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富足之間(南雁)

南雁

本文原刊於《舉目》26期

       “終身學習”,在現代的社會中,絕非只是一個觀念或口號而已。知識爆炸,各種新知不斷湧現,停頓不前便立即落伍。筆者也在畢業整整30年後,飛往美國就學──聽起來真像現代的天方夜譚。

        學校不大,黑白黃種老師都有,年紀都不小了,頭腦卻都很靈光,滿能帶給學生啟發。那位白人老師高齡八十好幾,原是某著名私立大學神學院的教務長,退休之後又來到這個原本在華人界素負盛名,現卻極度縮編了的學校任教。

         他們夫妻倆,精神体力較年輕人不差。當筆者與他們多一些接觸時,發現他們的工作量驚人:除了在本校教書外,也在韓國人開辦的神學院教書,並且,替因故無法上課的教授代課。

        此外,他們還為收養了13個孩子的兒媳,每週固定送食物,也為我們及其他人送食物。他們先到那些食品供應商的店,免費拿快要到期的食物,再一一分送。他們樂 此不疲,有時一天要開一百多哩路,簡直是不可思議。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花花草草要照顧,學校的也罷,自家的也罷,總是愛若親人,談起來如數家珍。

         其實,他們大可以在家享福,不必為了這些“身外之事”,把自己弄得既辛苦又窮苦。但是,他們這種看似不打緊的服事,成就了不少“偉業”﹕
──所羅門,一個30年前來美就讀的奈及利亞學生,現在在非洲西海岸的廣播節目中,無人不知,沒人不曉。當年,就是由老師、師母送衣送食的。
──文森夫婦在奈及利亞開辦學校,教導聖經及其它知識。當年,也是老師夫婦以極低的租金供他們住,並送他們食物。直到如今,還在為他們籌資募款……

         這些學生,都稱他們為“我的美國父母”。

         春假中,也是由他們帶路,我和孩子去了大熊湖賞雪。這是我的孩子們,第一次親眼看、親手摸雪花,興奮之情,不在話下。

         在公園裡看見一個石碑,上面刻著:為紀念某某某女士而獻上這公園,供大眾遊樂。下面落款是她的兒女、她的孫兒女以及她的曾孫兒女。原來,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富有與貧窮,不在於擁有多少,乃在於給出了多少。

作者來自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多年,現住美國洛杉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