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想自殺時,怎麼辦?(張憶家)2021.07.2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2

張憶家

 

濕豆芽與熱油鍋

許多年前我以“濕豆芽與熱油鍋”為標題,寫了一系列關於青少年的文章。之所以採用這個標題,是因為青少年階段彷彿是一捧濕豆芽,被丟入熱油鍋裡,場面的驚天動地,自是不在話下。

青少年因第二性癥逐漸顯著,身高、外形的變化導致他們每天照鏡子的時候,彷彿看到一個新我。荷爾蒙的變化導致早熟、發育遲緩或發育按照常態發展,都會使得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新面目,因而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脾氣暴躁、沒有耐性,甚或不可理喻。再加上對異性的好奇,對成人世界不同的看法,覺得自己可以獨立獨行,卻不被成人信任,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的心態更加難以揣摹了。

 

他們為何會自殺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2020 的數據,自殺是 15 至 24 歲人群的第三大死因,僅次於意外事故和兇殺。

起初憂鬱症狀出現時,不見得會導致自殺;但是有憂鬱的症狀而不尋求幫助,後果難堪。青少年自殺的原因,除了憂鬱以外,加上其他的因素會導致他們有自殺的念頭,或嘗試自殺。這通常包括在生活裡面有讓他們喘不過氣來的壓力,例如人際關係上受到重大的創傷 (被拒絕、失敗、分手、霸凌等)、學業的壓力、家庭動盪、生活的境遇讓他們感覺憤怒等。

因為沒有足夠應付問題的技巧、缺乏堅靭的素質,使得他們覺得絕望,無法看到任何改變的可能性,此時,充滿痛苦的情緒,自殺的念頭油然而生,他們認為死亡是唯一的出路。當他們進入思想的死胡同時,若是衝動,可能就會採取行動。

許多精神科的診斷與憂鬱有關係,而憂鬱又分成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及輕度憂鬱 (Dysthymic Disorder) 。此外,適應不良、邊緣人格特質或障礙、憂鬱人格障礙、躁鬱症、精神分裂等都會顯出憂鬱的症狀。

所以,周邊有人如果有憂鬱的症狀,應該鼓勵、推薦甚或陪伴當事人去看精神科醫生,得到合適的診斷,才可能對症下藥。通常感覺憂鬱的人,是對自己、周遭人、事、物,和未來充滿負面的感覺。然而當一個人情緒很強烈的時候,他關注的重心就變得狹窄。情緒有高有低,但是人從低潮裡常常很難靠自己走出來。

雖然任何強烈的情緒都會過去,但是想要自殺或採取舉動的人,會覺得情緒痛苦的不得了,不會想到這個痛苦只是暫時性的,有些人會用永久解決的方法——自殺,來面對著暫時性的問題。

 

想要自殺前,請尋求幫助

聖經中有幾位人物表達過想死的念頭:摩西、以利亞、約伯、耶利米和約拿。當生活變得不堪負荷的時候,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想放棄;然而這5個人堅持到底,活出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

艱難的時刻、痛苦的撕裂感是會過去的,不需要使用永久解決的方法,來面對暫時性的問題。只不過鑽入自殺死胡同裡的人,很難掙脫出來。在筆者臨床經驗當中,有幾個個案是在自殺未遂之後前來接受輔導。他們有些起初覺得自己很無能,連自殺都沒辦法做成,但是後來很高興自己沒有死掉。但是也有一些因為所採取的舉動,造成身體的傷害,給自己帶來許多的痛苦。不管自殺未遂的後果是什麼,他們的情況是可以得到幫助而有改善。

當輕生、不想活的念頭出現的時候,拒絕尋求幫助的人,非常可能每況愈下。在痛苦的時候把自己孤立起來,只會越來越痛苦。有些人會認為只要讀聖經、禱告,就會脫離憂鬱的心境。我非常相信神醫治的大能,但是我認為人在困境、到達想自殺的地步,可能已經覺得神不愛他、離他很遠,更遑論接受神的干預。若是可能,尋求有同樣信仰專業人士的幫助,可以在信仰、精神醫學與心理輔導整合的情況之下,脫離憂鬱。

研究指出,處理憂鬱最好的方法是藥物治療 (如果精神科醫生建議要用藥的話) 加上認知行為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可以看到當事人有比較好的進步。研究也說,當一個人接受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學習到調節情緒的技巧,當治療結束甚至18個月以後,當事人還可以顯出進步。,

至於一個人在強烈的負面情緒當中,如何調解自己的情緒,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教當事人許多技巧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在這裡就不贅述。但是筆者以為有一本處理情緒經典的書籍—— Mind Over Mood (作者Dennis Greenberger and Christine Padesky;中文譯本為《理智勝過情感》),作者教人按部就班地理解自己的問題,並面對高漲的情緒 (憂鬱、焦慮等),由此改變思維,進而調節自己的情緒。

雖然作者認為讀者可以自己讀此書,幫助自己;在訓練心理衛生從業人員如何幫助個案使用此書時,作者建議,如果有心理輔導專業人士將書中有些關鍵地方,稍微解釋一下並與讀者討論每一章後面的練習題,會更有幫助。

 

青少年自殺的風險因素

由於生活中的一些因素,青少年可能會有自殺傾向,例如:

  • 患有精神障礙,例如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等
  • 不願意尋求幫助或是沒有接受心理/精神治療的途徑
  • 自殺或自殺行為的家族史,或者自己過去曾企圖自殺
  • 受到心理、生理或性虐待,遭受暴力或欺凌的歷史
  • 濫用酒精或藥物毒品成癮可能會造成當事人衝動的決定
  • 擁有自殺的手段例如有槍、相當數量的藥丸
  • 親人或朋友的自殺事件
  • 失去親密朋友或家人或與他們發生衝突
  • 與青春期或慢性疾病有關的變化
  • 性取向的混淆
  • 因被收養而無法與養父母建立依附的關係
  • 同儕團體相約一起自殺或是同儕中有多重自殺事件
  • 未來的成敗必須經過窄門,卻發現自己無法通過
  • 孤獨青少年摯愛的寵物去世

 

青少年自殺的警告訊號

自殺的行為很難預測,但是仍然有一些警告的訊號:

  • 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或者寫出想要離開這個世界,或者要搬去很遠的地方,甚至要躲起來,讓別人找不到自己,想死等等
  • 退出社交活動,越來越離群索居
  • 情緒波動、起伏很大
  • 越來越多地使用酒精或毒品
  • 對生活狀況感到受困、絕望或無助
  • 外表、個人衛生及日常習慣有很大的改變,包括飲食或睡眠模式
  • 把自己不願割捨但是非常心愛的東西送人,或者答應別人很久要做的事都沒做到,現在一鼓氣做到,而沒有其他合乎邏輯的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時
  • 做出冒險或自我毀滅的事情
  • 性格發生變化或變得嚴重焦慮或激動

 

如果父母親懷疑孩子有自殺念頭,該怎麼辧?

  1. 當父母感受到青少年子女壓力太大、憂鬱或焦慮時,應該立刻面對。

若是感覺孩子在有可能自殺的烏雲之中,應該立刻尋求專業幫助。不要認為孩子處在情緒風暴當中,對他們自殺的威脅不以為意。應該立刻尋找專精青少年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輔導人員,接受幫助。若是醫療體系有問題,孩子無法及時去看門診,應該考慮帶孩子接受急診。

  1. 立刻與孩子談話,鼓勵孩子談談他們的感受並且傾聽。

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不要忽視他們的問題,讓孩子知道並且相信父母的愛。提醒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父母願意提供幫助。

在這種時刻,沒有任何的忌諱,不要害怕用自殺的字眼,因為談到自殺並不會把自殺的主意放在孩子的心裡,反而將任何避而不言的話放在枱面上,才會有機會來面對處理。

父母親在聽到孩子想要自殺,覺得非常痛苦,會叫孩子不要自殺。有些父母親會告訴孩子他們生活的壓力不如父母親多,他們自殺只會給家人帶來羞辱,責備孩子不好好用功只會玩電動遊戲,難怪考試當頭壓力很大,或者給孩子一些老生常談……,這些做法基本上用處不大,只會讓孩子更不願意談自己的感受。

  1. 想自殺的人會覺得人生太痛苦,沒有意義,沒有盼望。

因此,和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子女談話時,專業人員或是父母親需要想法幫助孩子找出人生的目的。如果談話的目的只是要幫助他們不要自殺,再回到原來的痛苦之中,未免也太難受。

 

父母親該如何預防青少年子女的自殺心態

  1. 父母親需要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調解情緒。

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與父母親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孩子討論心理健康的話題。在家庭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作息、與運動。讓孩子從小就能耳濡目染,跟隨父母親的榜樣。

中華文化並不著重表達情緒,認為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如何識別、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有時壓抑情緒容易導致情緒爆發,然而人們對於情緒爆發通常會為之皺眉,被人認為沒有修養。因此調節情緒可能需要從我們如何識別、說出自己的情緒、理解情緒的衝擊力,然後才可能學習如何處理、調節自己的情緒。

Greenberger 和 Padesky 在 Mind Over Mood 一書中,列出一些情緒的字眼:憂鬱、焦慮、憤怒、內疚、羞愧、悲哀、窘迫、興奮、驚駭、暴躁、不安全、驕傲、發狂、驚恐、受挫、緊張、憎惡、受傷害、快活、希望、激怒、惶恐、快樂、慈愛、羞辱等。

這只是一些例子,父母親可能要花一些時間,腦力振盪找出更多有關情緒的字眼,只有在生活裡面認出自己的情緒反應,才可能學會如何處理;進一步與孩子談話的時候,才能幫助孩子識別、理解、進而調節他們的情緒。

  1. 注意他們,與他們談話、傾聽他們的心聲。

傾聽他們的心聲還包括記住他們說的話。有些父母親會說孩子嫌他們問太多了,不願意告訴父母親他們的心聲;再仔細探討,發現孩子說的話父母親記不住,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親根本只是敷衍了事,會把溝通的管道關起來。

父母親不要輕看他們的問題,也不要他們的心聲還沒有表達完全,立刻給他們建議。若是他們的朋友之間發生一些特殊的事件,那會是一個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很好的機會。仔細的聽、聽、聽,而不要加以任何的批判。但是可以利用問問題的方式,明白孩子的心態與想法。

最好幫助青少年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千萬不要教訓他們,也不要在還沒有聽他們講完話之前,就給他們建議。或者當他們聲稱沒有辦法解決時,父母親與孩子可以一起商量、討論,再做決定。

  1. 鼓勵孩子與他人互動,不要孤立。

花時間與能夠正向支持他們的同輩朋友、親戚在一起。若是孩子堅持要與給他們負面影響的同輩相處,父母親可以鼓勵孩子把朋友帶回家,全家互動,可能可以幫助有狀況的朋友,也可以幫助孩子。

  1. 注意並討論他們使用的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可能可以給孩子很好的正面支持,但是也可能讓他們經驗到霸凌、散播謠言及同儕壓力。若是父母親在沒有了解狀況時,立刻反對孩子使用社交媒體,這只會讓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親進一步的溝通。當孩子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傷害,鼓勵孩子跟父母親或他們可以信任的老師談話。若父母親情緒的反應比孩子還激烈的話,可能孩子也會閉口不言。

我一直認為,父母親如果可以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並且訓練孩子自動自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再加上父母親為孩子立下屬靈的榜樣,那基本上孩子做什麼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現;而不是把孩子未來的成功定義在他是否能考上重點中學、大學。

若是父母親可以不把孩子的價值定位在學業的表現,孩子的未來會非常寬廣,也不至於埋在求學的壓力當中,覺得生活沒有盼望,非常無助。人生的舞台非常廣闊,大學的殿堂只佔一個小小的位置,甚至對有些人來說大學的文憑與他們的成就毫無關係,父母親何苦要把孩子的價值與身份全部放在學業上呢?

總之,當孩子有自殺想法的時候,父母親除了為孩子禱告以外,需要探討是什麼原因,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給孩子注意力,好好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讓害怕孩子自殺的恐懼使自己癱瘓。立時的行動可以除去日後的懊悔。如果孩子自殺的意願強烈,應該叫救護車、接受急診。

 

參考書目:

Padesky, C. and Greenberger, D. (2015) Mind Over Mood ,2nd edition. The Guilford Press.

中文譯本 (2018)《理智勝過情感》,由本文作者翻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作者為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輔導心理學博士,持有加州心理學執照。曾於加州精神病院、青少年與成人司法機構,服務多年,擔任臨床心理學家及督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