usst.edu.cn/s/11/t/63/p/1/c/126/d/399/list.htm,公有领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5282467

 

滬江首任華人校長

1928年初,“滬江”選出第一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博士。劉博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在宣教士辦的醫院當看護,獨力扶養他長大。劉博士在九江同文書院就讀時,接受了耶穌基督為個人的救主。

後來,他轉往東吳大學。畢業後得到獎學金,留學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取得教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劉博士返回中國,開始在基督教青年會服事,主要負責教育事務,同時也在兩所大學兼職。

在1922-1928年間,劉博士因才學優異,中英文能力俱佳,以學生團體代表身份,隨同政府代表團,出席華盛頓國際會議,討論裁軍與遠東問題。他還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歐洲舉行的基督徒青年大會。在四處奔走的各種服事中,他與國內外政府及大學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這對他往後辦學很有幫助。

劉校長任職之初,即展現他充沛的活力與管理的長才。他在江邊購地建校,建圖書館,增加教師與學生宿舍……校內正式成立4個學院,共有12個學系,並在上海城中區購買樓層,設立商學院。

除了硬體建設外,劉校長更增聘有才學與管理能力的華人學者,擔任教職與院系主管(註1),同時設立教授資格審核制度。

 

在社區中實踐基督博愛

為了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劉校長常在國內外奔走募款,也與美國浸會總部、海外差會及宣教士們維持良好互動,同時與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積極溝通。因此,1929年,劉校長上任一年後,“滬江大學”正式獲准立案,英文校名更新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辦好大學教育,自然是劉校長的目標,但不是他唯一的目標。他關注師生們的信仰狀況,並配合宣教士,將基督博愛的精神,實踐在社區裡。他組織了推廣教育部,在城中區商學院、主校園附近的滬東公社及鄉村服務處等地(二者都是滬大的社區組織),提供課程給社區民眾及附近工廠員工,給他們受教育的機會。

 

危難時刻不退卻、不逃離

就在學校漸漸成長茁壯時,日本人於1931年9月18日,對東北發動攻擊,建立了偽滿州國。次年1月28日,日本對上海公共租界區以外的國人區域發動突襲。國軍奮起反抗,戰鬥激烈,持續了6個星期。雖然在英國調停下,最後日軍撤走,但對滬江大學主校區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學校無法正常運作,春季學期延後到3月中,師生們才回到校園上課。

在往後的5年裡,雖然日本侵華的陰影愈來愈大,劉校長卻愈積極地推動滬江大學的發展,使得大學體系更基督化、更中國化,也更有效率。他使用有限的經費,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統,有4年制大學、完整的中小學與社區教育,同時鼓勵師生參與社會服務。由於才學能力甚佳,加上堅定的基督信仰,他在上海,在華東地區,贏得國府、一般民眾與外籍人士的一致讚譽,在社會上頗有影響力。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發動戰爭,戰火很快延燒到淞滬一帶。8月13日,激烈戰鬥在上海灘展開,國軍與民眾死傷無數。劉校長帶領部份職工被迫撤往城中區的商學院,借用宣教士的家做為臨時辦公室與教室。

10月1日,戰爭持續著,學校卻在商學院開學了。大學、附中與商學院,共有800多學生上課。劉校長以基督精神,鼓勵大家在危難時刻不退卻、不逃離,承擔起教會大學的使命。

戰爭伊始,有許多學校被迫遷往西南地區。唯有在上海、蘇州與杭州的3所教會大學仍留在當地,包括滬江大學。

 

燈塔,在黑暗中發光

在戰亂中,劉校長領導師生堅守學校。他堅信:中國的教會不會在危機時刻倒下,基督教大學要繼續作為信仰的燈塔,在黑暗中發光。在生死存亡的戰爭裡,大學當然會受到嚴重影響,但憑著上帝的指引,滬江大學可以跟隨基督勇敢前進,在中國拓展上帝的國度,建設成為更好、更偉大的大學……這是劉校長寫給董事會的最後一份報告。

戰爭持續著,日軍在松滬南京一帶燒殺擄掠。在劉校長領導下,滬江大學承接了一部份救助難民與收治傷兵的責任。劉校長與夫人王立明(社會工作者),在社會上積極推動募款活動,為難民傷患籌措經費。劉校長更多次公開譴責日軍的侵略暴行,鼓勵年輕人愛國抗日。

日本人在上海籌組偽政府時,力邀劉校長出任偽教育部長。他當然峻拒。因此更引起日本人憎恨,列他入黑名單。

1938年初,日偽政府對他進行過兩次暗殺行動,一次是在他家門前置放炸彈,另一次是送毒蘋果,均未成功。友人勸他退到後方,以策安全,但因他對國家與大學的摯愛,他堅守上帝託付的使命,絕不退縮。

 

歷史靜止的一天

1938年4月7日早晨,一如往常,劉校長在上海靜安寺路邊等公車去學校上課。就在公車駛近時,車上3名受日偽政府指使的槍手,開槍射擊。劉校長倒臥在血泊中,送醫不治,時年42歲。一位美籍教授在公車上目擊了整個過程。

劉校長是中國對日抗戰8年期間,唯一為教育殉職、為信仰殉道的大學校長。

上海的中外報刊,都登載並譴責了這一暗殺事件。儘管日軍不斷恐嚇,並派恐怖分子騷擾,仍有5000多人參加了劉校長的安葬禮。在華浸禮會、校董會、世界浸會同盟委員會、其他基督教組織、國府教育界人士,與社區代表等,都發表唁函,追念劉校長在10餘年裡,對青年學生、對教育、對國家、對教會所作的貢獻。

 

時光縫隙裡的相遇

滬江大學是我母校(東海大學)的前身,劉校長也可算我的校長。可惜在我求學(70年代)與任教(80年代)期間,竟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對高等教育的貢獻,十分慚愧。

現在回想起來,雖然時隔近40年,在我求學期間,仍然能體驗到劉校長在滬江大學所設立的教學典範,以及他在學校建立起的信仰傳統。

2021年4月是劉湛恩校長殉職83週年紀念,僅藉這篇小文向劉校長致敬。他是一位值得人尊敬的愛國教育家,一位因有堅定信仰而殉道的聖徒。他將基督精神注入教育,實踐於校園與社區。

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劉校長身體力行基督的犧牲精神,他是後世基督徒的榜樣。

 

註:

1,撰寫此文時,曾向教會一位弟兄求證資料。這位弟兄青少年時,在滬大附設的中小學求學。他的父親是因“庚子賠款”被政府選派到美國的留學生,在耶魯與哈佛商學院完成學業。歸國後,被滬江商學院延攬,擔任教授。這位弟兄約略說了滬江校園的建設,及校園內的學生團契的活動,與筆者母校情形類似。

2.本文參考《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叢書(二)——滬江大學》,由路思義基金會贊助出版。

 

作者原任職於國家實驗室,從事環保工作,現已退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