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兒童/青少年的自殺行為——一個兒童心理學家的看法(2之2)(葉吳慶宜)2021.07.2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07.23

葉吳慶宜

 

如何防禦?

上一篇文章談了許多可能觸發,或助長兒童/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原因,如果能在這些因素上有所改善或阻止,就已經是在防禦兒童/青少年自殺的任務上,邁出了最大的一步。

下面我要進一步介紹自殺的防禦方法。

 

一、家庭層面

家庭是孩子生下來後接觸的第一個環境,也是防禦自殺的第一防線。

  1. 健康、完整、穩定、父母相親相愛,互相尊重的家庭,就像給孩子打了預防針一樣,使孩子免疫於抑鬱和自殺的意念。親子關係中的依附關係和親密的情感連接,是發展對人的信任、愛和安全感的關鍵,也是健康心理的基礎。
  2. 正面培育。有的孩子生下來可能就不可愛,各方面表現不優秀。但父母如果能用持續的溫柔、肯定、愛來養育孩子,雖然天生不足,可是後天有好的環境,他(她)仍可以有正常、甚至超常的發展,這就是腦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3. 保䕶弱智、殘障的孩子,使其不遭人欺負霸凌。讓這些孩子知道,雖然他們沒有別的孩子能幹聰明,但是他們仍然是有價值的,仍然是可愛的。
  4. 應材施教。
  5. 幫助孩子建立樂觀的心態。

研究快樂心理學多年的 M.E.P. Seligman 發現,樂觀是抑鬱的剋星,他在世界各地用科學的方法訓練學校孩子建立樂觀的態度,來對抗抑鬱消沉的情緒,結果非常成功。Seligman認為樂觀的心態來自於成功的經驗,一個孩子成功的經驗越多,將來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那如何讓一個孩子從小就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呢?首先要給他(她)一個合乎他(她)的年齡、能力的任務或工作,讓他(她)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去完成;其次,等孩子完成後,不管他(她)的表現如何,我們要肯定他(她),這就會成為他(她)成功的經驗。最後,當孩子失敗時,父母不用做任何評判,鼓勵他(她)再試一次,直到成功為止,然後誇獎他(她)。當成功的經驗多於失敗的經驗時,樂觀的心態就會產生了。

  1. 培養孩子能夠做好某一樣事情,發展孩子的喜好、能力、或習慣,讓這些成為孩子引以為榮的事。

著名的基督徒心理學家James Dobson說,如果任何一個孩子能有一樣東西,不管是在運動、音樂、藝術、舞蹈、烹調、寫作、講故事、演講、服務、或成績等等,是他(她)可以引以為傲的,而且因此他(她)可以屬於一個團隊,那麼到了青少年的時候,他(她)就不太會有行為或情緒的問題,更不會自殺了。

  1. 鼓勵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尤其兒童需要玩耍,青少年需要團體活動。
  2. 父母要了解抑鬱和抑鬱症相關知識。

抑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疾病。輕微的一類抑鬱症與應激事件有關,比較容易醫治,個人輔導與家庭輔導多半就可以解決問題;另一類抑鬱症與生理的因素有關,可能受遺傳的影響,多半是長期並可能會復發,需要用藥物以及心理輔導合併治療。

抑鬱症的症狀包括憂鬱的情緒,例如沮喪、悲哀、消沉,難過;食欲不正常;睡眠失常;疲倦;行動緩慢(兒童常是多動不安);體重減低或過重增加;對以前喜歡做的事情失去興趣;記憶力減低;負面的思想;輕生自殺的念頭。

如果有6樣或更多上面所列的症狀,而且因此不能勝任正常的工作或學習,就可以説是患了抑鬱症。

  1. 認識自殺的前兆。

自殺不會無中生有,它必事出有因。除前面談到的一些比較間接的風險因素以外,自殺多半有一些應激性的因素。因此家長需注意:

(1)應激性事件。比如失去親人或好朋友;完美主義的學生考砸了一門課;一個重要的課題失敗了;與女(男)朋友分手了等等,都是對孩子產生打擊的重要事件。

(2)情緒或行為有突然的轉變。例如好好的突然變得安靜不講話了;出現上面抑鬱症的一些症狀;或是突然開始整理東西要把他(她)喜歡的東西送給家人;或是突然變得神秘。這些就是明顯的預兆,需要父母特別的關心、觀察與溝通。

(3)若孩子在作文裡或談話中有輕生想死的內容,要即時用親愛溫柔但嚴肅的態度,試着去了解孩子的情況,告訴孩子你們對他(她)的關心和疼惜,千萬不要侮辱、責罵,最好是真誠地傾聽他(她)的訴說,不要抓狂,也不要馬上去解決,用穩定的態度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你們都會幫助他(她)、支持他(她)。如果有需要,去找專業的人士來幫助他們。同時,家裡任何可以傷害到人的東西,例如刀、槍、繩子、毒藥等,需要藏起來。

 

二、學校層面

學校是預防孩子自殺的第二防線。學校可以做的:

  1. 訓練老師。老師需要認識抑鬱症和其他有關自殺行為的風險,被教導關於如何偵查自殺行為的前兆和處理。如果老師在作文中或同學談話中,得知學生有自殺的念頭,就要馬上以保密的方式,去通知父母,與父母商討如何處理。
  2. 做相關自殺傾向的檢驗。
  3. 小心注意霸凌的現象。用愛心智慧來處理,免得傷害到兩方的學生,因為傷人的與被傷的,都有自殺的風險。
  4. 教育學生生命的重要和價值。
  5. 設立心理輔導服務。
  6. 與社會資源連結,增強預防自殺的力量。
  7. 運動是抑鬱症的最佳良藥。學校可以組織各式各樣有創意的運動,不一定需要比賽,最好是輕鬆、好玩的,鼓勵學生參加戶外活動。

 

三、社會層面

當下,兒童/青少年自殺現象已是社會的危機,筆者相信各個國家的相關機構,都對這件事情很關心,並對此進一步研究、探索。

但和具體舉措相比,筆者以為,最重要的是社會能夠尊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個體都覺得自己的生命值得珍惜;也尊重每一個行業,使每一個人都能為他(她)所做的事情,所從事的領域,感到驕傲、有價值。

 

四、基督徒對於兒童/青少年自殺現象的看法

身為一個基督徒心理學家,我常常被問及兩個問題:

第一,基督徒會有自殺的念頭或自殺行為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我知道的,有3位基督徒成年人自殺,他們都患有抑鬱症,其中一位另有嚴重的人格障礙症,還有一位另有精神病,他們都因為不能承受因病而來的心靈痛苦、煎熬,而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此外,也有一些基督徒常產生輕生的念頭。

只要基督徒一天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會跟非基督徒一樣,受到災難、病痛、罪惡等的影響,也會經歷不幸與失敗,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唯一的不同是我們因為信仰的緣故,對那些事故可以有不同的反應,包括心態、思想、情緒,和行為,都可以不一樣。

我認為基督教信仰對人的心理有很正面的影響,只是有時信心不夠,心靈軟弱,尤其當病魔侵入,難免陷入憂慮的情緒當中。

第二,自殺是一種罪嗎?如果自殺,可以被神饒恕嗎?

我認為,不可殺人是聖經上的十誡之一,人是神的形象,是珍貴的。自殺算是殺人的一種,所以應該是一種罪。但是聖經也告訴我們,除了褻瀆聖靈以外的罪,都可得赦免。

 

五、基督教信仰對兒童/青少年自殺傾向有減低風險或預防的作用

但無論如何,筆者以為,基督教信仰對兒童/青少年自殺傾向有減低風險或預防的作用,為何這樣說呢?

  1. 災難和病痛常常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它們會使我們感到無助、焦慮,但是如果我們相信萬能、慈愛、信實的神,相信祂是掌管一切的,我們除了盡自己所有的力量去面對災難和疾病以外,還可以向神禱告,祈求祂的介入,當祂聽了我們的禱告,我們會無比喜樂和感恩。
    但神不是一位有求必應的聖誕老人。祂有祂智慧的旨意,我們要相信祂的旨意是最好的,因為祂愛我們。此時,我們會繼續做我們應該做的,同時願祂的旨意成全。如此應付苦難的方式,會減低無助感,產生一個比較平穩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減少焦慮和抑鬱。我所輔導的很多孩子,都是出生在基督徒的家庭,他們所經歷的苦難,神最終將之化成祝福。
  2. 既然我們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罪人,父母在孩子面前,就不會像神一樣自以為是,以至不尊重孩子的自我,任性使用權威,隨意作威作福,反而會在神面前謙卑學習,不斷求神的智慧來教養孩子。
    家庭一起敬畏、崇拜、信靠、求告神,父母用神的愛愛子女,子女也遵從神的命令孝敬父母,這樣的關係親密和諧,不容易產生虐待,叛逆等惡性現象。
  3. 神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對一個基督徒而言,當自覺有罪時,向神認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此,會減少許多互相控訴、責怪、批判的必要。當然,父母有權利管教、指責孩子,但是知道神也在鑒察自己,就會帶出更多的恩慈。
  4. 任何人做錯事或者犯罪後,自然地都會有罪惡感,造成心理上的負累,當我們認了罪,就已減輕了良心上的負累,若是知道我們的罪已被赦免,就會得到更大的釋放和醫治。真誠的認罪不會讓人增加罪惡感。
  5. 基督徒相信,人是神按祂的形像造的,所以生命寶貴。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以後,更有權柄成為神的兒女,這樣的自我形像能給孩子們非常大的鼓勵,讓他們珍惜自己的生命,並積極地改進自己的行為,去與這種形像相配,當然更不會自殺了。
  6. 神以真理和恩典對待我們,祂將救恩白白地賜給我們。同時告訴我們,什麼是應該做的。父母要學習神的様式,管教子女,指引他們應該走的道路與應該有的行為。可是當他們犯錯的時候,也要用恩典來對待他們,饒恕他們的過錯,除了讓他們去承受過錯的後果以外,不必添加另外的懲罰,這樣,他們也會學會用恩典對待別人。
  7. 兒童/青少年需要正規的、健康的團體生活,而且教會是一個敬拜神的團體,有牧師、教師、輔導來引導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益於身心靈的發展。
  8. 基督徒人生的目的是榮神益人。教會會常組織一些外展活動,牧者會帶著年輕人出去幫助窮人,或到窮鄉僻壤去傳福音,這種施捨、犧牲的精神是孩子們需要的,可以增強他們對生命的意義感。
  9. 教會會給予會員很大的支持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的團契,在成人的指導下,他們可以討論感興趣的、有疑難的課題,彼此挑戰,彼此扶持。比如有一位大學生發現他同學有自殺的念頭以後,就用愛心說服他去參加團契,去看心理治療師,那位大學生因此得救,並放棄了自殺的念頭。
  10. 聖經的話語、禱告,肢體的關懷都是基督徒在抑鬱或危難時最好的幫肋。筆者有兩位成人朋友,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走出抑鬱症。

 

六、注意下面幾種危險的情況

  1. 有人利用基督教,來掩飾、遮蓋他們邪惡的作為,例如性侵以及其他虐待行為,他們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吸引軟弱的、不被愛的兒童/青少年加入他們的組織,然後用威脅控制他們,不讓他們離開。
  2. 有一些孤立的基督徒家庭,他們不大與其他基督徒來往,嚴厲地遵守教規,以表現自己的敬虔為驕傲,但是無情地要求子女順服,如果子女不順服,會嚴厲處罰,甚至虐待兒童。
  3. 另一種看來很敬虔的基督徒家庭,父母很疼愛孩子,但是無力管教他們,就用聖經的話來教訓、甚至威脅子女,要求他們達到聖經的標準,可是自己卻假冒為善,既不公義又沒有恩典,使得年幼的子女思想混亂,到青少年時,會產生憤怒、叛逆,選擇去做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這幾種危險的情況,尤其需要我們基督徒父母警醒。

 

作者是美國布朗大學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30多年心理輔導經驗,現已退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