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BTS現象:我為什麼要寫?而你為什麼要讀?(王星然)2021.08.02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1.08.02

王星然

 

我知道,寫流行文化相關的主題,在華人教會的保守氛圍下,必須要先說服讀者:我為什麼要寫BTS?而你又為什麼要讀?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類再也無法阻止BTS了!

BTS已經成為我們所處世代的文化標幟(icon),他們的成功反應了地球村概念、社群媒體、及真我倫理(Ethics of Authenticity)的一次完美結合!學者評論BTS現象堪比宗教狂熱,在社群槓桿的操作中,高度借力使力,達成驚人的“病毒式”傳播效果。

作為半個媒體人,我對BTS成為全球流行文化領軍人物的整個過程,充滿無比的興趣,而且覺得意義重大,值得討論。

 

誰是BTS

BTS(BangTan Sonyeondan)是來自南韓的流行男團,BTS意為“阻擋像子彈一樣的批評與時代偏見的音樂團體”,因此中譯為“防彈少年團”。2013年成軍,由Jin、SUGA、J-Hope、RM、Jimin、V、Jung Kook7個大男生組成,出道時他們都還是少年,團員現齡23-28歲。

去google一下這週的Billboard Hot100(《告示牌》百大單曲榜)排行榜吧!冠軍曲正是BTS的《Permission to Dance》,而這首作品剛剛擠下BTS自己的另一首冠軍曲《Butter》。連續兩個月,BTS新一波單曲,霸佔各國流行歌曲排行榜,加上去年一直紅到今年的洗腦歌《Dynamite》……如果讀者像我一樣,家裡有“美國小孩”,對BTS肯定不陌生。

 

高度運用社群媒體

要研究BTS,必須花時間認識他們的全球粉絲團:官方名號“A.R.M.Y.”(Adorable Representative M.C for Youth的縮寫),意指“為年輕人發聲的可敬代表”,ARMY在英語裡的意思是軍隊,防彈與軍隊本就密不可分——没有“A.R.M.Y.”,就不可能有BTS。A.R.M.Y.與BTS既是親密的家人關係,更是並肩作戰的夥伴。

Twitter、Instagram、Facebook、YouTube、LINE……,透過大量社群媒體活動,BTS團員與粉絲高度互動,分享每天的生活日常、當下想法、po度假照、玩自拍、開玩笑……BTS隨時保持與粉絲間的密切聯繫,以融入他們的生活空間,進入他們的思想領域。

而A.R.M.Y.的回報則是在每個自媒體上,努力經營BTS的品牌,他們一個個就像是BTS的地方社媒小編、BTS的公共關係經理人:宣傳,轉發(包括翻譯)即時新聞稿,刻意讓BTS成為google熱搜,A.R.M.Y.超會運用hashtags的功能,以增加BTS能見度,盡心竭力為品牌形象加分。

 

地表最強粉絲團“A.R.M.Y.

當新歌推出時,A.R.M.Y.會全部動員起來,熱烈行銷,推薦下載,翻譯歌詞,向全球推送,直到作品衝上各大排行榜單。2020-2021疫情期間,當其他藝人都在慘淡經營,BTS卻在美國Billboard Hot100拿下4首冠軍曲,6首top 10。短短4年裡,5張唱片得到Billboard 200專輯榜冠軍,這樣的成績連美國本土樂團都難望其項背。

只要BTS的演唱會開始售票,必定秒殺,一票難求。即使在疫情期間,BTS的兩場線上付費音樂會,也都打破金氏世界記錄;2020年7月的Bang Bang Con音樂會,吸引了75萬人次觀看;10月的“Map Of The Soul ON:E”音樂會,全球195個國家,超過99萬粉絲埋單(一張票售價 $43.30- $62.50美元)。

可見,疫情對社群媒體力量強大的BTS而言,不僅不是障礙,反而是助力。

想想看有多少偶像歌手,能擁有全球超過4千萬的員工(根據2020年11月《時代》雜誌統計的A.R.M.Y.人數),日以繼夜地在無邊無際的網際網路上為之賣命?

因此,一點也不意外,連續5年BTS是全球社群媒體最受歡迎藝人(Top Social Artist)!2017年他們以3億張票,擠下Justin Biber(1億張),穏坐冠軍寶座,直到如今。(註1)

 

堪比宗教活動

耶魯大學教授Kathryn Lofton評論BTS的狂熱現象堪比宗教活動(Religious Project),BTS營造一個與A.R.M.Y.“合作共生”(togetherness)的關係,讓歌迷無法抗拒地想要“委身”其間,為其效力!

不過Lofton的這個“宗教”評論刊出,立刻引來憤怒的A.R.M.Y.群起圍剿。

“愛不是異端!”

“你以為你是誰?”

“一個學界教授憑什麼對BTS說三道四?”

他們堅持除非Lofton成為A.R.M.Y.的一員,否則無資格評論BTS。

A.R.M.Y.激烈的回應方式和內容,其實正好印證了Lofton 的想法:流行文化裡的偶像崇拜與宗教狂熱之間,的確存在著某些類似的關係。(註2)

 

地球村概念

美國向來是流行文化輸出大國,好萊塢引領全球時尚潮流和口味。但過去幾年K-POP(韓流)異軍突起,反攻歐美,風靡全球。《時代》(TIME)雜誌在封面盛讚BTS是“下個世代的領袖”,並且分析BTS的成功並非專靠“迎合西方市場喜好”而達成。(註3)

我認為《時代》雜誌的評析只對了一半,BTS的確没有企圖靠“迎合西方市場”的胃口,來贏得一席之地。在地球村長大的年輕人,彼此文化原來就很接近,他們是互相影響,無所謂迎合西方巿場的問題,因為這裡是全球化巿場!

Tim Keller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當代文化、新興城市、教會、與古老福音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巨著——Center Church,書中指出:在全球化、城市化、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的交互影響下,這一代全球年輕人彼此的文化是非常相近的。住在上海浦東的年輕人,和倫敦、東京、紐約、洛杉磯的年輕人,其文化相似度,比他們住寧波的叔叔阿姨的文化相似程度更高。(註4)

BTS就是在地球村長大的,因此地球村裡的孩子與BTS的文化自然是靠近的!而這個文化的共通性甚至能打破語言的隔閡。

英語做為強勢語言,一向是流行文化的載體,但BTS大部份的作品都是用韓語演唱,卻依然得到全世界的喜愛和廣泛接受(在美國BTS有4張韓語唱片都是Billboard 200專輯榜的冠軍)。

“你不需要用英文,才能和全世界互動”,美國知名DJ Steve Aoki(防彈少年團合作伙伴)對此有第一手的觀察。

 

真我倫理

一手打造BTS的製作人房時赫曾在訪問中提到,剛開始請團員創作詞曲時,他們交上來的盡是些“炫耀的內容”,全數被他打了回票。

房時赫要他們“寫自己的故事”。因此,BTS開始寫自己成長歲月的悲喜苦痛,揭開自己憂鬱症的過往,他們寫成名後的壓力和自我懷疑,拋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困惑……

在記錄片《Break the Silence》中,BTS提到這一代粉絲對藝人有不一樣的期待,“比起神秘與怪僻,更看重真實性與可靠性”,特別是在偶像成名後,粉絲們更在意“真實”這個特質。

BTS誓言要做“真實的自己”,卸下粉飾的形象及人設,成為一個“阻擋像子彈一樣的批評與時代偏見的音樂團體”,他們也鼓勵所有人做自己,愛自己。

2018年BTS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Generation Unlimited”活動站台,團裡的英語擔當RM大聲疾呼:“無論你是誰,出身何處,無論你的膚色和你的性向是什麼,你要為自己發聲。找到自我的價值,尋求管道,為自己發聲。”“我要問:你的名字是什麼?為自己發聲吧!”(註5)

 

中性時尚

為了提倡“做自己”,BTS在穿搭時尚元素中,解放了社會給男性的陽剛形像。色彩飽和的高調服飾與精緻的妝容是他們的正字標記,一般男團不會嘗試的粉紅、彩妝、亮片、馬甲、荷葉邊、和手提包包等時尚元素,在他們的MV裡隨處可見。

男星刻意的中性穿搭時尚,BTS並非始作俑者。早在他們之前就有David Bowie和Boy George,以華麗的色彩和大膽的煙燻妝,遊走在性別角色的邊界。

而“做自己”的呼籲也不是BTS的原創。早在他們之前,Madonna在《Express Yourself》,Katy Perry在《Firework》,Lady Gaga在 《Born This Way》都已經高分貝地吶喊過。

哲學家Charles Taylor早在上個世紀就揭示了真我時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的來臨,在這個時代裡,“做自己”是最重要的倫理依據(Ethics of Authenticity),以至於在各種電影、小說、動漫、流行歌曲、電視劇裡,這倫理一遍又一遍地,不斷地被重述。

研究BTS,你會發現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他們只是在重覆反映地球村裡原有的文化,使之產生共鳴的加乘效果。其實,他們很少把東方真正的原創帶進西方。

BTS之所以令人耳目一新,是因為——這個來自東方、非英語系的男團,竟然一躍成了地球村新的文化代言人!而其中的催化劑,正來自於全球化、社群媒體高度發展、以及真我倫理的持續共鳴。

本文無意為未來的宣教工作指出新策略、新方向,也不覺得教會需要向流行樂界取經。但對於了解下一代的文化和社群動力,BTS現象絕對值得我們花時間關注,並且省思。

 

註:

1、Billboard Music Awards 有關top social artist的報導,見如下連結https://www.billboard.com/articles/news/bbma/7801216/bts-video-top-social-artist-win-billboard-music-awards-2017#:~:text=Thanks%20to%20a%20massive%20fan,Sunday%20night%20(May%2021).

2、這個事件的報導,詳見Kathryn Lofton教授自己的分析文章

https://divinity.uchicago.edu/sightings/articles/professor-religion-time-pop-power

3、見https://time.com/collection/next-generation-leaders/5414052/bts-next-generation-leaders/

4、Center City,p 154-155 by Timothy Keller書中舉的例子是羅馬尼亞和墨西哥的年輕人,這裡我把它改成住在上海的年輕人,以求讀者更容易消化。

5、見https://www.unicef.org/eap/stories/BTS-generation-unlimited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