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灌栽培的人 ──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青少年事工訪談(陳玉珊)

陳玉珊

本文原刊於《舉目》22期

         編者按:本刊上一期初步探討了當前華人教會的青少年事工。本期特地邀請一位姐妹分享她所屬教會青少年事工的經驗。

        洛杉磯華埠的羅省第一華人浸信會,與其它多數教會一樣,牧養工作分成兒童、青少年、青成年、成年和老年人的事工。所謂青少年,就是12歲至18歲的年輕人,也是7年級至12年級的學生。此年齡階段的人正在成長的過程,他們活躍、好奇、敢於嚐試、學習力強,也是最需要教導和指引的一班人。

        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教會好像一所學校,有責任教導人認識神、明白神的話、與神建立關係、“走當行的道”。而教會的教導和培養,在年輕人成長期間、甚至以後的人生,會有深遠的影響。

內延與外展

        目前參加英文主日崇拜的年輕人有275-300位,其中約有90%的人在崇拜後會參加主日學。7至9年級的初中生,少男少女分開聚會,10到12年級的高中生則有高中團契。數年前成立的磐石團契,則是為居住在華埠附近、說英語的7至12年級青少年而設的。

        青少年部的活動廣泛,如高中佈道隊,由50幾人組成,全年參與教會內和教會外的事工。教會內的,如家庭同樂日、暑期聖經學校、招待父母之夜;外展工作則是到洛縣南加州大學醫院、荷里活長老會,幫忙服事,也探視監獄裡被監禁的人。

        此外,廿多年來,每年夏天,高中佈道隊會到阿利桑那州短宣,帶領Navajo教會的暑期聖經學校。近年另有巴西短宣隊、東南亞短宣隊。籃球隊則與社區的籃球隊比賽,藉此延伸福音事工。

成長期牧養

        目前負責青少年部的伍思翰傳道在本教會信主及成長。他告訴筆者,許多父母很關心孩子在教會的情形,因此教會時常舉辦會議,讓青少年的父母們發問和表達意見, 與傳道人和教會領袖溝通。教會也儘量安排父母參與,例如青少年出去服事的時候,安排父母輪流接送。這樣,父母不僅看見兒女在做什麼,而且接送途中,可以增 進瞭解,建立良好的關係。

        伍傳道說:青少年期是成長時期,他們很需要成熟的成人基督徒,作為榜樣。我們要幫助他們全面性地、平衡地發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成熟的自我認定以及自信。如果他們走錯路了,就要責備他們,指正他們。

        許多年輕人高中畢業後,或上大學,或獨立了,就不再來教會。教會流失了很多這階段的人。教會要以愛心照顧他們,關心他們的屬靈生命,鼓勵他們參與事奉。而且教會要經常為他們禱告,和他們建立關係。

        談到青少年事工的困難,伍傳道說,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移民的多元化,現代的社會比起十年前、廿年前,是愈來愈複雜了。比如目前教會裡的年輕人,就有說廣東話、國語,和說英文的。所以連主日學也需要用不同的語言教導。

新移民子女

        原本教會中文青少年主日學的學生很少,這事工的需要似乎不大。然而,在6年前,中文青少年主日學的領導同工看見不斷有新移民到來,又見到華埠附近的小學和縣 立圖書館有許多華人子弟未認識神。教會舉辦的活動或暑期聖經學校,他們也不來,因為他們不會英文。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新移民也無法與土生或在美國長大的 同齡人打成一片。於是同工們想到以十週為一期的辦法招生:前15分鐘教吉他、電腦、或繪畫等,之後講聖經故事,這樣一來,家長都很樂意讓孩子參加。他們之 中有許多人從未聽過耶穌的名。後來他們又帶朋友來,學生漸漸地增多。接下來,同工的主要工作就變成帶領他們信主、建立和培訓,並帶他們去團契。團契也同樣 增長得很快。其中一對領導者夫婦告訴筆者聚會的情形:

        我們的主日學有4個班,學生中有說國語的,也有說廣東話的。其中有一個電腦班,學生可以帶朋友來學電腦,同時也有機會接觸福音。

        中文青少年團契是每月第二和第四個星期六,分兩堂聚會。上午是初中和初中以下的,將近100人。下午是初中生至大學一年級,約有40人。為了幫助和鼓勵這些 年輕人繼續來教會,教會在暑假時,還額外設立電腦班、吉他班、英文補習班,和籃球活動。幾年前,高中的女生才一兩個人,我們為此禱告,後來逐漸增加,現已 有20多人。

        同工們很有愛心,除了教導,經常打電話關心學生,並且接送學生。年輕人感受到這樣的愛心就很喜歡來。目前團契總共有200位孩子參與聚會。半年前我們哪裡料到有這麼多人?人數的成長實在太快了!

        我們的事工也有許多不足,例如說中文的青少年大多是沉靜的孩子,他們需要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成長方面得到幫助,同時,他們希望有人傾聽、和他們談話。還有一組3-5年級的男孩需要兄長,但我們卻沒有男輔導員……總括來說,我們需要更多模範的輔導者。

街童的事工

        十幾年前,輔導高中團契的一位姊妹,聽說在華埠附近有些柬埔寨人的家庭所住的政府公寓被火燒了,暫住在洛杉磯市區內,便去探望他們。看到他們聚會的地方太 小、不夠用,就把他們接來教會,也同時幫他們補習英文。結果要來的人很多,甚至需要3部小巴士接送。而且人愈來愈多,不得已讓他們分兩組輪流來教會。有許 多人信了耶穌。後來政府安排他們搬移到市中心的南部平民住宅。

        之後,前面提到的這對領導者夫婦仍在每主日下午4點鐘,開小巴士到那市區 裡,停在一個固定的地點。附近的孩子都知道,有些就上車跟他們到教會,大多是黑人或墨西哥人,都是貧窮家庭的孩子,人數很不固定,少則兩個,多則30個。 到教會後,同工就教他們做功課,為他們講聖經故事,一個多小時後就送他們回到原來等車的地方。這事工延續至今。

父母的評價

        郭弟兄是弟兄會的會長和主日崇拜的招待。他的兩個兒子都參加教會的“少男團”,成長過程也相對的積極和穩定。郭弟兄說,他的女兒沒有參加“少女團”聚會,比 較之下,她的成長不是很穩定。郭弟兄說,父母以身作則,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孩子會效法父母。同時,為孩子禱告更是不可缺少。目前他們的大兒子在青 少年崇拜中負責領詩,小兒子已唸完神學課程,目前在三一教會教主日學。

        潘姐妹的一對兒女參加高中團契,女兒今年將參加州際演講比賽。兒女有信仰,慬得依靠神,且用功讀書,潘姊妹覺得是神的恩典。潘姊妹數年來與另3位姊妹,每週一次聚在一起為兒女禱告,稱為“媽媽代禱網”。

栽種與生長

        在北美的華人子弟,介於西方的開放教育和中國的傳統教育之間,思想備受衝擊。要他們“走當行的道”,需要有正確的引導、教育、培訓、榜樣、愛心和關懷,再加上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多方的禱告。

        事實上,第一華人浸信會的青少年事工並非一帆風順,將近10年間這部門曾有數年沒有專職的傳道人。但靠著神的恩典,許多同工仍忠心事奉,使這個部門仍能健康地成長,事工如常進展。

        同工們的忠心和付出促使了事工的成長。但幾位接受採訪的同工都說,不是自己能作什麼,作工的乃是神。他們共同的体會是保羅所說的,有人栽種了,有人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6)。

作者在洛杉磯市政府任會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