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教史的榜樣和教訓(4之1)——唐朝至元朝的基督教(蘇文峰)2021.10.1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0.19

 蘇文峰

 

編註:本文是為2022年即將出版的《宣教心視野》(Perspectives)中文修訂版而寫,全文約一萬兩千字,分四次先在《舉目》刊登。

 

中國宣教史,是神國救恩大故事中的一篇史詩。這一個篇章的主旋律,與全本聖經普世宣教的呼召,一脈相傳。

第7世紀起,許多來華傳教士篳路藍縷,開闢禾場。在這披荊斬棘的歷程中,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宣教士都發現,中國社會有其自滿自足的人本化體系。雖然到了20世紀經過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和後現代浪潮的衝擊,這堅固的營壘逐漸解構,但混合傳統和現代的阻拒仍然以各種形式發力。基督徒期盼的中國福音化、文化基督化的遠景,是可望也可及嗎?

當今的福音傳人,可以從古今中國宣教歷史的一連串故事中,活學活用屬靈的榜樣和教訓。因為沒有歷史,就沒有身份;沒有立場,就沒有胸懷;沒有故事,就沒有使命。

讓我們鑑古知今,繼往開來。

 

一、唐朝的景教(635-845年)

景教原屬於基督教的旁支聶斯托留派(Nestorians)。

唐太宗貞觀9年(635年),景教由波斯傳入中國。

景教在唐朝傳教約200年,最隆盛時與佛教相當。《景教碑》描述“法流十道……寺滿百城。”但經歷唐武宗會昌5年(845年)排外禁教後,僅僅1年時間,就一蹶不振。

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景教碑

 

榜樣

1.譯經

譯出幾十卷新舊約單卷及詩歌。

2.從事醫療、社會救濟。後世來華的傳教士,都採用類似的模式。

 

教訓

1.中色化(註1):聖經翻譯及表達信息時,套用當時的佛、道教術語。例如:天尊(上帝),蒙度(得救),天寶藏經(《詩篇》)、明泰法王(《馬太福音》)、寺(教堂)等。

1908年敦煌發現的景教詩歌《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

 

2.景教初次入華,過份的依附(Adaptation)本地語言文化,結果失去了福音特色,被本地文化同化。

3.政亡教息:仰賴朝廷支持,未扎根於民間,未培養本地人才。因此當政權衰落或禁教時,傳教工作也隨之式微。這種現象在古今中外的宣教歷史中,屢見不鮮。

 

二、元朝的也里可溫教(13-14世紀)

景教在元朝再次傳入後,稱為也里可溫教,大多在蒙古族及邊疆民族中宣教。雖然內地也相當普及,但漢人信徒很少。元朝滅亡後,也里可溫教也逐漸衰落。

 

榜樣

1.向王公貴族傳教,得到領導階層的認同。

2.在各地廣建“寺院”(教堂)。

 

教訓

1.也里可溫教沒有長遠具體的宣教計劃,主要採取自然發展(Natural Development)的宣教方式。

2.與佛、道兩教互爭地位,引起排斥,頗為不智。

3.與唐朝的景教一樣,宣教差會的總部遠在波斯,又未能培植本地聖職人員,因此未能在中國生根建造。

 

三、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6-17世紀)

天主教早在元朝時期,已派特使來華通好並傳教,但未持續。

16世紀馬丁·路德領導歐洲的改教運動之後,天主教力圖擴展宣教領域,1534至1538年成立的耶穌會(Jesuit Order)最具代表性。

明朝末年,天主教嘗試再入中國。1582年,意大利人羅明堅(Michele de Ruggieri,1543-1607)到達廣東肇慶,隨後傳道建堂,是天主教正式入華第一位傳教士;而最成功的首推意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年)。

利瑪竇傳教

利瑪竇1583年到廣東肇慶傳道,以20年時間精研中國古籍文化,並傳授天文、地理、曆算。1601年入北京講學,帶領士大夫多人入教,最著名的有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他著述20幾種,飲食起居服飾與中國人完全相同,1610年死於北京。

天主教務在利瑪竇入京後大有發展,1605年天主教徒只有200多人,1635年增至全國神父24人,修士5人,在12省設17個傳教站。1651至1664年間教徒約十萬四千人。

 

榜樣

1.切入點:介紹中國所需的西方科學技術,深受歡迎。

2.著書立說:除介紹科學外,也說明教理,寫聖經批註及靈修課程,訂立教規。例如:利瑪竇的《天主實義》,有正篇、續篇,對教義的分析以及中國文化的瞭解,都有很高的水準。

3.力求與中國文化融合:耶穌會“道成肉身”的精神和“精通國學”這兩項,都成為後來宣教士的模範。他們提出的“合儒→補儒→超儒”宣教原理,也極有遠見。

 

教訓

1.迎合與混合

耶穌會允許祭祖祀孔,並力求由文化層面影響中國,採迎合(Accommodation)當地習俗的方式。此作法雖可減少抗拒,但卻落入混合主義(Syncretism)的危機中。

當時,中國的天主教徒雖然暫時與民間相安無事,但沒有面對阻力,沒有經歷屬靈爭戰,沒有進行思想對話,沒有經歷文化的匯通與轉化,信仰根基不會穩固。(註2)當康熙、雍正先後頒令禁教以後,教會在中國的“有花無根”光景就會顯現。

2.合儒→補儒→超儒

這種三段論的宣教步驟,言之有理。但補儒及超儒必須有聖靈的大能、超越的信息、有效的傳講和感人的生活見證,並配合扎實的學識;否則:合儒有成,補儒有限,超儒無功。

3.禮儀之爭

當時天主教其它差會,如道明會(Dominicans)和方濟會(Franciscans)等,對中國文化習俗採對抗(Confrontation)態度,強令禁止教徒祭祖祀孔,視為跪拜偶像。宣教團體之間發生激烈爭執,結果遭政府干涉,禁止傳教約達100年。

 

註:

1.筆者使用“中色化”這個名詞,參考:溫以諾,《中色神學綱要》,加拿大恩福協會,1999。

李民舉,《景教與西遊記》,波士頓: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代理,2012。

2.探討如何轉化華人祭祖文化的較新著作,建議閱讀:溫永生,《慎終追遠迎復興》,台北:天恩出版社, 2014年修正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