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吹去灰塵,重閱聖書——讀《聖經好好吃》(書癲)2022.01.1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1.19

書癲

 

A弟兄認為聖經充滿了屬天的智慧,是人生和生活的指南針,他喜歡從中尋找各種指引,以幫助自己活得更加討神的喜悅。如,人要相信上帝、跟隨耶穌,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又如,他根據《箴言》知道不能輕易給人作保,這樣幫助他避開了一些不必要的危險,為此,他心存感恩。

B弟兄相信聖經是正確教義的來源,離開了聖經的根基,正統教義就成為了無根之木,為了幫助自己的信仰穩固,並且能夠分辨和抵擋各種異端邪說,他非常勤奮地閱讀經文,並且從其中歸納出各種各樣的正統教義,他知道《約翰福音》第一章和耶穌的神性有關,他也知道《加拉太書》和因信稱義的教義有莫大的關係。

與B弟兄不同,C姊妹認為,與其將聖經視為教義書,不如將其類比成上帝寫給人類的情書,內容常常叫人感動不已,甚至淚流滿面。所以她每次讀經都非常期待有不一樣的感動,希望上帝給自己一些新的亮光……

誠然,聖經充滿了屬天的智慧,能夠幫助讀者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聖經也是信仰教義的根基,基督徒需要透過一遍遍地閱讀經文,來匡正和校準自己的教義系統;聖經也類似于一封情書,其中充滿了上帝對人類的深情厚誼,甚至超過男女之愛。只不過,依據畢德生在《聖經好好吃》中的看法,以上觀點都不夠全面,因為聖經的啟示,是要引導我們進入上帝的世界,並且幫助我們活出上帝的形象。

《聖經好好吃》的第一部分指出,基督徒在讀經的時候,有時候會陷入“非位格化”的危機之中。非位格化就是忘記聖經是一位有位格的神所賜下來的啟示。

我們在閱讀一封信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和信件中的文字打交道,更是在和寫信人進行個人化的、人與人之間位格化的交流。同樣的,當我們在閱讀聖經的時候,也不單單只是在對文字與資訊進行解碼,而是與賜下經卷的上帝進行溝通。

如果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僅僅是為了獲得指引,或者只是為了生命得到鼓舞,那麼從根本而言,這種行動都是非位格化的——是為了自我服務。

聖經是三位一體上帝的啟示,即自我揭示。因此,無論讀者是否有個體性的經驗,都不影響啟示本身;不管讀者是不是以一種非位格化的態度來閱讀聖經,也都不影響經文作為啟示的本質。

但是,當讀者採用非位格化的態度讀經時,卻會影響聖靈的“光照”——在聖靈的工作下,正確地理解和解釋啟示的內容。多數情況下,聖經經文的含義是唯一的,但是其應用可以是多樣的;光照不會產生新的含義,只是把正確的意義呈現出來。非位格化的讀經,將成為光照的攔阻,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信徒,他對所有經文的理解都是以“神的主權和人的責任”作為切入點的,雖說這種理解角度不算有錯,卻極大地掩蓋了經文本身的豐富性,以致攔阻聖靈在自己生命中的光照和更新工作。

如同畢德生所說的,聖經是一個超故事,一個豐富、龐大、無所不包故事。這個故事邀請我們進入具體的場景之中,它充滿了各種情節、關係、位格、具體而直接的互動,而非將我們化約為一個符號或類別。

當我們進入聖經所展示的故事時,我們就不是在自己的故事中見到上帝,而是將我們的故事置身在上帝的故事之中,是我們進入上帝的故事中。這個故事的創作者和設定者都是上帝,不是我們。因此在其中並非事事都叫我們感到舒服或順心,可生命的改變就在此種處境之中發生。

 

在第二部分中,畢德生教讀者以禱讀法來讀經。禱讀法分為4個步驟:閱讀、默想、禱告、默觀(活出經文)。

1)讀經,不是將自己的意思強加在經文之上,而是讓經文自己說話,並讓經文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動。2)默想,不是創作,而是反芻、沉思,進入上帝用聖經所描繪的世界之中,自在地與聖經中的人物交流溝通。3)禱告是非常關係化的行動,為了更好幫助我們在禱告之中關注與上帝的關係,畢德生建議用上帝的經文向上帝說話。4)默觀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活出經文。這是神聖卻不脫離現實,以放下自我跟隨耶穌來回應上帝的啟示,在地上過順服上帝的生活方式。

這4個步驟不一定是線性的,更多的時候可以是以螺旋的方式不斷重複出現。

禱讀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對抗我們作為罪人的自我操控感。

就人墮落的本質而言,我們都不喜歡處在被動之中。我們喜歡自我掌控,只要出現意外,如疾病、天災、失業、車禍等,我們就會極其焦慮,拼命把事情往回扳,希望事情能夠一切照舊。可是,禱讀法就是要帶領大家進入一個廣闊無邊、非由自我掌控的世界。對我們而言,那個世界是陌生的,但更加真實的。

記得我初信之時,常陷入以教義理解經文的危險之中:豐富、有血有肉的經文,往往被我理解成為抽象、乾癟的教義,就如同鮮美、汁水豐潤的牛排被脫水成為一塊牛肉乾一樣。雖然說各有各的特色,但始終缺少了詩人所說的“飽嘗了骨髓肥油”的滿足感。直到後來在不情不願之中,被迫學習一種新的研經法,才徹底學會讓經文做導遊,引領自己進入經文的豐富之處。

 

在第三部分中,畢德生認為今天的讀者需要充當翻譯者的角色,想辦法讓經文和在今天的生活連接在一起。

基督徒有時候會表面上高舉聖經,但在實質上卻將經文視為陳詞濫調;或是因為聖經譯本的表達方式,而與日常語言之間出現了理解的鴻溝。因此,讀經之人需要清除附在文本之上的層層“灰塵”,讓文本再次鮮活地表達出來。

C.S.路易士曾經指出,“紳士“這個詞的意思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能夠如實地表達它原來的含義了。”“紳士這個詞一旦被靈性化、純淨化,脫離了它原來粗俗的、客觀的含義,指的幾乎就是說話者喜歡的人,所以,紳士現在變成了一個無用之詞……假如有誰(比如說,在歷史著作中)想要在過去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他就必須作一番解釋,因為這個詞的含義已經發生改變,無法再表達它過去的意思。”(註1)

顯然,各種詞彙在文化變遷中,含義會慢慢被改變,以至於與起初原有之意相去甚遠。聖經譯本的詞彙也同樣會出現這種問題,比如“因信稱義”的“因”,在和合本翻譯之時,“因”有著“藉由、藉著”的含義,但是對於現在通用的含義而言,“因”主要含義是“因為”,如果不跨過這種鴻溝,可能我們會對聖經有所誤解,或者將聖經視為沒有實用價值,只能束之高閣作為觀賞用的古董。

就此而言,使用一個準確而新的聖經譯本就顯得很重要了,它能夠幫助讀者更方便地翻譯和築橋,而不是增加我們的工作量。就算因為在公共崇拜之中,大家更加習慣使用“權威譯本”,至少在私下研讀之時可以採用不同的新的譯本。

 

基督徒被稱為聖書的子民,因為我們的信仰和生活源自於上帝的啟示,上帝親自引導我們進入他的世界,讓我們活出他子民的風範。當然,上帝的話語有時叫我們欣喜,有時也叫我們坐立難安,經文帶領著我們進入上帝的真實之中,而這種真實並非為要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幻想,而是要改變、打破、更新、建立我們的生命。

讓我們吹去覆蓋在聖經上的灰塵,用禱讀的方式再次“吃”這部偉大的經典吧。

註:

  1. C.S.路易斯,《返璞归真》,汪咏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1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