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教會的現代省思(陳英元)2021.06.23

本文原刊於《舉目》32期

陳英元

 

歷史簡介

在聖經《啟示錄》中,主耶穌對七個教會講話。第一個就是以弗所教會(《啟》2:1-7)。

以弗所位於小亞細亞的西海岸,是亞西亞省的省會,政治、經濟極其發達。它和安提阿、亞歷山大,同為地中海三大商港。

以弗所城中有一個亞底米神廟,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傳說廟內的亞底米女神像,是由天上掉下來的,以弗所人因此以“女神的看守者”自居。保羅第二、三次旅行佈道,都途經或在以弗所居住。

以弗所教會主要由外邦人組成,是第一代教會的宣教要塞,保羅在這裡宣講神的道兩年(《徒》19:8、10)。他和以弗所長老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他們在碼頭的話別,極其感人(《徒》20:17-38)。

當時正是所謂“羅馬和平”的時代,以弗所城被定為自由城,既是通商貿易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匯集,就像今日的大都會一樣,生活浮華放蕩,毫無道德標準。以弗所教會一方面受羅馬皇帝竇米田(Domitian)的逼迫,一方面受世俗引誘,又有假教師的攪擾,信仰的挑戰極大。

 

幾處重點

《啟示錄》2:1中,“右手拿著七星”的“拿著”,不是指握著大件物品的一部分(如握著椅子),而是指全部握在掌心(如錢幣、糖果)。主“拿著”七星,表示主對教會的掌握是全面的。這表達了保護及懲戒雙方面的意思,對以弗所教會的處境格外有意義。

第 2節“我知道你的行為”的“我知道”,是oida,是指全知、洞察,不同於另一個常用的字ginosko。ginosko是指一種漸漸認知的過程。《約翰 福音》8:55中,主耶穌說:“你們未曾認識(ginosko)祂;我卻認識(oida)祂。”意思是,“你們還沒漸漸地認識祂,我卻全然瞭解祂”,明顯 是把兩種認知做了比較。

另一處經文《馬可福音》4: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oida)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ginosko)一切的比喻呢?’”意思是如果你們連這個比喻都不能完全明白,怎麼能開始瞭解其它一切的比喻呢?

《啟示錄》七封書信,主耶穌都以“我知道”開始,表示祂對教會完全洞悉。什麼是表面的假象,什麼是真實的景況,祂完全清楚。因此祂的責備與稱讚,就具有無比的權柄和洞察力!

這和《啟示錄》多次描寫祂“誠信真實”相互輝映(因此今日的我們需要反省。我們所做一切事的最深動機,主都全然知悉)。

第2章第2節的“行為”,指的是工作、職業或是事工,不是指個人的行為好壞。

這段經文以主耶穌的全知和洞察為開始,稱讚以弗所教會事工發展有聲有色(參《啟》2;《提後》2:12;《太》7:15;《徒》20:28)等):

* 他們為教會事工“勞碌”,竭盡所能。

* 他們為教會事工“忍耐”。那是此志不渝、正面積極、前進到得勝的“忍耐”,而不是“忍受”。

* 他們活出群体的聖潔,“不能容忍惡人”。

* 他們對真理認識清晰,不光是平面的瞭解,而是可以“試驗假使徒”。

* 他們有異象,有堅持,“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主耶穌全然掌握、洞察這個教會,祂的評價和讚許,是真實的、內在的,不是表面的。

 

對比反思

主讚許的這幾點,反映到我們現今的教會,是指哪些呢?我們有什麼事工,會得主的讚許呢?哪些又是會被全知的主看透,發現不是毫無價值,就是別有目的呢?別人 看不見我們的動機,甚至有時候,連我們也看不見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動機,但是主全然看見──許多事,我們表面謙卑,內裡卻自私;表面上堅持原則,原來是為了 自己的面子,甚至出於對人的私怨;許多大型的事工,不過為的是宣揚排場和辦事能力……

當我們知道主看重我們的“工作”,那麼,我們對教會前面道路的尋求,是不是應該有新的反省?

主稱讚以弗所人為教會事工“勞碌”,那麼,我們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在生活中把教會事工放在最優先的順序?還是,多數人什麼都不做,一部分人順便做做,少部分人事奉到汗流浹背、筋疲力盡?

當我們疲累的時候,我們看見主讚許的眼光了嗎?

主稱讚以弗所人為教會事工積極“忍耐”,我們有這樣積極的盼望、為爭戰得勝而忍耐嗎?還是我們總是捏著鼻子,不得不忍耐某些人、某些事?

主進一步稱讚以弗所教會“不能容忍惡人”,又稱讚他們對真理認識清楚,可以“試驗”假教師。那麼,以我們對聖經的瞭解,我們可以面對世潮和文化的衝擊嗎?我們對教會歷史和釋經學的認識,可以面對後現代“無法、無天、無望”的文化挑戰嗎?

我們的教會,是否自核心同工到會友,都有一定的聖經及思辨的素養,可以讓主耶穌稱讚呢?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帶來了整体的聖潔嗎?還是,聚會的時候可以講大道理,散會以後就不敢處理我們中間罪惡的事?

 

真實責備

的第4節,“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然而”、“責備”,和前面的誇讚相比,完全是個逆轉!主責備他們失去起初的愛,不但失去對人的愛,也失去對神的愛。

但是,祂也提供他們一條出路、一個選擇。這個出路是“回想”,行“起初”所行的事;這個選擇是“挪去燈台”或是“生命樹的果子”。我們都非常熟悉《哥林多前 書》13章中“愛的真諦”,但不一定熟悉它的1-3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 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 與我無益。”

從這幾節我們看出,以弗所教會是怎麼樣的教會:

* 事工發展有聲有色!

* 竭盡心力,勞苦忍耐!

* 對真理清楚認識,對異端不留餘地!但也是失去愛!

那麼,我們今天的教會呢?是不是更是如此:

* 為事而事,不再為人而事。為“績效”、“成就感”努力,不再是為人的靈魂努力。

* 組織嚴密,結果人失落在其中,只見規章,不見人情。

* 事奉的動機,是追求教會組織內的“高升”。

* 拿著真理的大刀,到處砍殺,沒有“用溫柔的心”來挽回犯錯的人。

為什麼,我們的事奉,會越事奉越不愛神,也不愛人?我們的教會在朝這個方向走嗎?我們變成只看見事工,卻看不見靈魂了嗎?

我們有否失落在層層的程序、規條和開不完的會議裡,只看到自己有大權決定許多事,卻看不到小弟兄靈魂的寶貴?

我們要怎樣才能不失落愛呢?如何才可以“回想”起“起初”的愛呢?“起初”的愛,和現在的愛有什麼不同呢?“起初”所做的,和現在所做的,有什麼不同呢?

 

現當如何

“起初”和“現在”,確實是有不同的。起初教會小的時候,來一個新人,寶貝得不得了。現在教會大了,走了十個,不痛不癢!

起初教會裡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我們總是急人所急。現在若在教會裡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尤其是那些沒有辦法回報的人,我們卻伸不出幫助的手。因為我們的愛不夠了,因為我們幫助的手只伸到方便之處為止,一但對我不方便,影響了我的生活,我就不管了。

所以,教會組織是成熟了,辦事有章法了,卻失去了愛人和愛神的心,也看不見生命的寶貴。結果就是在真實的主面前,成為無用的教會。“挪去燈台”就再也發不出光了,一個事工興盛的教會居然失去了見証。

在書信的最後,主畫出了“得勝者”的畫像,那就是:“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啟》3:21)

對主交帳的時候,祂將以你在教會的事奉,以教會真實的見証和成敗來審判你。

你今天應該怎麼做呢?

 

作者來自台灣,現居美國佛羅里達州,從事電腦網路設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