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教會“行話”盛行時:“道成肉身”的省思(周傳初)2021.12.1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1.12.17                  

周傳初

 

圈內人的慣用語

前不久,一次主日崇拜結束後,一位在線上參加聚會的朋友打電話問我:“你們教會怎麼違反人道,虐待兒童?”我一聽茲事體大,趕緊追問他看到什麼不對的事。結果談下來,發現是誤會——當天報告的長老提到:“有需要可以和我們的同工(服務人員)聯繫”,這位朋友嚇了一跳,以為教會公然使用“童工”。

在解釋的過程中,我試著跳出習慣的教會本位思維,從第一次接觸者的角度來感受教會中表達、溝通所用的語言。我發現,我們講的雖然不至於是一種特殊的語言,但所用的許多名詞,已經成了“圈內人”的慣用語。這種情況,似乎在英語堂或美國教會就不存在,而在華語教會卻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筆者以為,這個現象會在不知不覺中,造成不必要的隔閡和疏離感,使新朋友覺得自己像外人。雖然教會因為福音的大能和一些美好的見證,不斷有人信主加入,但因為這些不必要的“障礙”而失去的人和機會,大概也不少。

比如,當我們稱呼人家“福音朋友”的時候,雖然用意是提醒大家歡迎並且特別關心他們,但有沒有給人家一種劃成份的感覺呢?用“新朋友”或“朋友”稱呼,是不是會更自然,讓人更自在些呢?

許多人信主後,很快會感覺需要學一套慣用語或是“行話”,在教會裡講起話來,才顯得“有長進”或“屬靈”,不會被看成是“外行”。但是學會了這套話,真代表實質的“長進”或“內行”嗎?比如“屬靈”這個名詞有幾個人說得清楚是什麼意思?……

語言不注意,不但在分享福音的時候,會產生不必要的隔閡與障礙(曾有基督徒劈頭就問陌生人:“你有沒有被羔羊的血洗潔淨?”或“你聽過屬靈的四個定律嗎?”而把人嚇跑),也可能使信主的人在家中和上班的地方講一套語言,在教會聚會時講另一套語言,甚至在平常是一種行為,進了教會就換了另一套行為。

 

“道成肉身”的另類思考

上帝的兒子來到世上,帶來的是天上的福音。不過祂是成為人的樣子,使用人的語言,祂自稱為“人子”。祂和世人來往。口音和用語被專業的宗教人士看為土氣與俗氣,可是和祂接觸的,不論是販夫走卒文盲,或是知識份子,都感覺到祂可親,祂用的語言和平常人們生活中所用的沒有區別,溝通沒有隔閡,也不會讓人見外,或覺得矮了一截。

聖誕節又快到了,在張燈結彩、預備節目、購買禮物的時候,我們也比平常更多聽到“道成肉身”這句話,意思是上帝的兒子委屈自己,取了人的身體,住在常人當中,用日常的語言和人們溝通。但我們是否能夠花些功夫想想,“道成肉身”對我們的言行,有什麼意義和啟發?

在語言方面,我們是否願意跳出自己習慣的情境,花些功夫去除本位的思維和溝通的障礙,讓福音更容易被人聽懂和接受?教會仍然是永生上帝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但是否也應該是個有福音盛宴,而沒有文化壓力的所在?

 

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其實,不少“慣用語”的產生,是早期宣教士和教會領袖的中文翻譯不慎,一些口語往往被初信主的人模仿,之後代代相傳,習以為常,成了華人教會的特殊用語。例如“釋放信息”應該是“傳講信息”,這是因為把delivery當成deliverance來翻的關係。還有“願神祝福祂自己的話”英文為:“May God bless the reading of His word”本意是“願神藉讀祂的話賜下祝福”。

此外,台灣早期聚會所把主日以外偶有的專題聚會叫做“特會”,這名詞後來被一些教會學去,很多本應把專題公告清楚的聚會都叫特會,結果一點也不“特”了。另一個例子,有些人在禱告的結尾常說“這樣的禱告不配”,也是學來的習慣,沒有聖經的依據,上帝雖不介意我們如此客套(只要是真覺得不配),但太多的形式反而是和祂見外了。

順帶提一個現象,近年一些教會,把聚會開始時的唱歌讚美講成是“敬拜”,其實是歌唱掛帥,將完整的敬拜縮了水,把聆聽信息、禱告、奉獻、報告、彼此問安都劃出了敬拜的範圍。如此帶來的結果是,唱完了歌,主席宣佈敬拜結束,下面是講道時間。人聽道的態度和期望也走樣,和敬拜脫鉤了。

此外,帶領唱詩的小組或個人也有個傾向,好像講話和歌唱時,模仿濃重的洋腔講中文,才比較容易進入狀況,這些其實都是人為的時尚或文化。使徒保羅說我們要用靈和悟性禱告和歌唱(參《林前》14:-15),是指個人的感受要和理性、邏輯相輔相成,不要使個人的感受與偏好,成為別人敬拜的障礙。

有時候,我們在教會或是團契講話、禱告,照本宣科,說的一些話像是“標準作業程序”,語言和邏輯不但讓第一次來的朋友莫名其妙,其實自己也不一定明白在說什麼。而一旦拿掉了這些,我們好像不知道該怎麼說,說什麼了。

其實,回歸自然,禱告、報告,和介紹、發言,表達口語化,講道避免動輒提原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某某譯本怎麼說(這些可以留給培訓或主日學的場合),不但更有親切感、真實感,也使聚會的氣氛從雲山霧罩成為撥雲見日,賓至如歸。在這裡舉幾個例子,讀者可以舉一反三。

例如,“我們把聚會交在主手中”,或可說“我們一同聆聽和遵行主的話”。“主!我們歡迎你來到我們聚會當中。”這是反客為主的講法,不如說:“主!我們恭敬來到你面前。”至於高喊“哈利路亞”、“阿們”有時不但淪於口號,甚至喊錯了對象。

“哈利路亞”的原意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見《詩篇》 146-150篇每一篇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敬拜的人彼此對說的,對上帝喊這句話,是喊錯了對象,邏輯上是不通的。同時,若只向上帝一再重複說“我們讚美你”,而沒有說出內容,在誠意和內涵上也打了折扣(試想,如果和女朋友這樣說話,大概會把對方嚇跑或氣跑了)。我們可以參考《詩篇》145篇,大衛禱告中的讚美,從“讚美你”開始,之後有豐富的內容,是出於真實而深刻的經歷,和真誠的存心與態度。

還有一個例子是“阿們”,這個詞是希伯來文(不是英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真心確認自己所說的或同意對方所說的。聽道理解後或禱告結束時以自然的方式說聲“阿們”無可厚非(許多粵語教會用意譯“誠心所願”表達),但不能成為一種無意識的囈語或口號。

有時主持聚會的人大喊發問:“阿們不阿們呀?”在許多人不了解這個表達的意思時,不如說:“有沒有同感?”其實“阿們”是會衆認同時的自發回應,不應該是主持人在臺上不斷要求的(參《林前》14:16)。

 

結語

主耶穌來到世界,以人的形像和語言與人來往,把充滿奧秘的福音與天父的心,以人人能懂的方式,讓世人聽見、明白。寫聖經和翻譯的人,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來說明這個了不起的事實。如此,我們這些被主託付,把好消息報給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是承襲“道成肉身”的方式,還是像猶太人一樣,建立一種單向的封閉文化,要求別人“肉身成道”呢?

 

作者現居美國紐澤西,從事新藥研發多年,並在若歌教會事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