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過是回家(古墨)2022.08.1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8.17

古墨

 

《天堂:聖經裡的天堂真貌》的作者蘭迪•愛爾康,一直是我喜愛和關注的作家。他以擅長寫天堂與永恆的文章、書籍而著稱。他也是“透視永恆事工”(Eternal Perspective Ministries)的創始人。該事工為許多面臨死亡、在死亡中掙紮的人,帶來了鼓勵和盼望。

 

通往無盡歡樂的大門

2022年3月28日,愛爾康的妻子南茜,在患病四年後,離世歸主。值得感恩的是,他平生所教導和踐行的“天堂與永恆”神學,讓南茜在臨終前,得到了極大的平安。

愛爾康在紀念文章(註1)中寫道:

“週一(28日)早上,南茜和耶穌在一起了……她對耶穌的依賴,和對上帝至高無上的計劃和愛的絕對信賴,讓我感到自豪……感謝上帝的恩典和耶穌的應許,我們將永遠與祂生活在一個沒有詛咒的世界裡。祂將擦去所有的眼淚。所有上帝的孩子,從此都將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不是童話,這是耶穌用寶血換來的應許。”

愛爾康還提到司布真在1886年3月21日的一篇講道:《死亡就是回家》。當時,司布真的朋友,查爾斯•斯坦福牧師去世才3天。他鼓勵會眾將死亡視為回家、與基督完全聯合在一起。他說:“死亡來臨時,不要讓懷疑介入,不要讓憂鬱包圍我們。死亡不過是回家。”

愛爾康說,耶穌來,是要救我們脫離對死的懼怕,“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不過,耶穌也不讓我們把死亡浪漫化,因為死亡是有能力的毒鉤。那些信靠耶穌的人應該意識到:“死亡是通往無盡歡樂的大門。領會聖經關於天堂的教導會改變我們的重心,並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生活的看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天堂離開我們的生活視線。”

 

天家裡的母親

聽聞愛爾康的妻子離世的消息,我雖然為他難過,但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信息何等振奮人心!

同時,我相信,我過世的母親,也正享受著天父所賜的永恆的安息。兩年前,我的母親因病住院。當她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便開始對永恆有了更多的渴慕。住院期間,我常常握著母親的手,為她祈禱,為她講述那個即將永住的天家。

母親住院幾個月後,病情開始惡化。我們尊重母親的意願,決定不再做積極治療。母親回家後,許多親友、鄰居相繼來看望她。母親看到這麼多熟悉的面孔來看望她,和她說話,感到很知足。

親朋好友也看到,母親的臉上多了從上帝而來的安寧,少了疾病帶來的哀愁。死亡面前的悲戚,仿佛被忘卻了。

母親離世,我雖然有頗多遺憾,但看到她能夠坦然面對死亡,能夠和熟悉的人告別,我亦感到欣慰。

更感恩的是,在母親的追思禮拜上,親朋好友聽到了那能勝過死亡的好消息。他們有很多人還未信主,母親的葬禮,實際上成了向他們分享福音最好的時機。

 

不是否認,而是關注

現代社會中,死亡有一種隱蔽性。例如中國人避諱死亡,視作大忌。逢年過節,家人團聚時,也避免討論這種掃興的話題。醫學和科學,也盡力使人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現今的大多數人,是在醫院和臨終關懷室裡,遠離他人的視線,衰弱死去。平時人們除了在葬禮上瞥見打開的棺材外,看不到任何人死去,看不到一具屍體。

《詩篇》作者呼籲人,“數算我們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參《詩》90:12)。然而人更傾向於成為愚拙的人,人類會否認自己的死亡。當然,從理性上,我們都知道自己會死,但在內心深處,我們力圖否認死亡,表現得好像我們會永遠活下去一樣。

因此,當我們面對死亡時,我們會感到恐慌,會變得憤怒,因為我們沒有準備好應對死亡,我們對生命產生了扭曲的期望。

馬克•阿什頓是一位知名的英國牧師。2008年底,62歲的他診斷出膽囊癌,且無法動手術。他因基督信仰而來的喜樂,使他在面對死亡時,表現出極大的信心,並期待回天家。

在接下來的15個月裡,他與所有的人輕鬆自如地談論著即將到來的死亡。然而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安,正如阿什頓所寫的:“我們的時代在面對死亡時是如此缺乏盼望,以至於這個話題已經變得難以啟齒。”

他去了伊斯特本的一家理髮店。和往常一樣,女理髮師問他過得怎麼樣。他回答,他只能再活幾個月了。於是閒聊就停止了。

無論他多麼努力地想和女理髮師說話,但“在接下來的理髮過程中,我再也無法從她嘴裡擠出一個字來。”這可以看出,人只是避免和否認那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不是接受事實、做好準備(註2)。

於此相對的,是基督徒先輩的做法。在教會的歷史上,從沙漠教父到清教徒,基督徒一直對死亡進行默想。在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中,聖人的畫像裡常常可見頭骨,代表著他們對死亡的警醒。

教會傳統中,大齋期第一日被稱為“聖灰日”。神職人員把灰抹在信徒的頭上,說:“記住你出於塵土,你也必歸於塵土。”

我們現今這個時代,竭盡所能遠離死亡的氣味和聲音。然而先輩不僅承認死亡,而且注意死亡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這是一個貌似奇怪,其實非常適當、健康的做法!

 

贏得了這場決鬥

現代人似乎沒有時間關注死亡,但是死亡卻始終在那裡。與胰腺癌抗爭的提摩太•凱勒牧師,談到死亡:

“今天許多人……認為沒有上帝、靈魂,沒有超自然的維度,所以,這個物質世界就是一切。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決定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意義,它都必須是這個世界上某種形式的幸福、舒適或成就……但是死亡摧毀了所有這些。”(註3)

好在,雖然現代文化沒有給我們什麼來處理死亡問題,但基督信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聖經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

從聖經可知,罪與死亡是孿生兄弟,一起來到這個世界上。

罪和死不僅是我們人類生命的組成部分,也是統治我們的力量。罪從整體上影響了我們,不僅腐蝕了我們的身體,帶來了肉體上的痛苦和死亡,更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當亞當和夏娃犯了罪,他們就把自己與上帝同在的能力切斷了。我們孤獨且空虛,被罪和死亡所轄制。整個人類被罪的欲望和死亡的墳墓所困。

當死亡快要把我們壓倒,當關係的破碎和混亂扭曲了我們的視野,我們會期待一位英雄,犧牲自己的生命,救我們於水火。好萊塢大片都是這樣演的!然而令人震驚的是,上帝的兒子真的這樣做了!

耶穌來到人世間,不僅僅帶來憐憫,更勝過了罪與死亡。祂作為彌賽亞來,是“送死”的!祂既是無罪的上帝也是無罪的人,藉著祂的死和復活,才能擊碎死亡囂張的毒鉤。

保羅說,死亡是所有敵人中最大,也是最後的仇敵(參《林前》15:26)。人類無法控制它,只有上帝才能戰勝它。基督就是為此而來,並且祂榮耀地復活,贏得了這場與死亡的決鬥。

 

不是因為罪有多好

只有那些在基督的光裡打開了眼睛的人,才會因罪被光照而高興——不是罪有多好,而是看到上帝的恩典有多大。

令人困惑的是,許多人喜愛《奇異恩典》,卻不明白這首讚美詩真正的意思。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英文的直譯是,上帝的恩典“救了像我這樣的可憐蟲”。

寫這首讚美詩的人,是奴隸販子——奇異的恩典,是上帝看到了我的邪惡不堪,卻沒有丟棄我!也就是說,奇異的恩典並不是走在成功神學的路上:上帝賜人間的福氣多多!變了味的“奇異恩典”,會讓人無法想像自己是可憐蟲。

最近這3年的受難週、復活節都很特別:正值世界遭受新冠疫情的死亡威脅。受難週、復活節年年過,多少有些流於形式。而當下的疫情、戰爭、空難等大事件,都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死亡。

與其生活在對死亡的回避和恐懼中,不如認真地去認識死亡。當死亡頻繁地在我們身邊發生時,我對天堂充滿了期盼。想起將來和母親的重逢,想到天堂裡有家人等著我們,這是何等大的安慰啊!當身邊的親人,尤其是母親離世後,我這樣的體會最深。

基督的死亡與復活,為黑暗的世界帶來了光明與希望。因為祂,一切都不同了,包括我們的疾病、悲傷、死亡。祂以道成肉身,成為我們中的一員,摧毀了我們的罪和死亡。因此,我們以信心與復活的祂同在。這也是我們在死亡面前,找到平安的唯一途徑。

帶著耶穌基督的應許,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音樂學專業畢業。

 

註:

1. 參https://www.epm.org/blog/2022/Mar/30/dying-going-home

2. Mark Ashton, On My Way to Heaven:Facing Death with Christ,(Chorley, UK: 10Publishing, 2010),7-8.

3. Timothy Keller, On Death( How to Find God), ( Penguin Books :March 3, 2020), 13.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