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來華二百年大事回顧(蘇文峰)

蘇文峰

本文原刊於《舉目》25期

        1807年9月7日,一艘高桅的商船緩緩駛入澳門。一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所邁出的這一小步,竟開啟了基督教(新教)二百年在華事工的一大步。

        早在唐太宗貞觀9年(635年),基督教已開始由波斯進入中國。經過元朝也里可溫教,和元朝天主教,並明末清初天主教這三波的宣教浪潮,基督教來華的宣教事 工雖已開花結果,但並未生根建造。直到馬禮遜之後二百年來,中國教會面對了各時期的挑戰與回應,經歷了上帝的拆毀與重建的大工;許多披荊斬棘的傳教士及中 國信徒薪火相傳,華人教會終於普及神州大地及海外各地。

        為了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本文特別描述中國教會中20件重大事件及其影響。

一、1807年 馬禮遜來華

        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及十七、十八世紀歐美的屬靈復興,引發了海外宣教的熱潮,馬禮遜是新教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他編寫《中文法程》(1812-15)、 《華英字典》(1814-23)及福音小冊,翻譯聖經(1814年新約,1819年舊約,1823年全本聖經),出版中國第一份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1815)。1818年與米憐在馬六甲創辦中國第一所培養本地人才的洋學堂英華書院。

        馬禮遜的預備工作,為二百年來新教來華宣教事工奠立了根基。

二、1823年 《神天聖書》出版

        馬禮遜與米憐合譯的新舊約全書《神天聖書》共21卷,1823年由大英聖書公會出版,展開了近代中文聖經翻譯的事工。

        此後有不同的聖經譯本出版,對中國教會在真理上的建造,有很大的貢獻。例如:麥都思、郭實臘譯本(1837),代表譯本(1853),北京委員會譯本(1866),和合譯本(1919)。

三、1842年 五口通商並允許傳教

        中英鴉片戰爭後,1842年(道光22年)所訂的南京條約中,言明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個通商口岸,且可建教堂及傳教。

        此傳教保護條款開放了清廷禁教約達百年的限制,歐美各差會紛紛來華設立宣教中心及教堂,成為後來內地宣教的基地。

四、1860年 北京條約並內地自由傳教

        1858年(咸豐8年)四國天津條約中,清廷被迫開放內地傳教權。1860年的北京條約又規定傳教士有權購地、置產、建教堂。

        傳教工作正式受到條約保護後,各差會可以自由到中國各地傳教。這是西方來華宣教事工的轉折點,但也成為許多教案和國人對洋教仇視的起因。

五、1865年 中國內地會成立

         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在英國成立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立志將福音從沿海傳到中國內地各省。內地會是西方來華宣教差會中,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也成為西方信心差會的榜樣。

六、1874年 萬國公報創辦

        1868 年美國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年)創辦《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萬國公報》,藉傳播科學知識為媒介,收佈道之果效,是清末發行的刊物中,為時最久,影響力最大 的刊物。《萬國公報》及其所屬的出版社廣學會,對於中西文化交流、介紹新知、促進中國現代化,有極大的貢獻。

七、1877年 第一次西方來華傳教士會議

        1877年在上海舉行第一次來華傳教士會議,討論在中國宣教的現況及策略。類似的會議1890年及1907年也在上海舉行。在這幾次宣教會議中,對於中文聖經翻譯、協助中國教會自立自傳、遍傳全中國宣教計劃、禁煙賑災事工等,都有深入的研討。

八、1882年 登州文會館

        1882年,美國長老會的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在山東登州設立登州文會館,成為齊魯大學的前身,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大學。

        總計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國共設立13所大學,天主教有3所,成為中國造就現代化人才很重要的高級學堂。例如:蘇州東吳大學(1901年)、上海聖約翰大學 (1905年)、南京金陵大學(1911年)和金陵女大(1914年)、北京燕京大學(1916年)、廣州嶺南大學(1916年)等

九、1895年 天足會

        來華女傳教士對中國婦女的教育及權利,一向極為重視。早在1842年五口通商後,英國阿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就在寧波辦了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此後幾乎每一個來華的宣教團体都設有女校。

        1895年,10位西國婦女在上海發起天足會,針對婦女裹小腳的習俗進行調查,商議對策,奔走宣傳,終於促成中國婦女不再遭受纏足之苦。

十、1900年 庚子教案

        1900年的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許多傳教士及中國信徒被殺,教堂被焚,是中國教會史上最大的教案。

        經過此一教案的慘痛教訓,中國教會去蕪存菁,更為堅強。傳教士悟知必須扶助中國教會自立,漸將主導權交出,許多中國人的自立教會及宣教團体開始成立。

十一、1919年 和合本聖經出版

        1890年,第二次來華傳教士會議中,決定由三個聖經公會合作,共譯各教派通用的聖經譯本。1904年出版了淺文理新約,1906年出版文理新約,1907年出國語新約,1919年出版文理及白話文新舊約全書。其中白話文的新舊約和合本,成為今日最通用的中文聖經。

十二、1922年 非基督教運動

        1919 年的“五四運動”及巴黎和會,引發了知識份子的批判精神及民族主義情緒,1922年4月,因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在清華大學召開,掀起了北京大學及許多學校 學生的抗議風潮,發起“非基督教學生同盟宣言”,稱基督教為資本主義先鋒,是西方文化侵略,是反科學、束縛思想。

        此運動影響了中國知識份子對基督教的態度既深且久,成為此後中國學人接受基督教信仰最主要的攔阻。此運動也促成當時中國教會對“本色化”的重視。

十三、1927-1937年 十年大復興

        1927-37年是中國教會十年大復興時期。許多佈道團在中國各地點燃了福音燎原之火(如伯特利佈道團、中華國內佈道會等);許多傳道人被神重用(如計志文、宋尚節、石美玉、丁立美、王載等);許多自立教會興起(如:耶穌家庭、基督徒會堂等)。

十四、1927年 伯特利佈道團

        十年大復興時期,神藉許多佈道團廣傳福音,由伯特利會(Bethel Mission)在1927年成立的伯特利佈道團,是極有代表性的一個。計志文任團長,宋尚節等幾位同工按恩賜負責講道、財務、領唱、翻譯等。 1931-33這3年內,此佈道團足跡達13省,聽道人數約40萬人,決志信主約1萬8千人。

十五、1929年 中華國外佈道團

        中國人第一個向國外宣教的差會,是1929年9月在廣西梧州成立的,主要宣教地區在南洋。這是中國教會向國外宣教的里程碑。

十六、1943年 遍傳福音團及1949年西北靈工團

        1941年陝西西安附近鳳翔縣,成立了西北聖經學院,目的是向回教地區宣教。1943年5月,該校師生成立了“遍傳福音團”,宗旨是先從西北7省開始,走向西北7國,沿絲路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這是中國基督徒有計劃、有組織的向西北回教國家宣教的先鋒。

        另一個有同樣使命的宣教團体來自山東濰縣的靈修院。1946年起他們分6批往新疆出發,1949年在哈密定名“哈密基督教西北靈工團”,在新疆設立教會差派同工到西北地區傳福音。

        1950年因新疆政權改變,這兩個宣教團体的事工被迫停頓,但他們的異象已激發了許多海內外華人教會,及西方教會要承接回教地區宣教的使命。

十七、1945年 學聯會

        抗戰時期的西南後方,大學生福音工作極其興旺,1945年7月在重慶南山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各大學基督徒的夏令靈修會,並成立“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

        1947年7月學聯會在南京舉辦第二屆聯合夏令會。

        學聯會的事工,帶動許多大學生的靈命復興,在一百多所大學院校有福音工作,並遠至內地邊疆佈道。這些大學生後來成為國內家庭教會的中流砥柱,和海外華人教會的領袖。

十八、1949年 海外華人教會興起

        1949年中國政權改變後,許多中國傳道人、信徒和西方傳教士移居台、港、東南亞、歐美及世界各地。他們與海外原有的華人教會融合會聚,帶來福音、宣教、植堂的大 豐收。許多新興的教會和事工團体在海外設立,目前海外總共約有一萬所華人教會,二百所以上神學院和聖經學院,一千個福音機構。

        1949年以後的中國教會雖經歷不少風浪,卻仍往下扎根,向上結果。據海外福音機構的估計,國內基督徒的人數在五千萬至七千萬之間,農村及都市的教會、聚會點、培訓站及宣教事工均不斷增長。

十九、1976年 華福會成立

        海外華人教會遍佈世界各地,彼此間的聯繫、合作、交流,極其重要,1976年10月在香港成立的“世界華人事工聯絡中心”,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聯會。

        華福會每五年舉辦一次世界華人福音會議(2006年7月在澳門舉行了第七屆),致力推動華人教會廣傳福音至各族各民,並常舉辦專類事工的研討會。“華福會精神”也促成許多國家舉辦地區性的事工合作會議。

二十、1989年 學人事工興起

         1989年是學人事工的轉折點,海外及國內均掀起“基督教熱”,許多學生、學者對福音極其渴慕,大批中國學人歸主並委身事奉。在海外,中國學人逐漸成為華人教會新會友及同工的主要成員。在國內,公元二千年之後,以城市知識份子為主体的教會開始興起並蓬勃增長。

        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從未有一個時期像過去二十年,有這麼多的知識份子同時接受福音、加入教會、參與事工。這是二百年來上帝親手預備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感念西方宣教士“福音進中國”的貢獻之後,也應洞察“福音在中國”的現況,更應承傳“福音出中國”的時代使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