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被動升級,不如主動更新——迎向宣教3.0(安平)2022.09.14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09.14

安平

 

新冠疫情長久不去,帶給社會和教會巨大的衝擊和改變。對於普世宣教工作更是如此,很多事工被迫暫停長:長期委身的宣教士不得不離開,一些短期宣教也難以進行,而且時間和旅行成本大幅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更以疫情防控為由,加強了邊境管控,使傳統的宣教工作更加困難。

當然,我們也看到網路宣教終於得到重視,教會和機構也開始積極探索宣教的新模式和策略。

2018年1月,筆者所在機構《普世佳音》和[海外校園機構],聯合推出了網路宣教課程,陸續被華人教會和神學院採用,特別是疫情開始後的這兩年多來。大家也充分認識到網路宣教勢必在未來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未來10-20年,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發展到新的階段:大量新科技如虛擬實境、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將轉化為民用,進入到各類生活場景中,對教會和宣教也將帶來更大的衝擊。我們已經熟悉的宣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需要調整的,不僅只是技術的升級和策略上的因應,而更需要觀念上的更新。而這借用互聯網發展過程的表達,就是:宣教3.0。

本文則根據下方WEB 3.0和教會3.0已有的定義,提出宣教3.0的概念,並結合筆者過去十多年來的相關學習和實踐,進行粗淺的描繪和詮釋。

 

WEB 3.0:去中心化

目前,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WEB 1.0、WEB 2.0,進入到WEB 3.0的階段。

一般認為,在 Web 1.0 中,內容創造者很少,絕大多數使用者只是作為內容的消費者。其主要特點是網站提供內容,使用者閱讀內容。Web 2.0則允許使用者自主生成內容,與網站和他人進行交互。到了WEB 3.0,其主要特徵就是去中心化,並且每個人在數位世界都有權擁有並控制自己的身份,以及承擔責任。

Web3.0的概念已經提出十多年,期間不斷發展,近來又被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儘管目前尚未有比較清楚的圖畫和應用,但 “去中心化” 作為主要特徵,是可以確認和肯定的,也被視為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重要階段,即所謂“下一代互聯網”。

 

教會3.0:小教會

2010年,Neil Cole牧師出版了Church 3.0:Upgrad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

簡單來說,此書定義教會1.0,為初代教會在被逼迫中形成的小教會模式。教會2.0 則是指有架構,有組織,有堂點的教會形態。至於教會3.0 的核心概念,就是經歷對超大教會的反思後,對“小教會”模式的主動回歸,也符合在後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呈現了重關係、重真實、重多元、重過程等特徵。

2016年,此書被翻譯成為中文出版,得到中國城市家庭教會領袖的普遍重視。2018年2月,面對可預見的逼迫,北京錫安教會開始了“行走的敬拜者”的實驗。 6個月後,該教會被強制關閉,線上線下結合,多點分散聚會的模式成為必然的常態。

2020年疫情爆發後,錫安教會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經驗,線上聚會則帶來新模式下的倍數增長,此後並逐漸開始線下“小教會”的植堂,生動詮釋了中國家庭教會3.0的概念。

同樣,中國家庭教會的 1.0 ,指在逼迫的大環境中形成的、以家庭為單位聚集的時代和模式。教會2.0 ,則指隨著城市家庭教會的興起,社會一定程度的開放,教會進入寫字樓的半公開聚會。3.0 ,是指疫情中發展出來的線上線下融合,多點分散聚會的“小教會”模式。雖有外在環境上的不得已,但這自己回應時代挑戰的積極主動,更見證了上帝的奇妙預備和帶領。

 

宣教3.0:人人宣教

當我們從這個角度思考宣教時,也會看到這樣的發展脈絡。宣教主要由教會領袖和神職人員進行的時代可以稱為宣教1.0。當教會經過成長,開始差派職業宣教士進行宣教,這一階段則可以稱為宣教2.0。到今天,宣教2.0的模式,仍然是大部分教會宣教的主要模式。

不管是宣教1.0 還是2.0,宣教都是少數人的事情:是少數人代表多數人的宣教代表制。絕大多數信徒能夠參與實際宣教的機會和可能性,也很低。他們只能用金錢、禱告在後方支援。宣教作為信徒的基本使命,沒有能夠得到充分地實踐。

本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宣教上信徒不再滿足於只做後方支持;參與的機會和可能性也逐漸增多,讓更多信徒參與的短期宣教也興起。當然,針對短宣的種種不足和弊病,教會也有很多的反思,但毋庸置疑地,短宣有著推動更多信徒參與宣教,從而更多認識體驗宣教的重要意義。

同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興起,朋友圈成為我們最近的鄰舍,而互聯網成了最大的宣教工場。對此,每位基督徒必須以宣教士的身份來回應:人人宣教成為可能,也成為必須。

 

福音500分:宣教使命型教會

十多年前,以臉書、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的興起,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我們進入了新媒體時代。

新媒體最大的表現,就是“人人皆媒體“。這激活了教會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媒體性——上帝是傳播的上帝,所有的被造物都用來傳揚他的美好;教會更是他最重要的傳播媒介,承載了上帝的救恩,且擔負著傳揚這救恩的使命。

每一位基督徒就是基督的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我們發佈或轉發的每一條資訊,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都反映我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體現我們的關注,甚至智商。當然,也反映出我們的生命和信仰。新媒體成為人們認識我們信仰的重要途經,當然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宣教工場。

“人人皆媒體”的新媒體時代,也是“信徒皆宣教”的時代。

和許多教會一樣,疫情使北加州基督之家第六家的傳統宣教工作陷入停頓。然而,弟兄姊妹們將其轉化為網路宣教的契機:從2020年3月到2021年2月,全教會全員參與,一共出品了100多篇“福音5分鐘”的作品,以實踐網路宣教。這100個5分鐘就是500分,此之謂“福音500分”!(參https://hoc6.org/mvp/gospel500/。編註)

如此,大家對宣教工作有了充分的認知和體驗,對建立宣教使命導向的教會是極大的促進。

 

網路宣教論壇:積極因應

2009年,在王永信、蘇文峰等牧師的推動下,北美一些媒體宣教機構聯合開始了網路宣教論壇。(註1)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每屆論壇則根據互聯網的發展來設定主題,進行知識的介紹、理念的研討、經驗的分享、實際的應用和神學的反思。如 “社會化媒體與網路宣教” (2013) “O2O:生命影響生命” (2014) “新媒體時代如何傳播生命資訊” (2015)等。

論壇特別注重科技對宣教的影響。2016年介紹了VR技術及其在教會和宣教可能的應用,2018年關注AI,區塊鏈,2019年聚焦5G,2021則介紹了Metaverse,探討元宇宙時代,教會與宣教的機遇和挑戰。

其中,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論壇也全部改在線上上舉行,主題為 《快進節奏,遇見未來 》。這次論壇分別探討疫情對教會、教育、宣教的影響,重點關注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的判斷則是,新冠疫情為這個世界按下的不是暫停,而是快進鍵,虛實融合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將成為不可逆轉的新常態,相關科技也會加速其發展,教會必須積極因應。

 

前瞻未來:被動升級 vs主動更新

疫情後的今天,隨著全球化的解構和重組,俄烏戰爭的爆發和中美對抗的加劇,人們逐漸意識到已經再也回不到過去了。以往的宣教範式已不全適用,必須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大家也逐漸適應了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方式,而去中心化、碎片化的思維模式也逐漸成為人們下意識的習慣。

因此,宣教3.0呼之欲出。雖然宣教3.0還有空白甚至Bug,但因此也更加需要我們的參與:去發現、豐富、修補與定義。與其被動升級,不如主動更新。

當我們暢想宣教3.0的時候,至少需要注意以下特徵和趨勢:

1.宣教成為每位信徒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人人可參與的。教會對信徒的教導也不只局限於教義、神學,需要更加重視宣教。

2.在宣教的教導中,要特別注重合宜的信仰公共性表達,即公共神學的反思。信仰要避免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的 “宣傳”。

3.教會和信徒要重視對新媒體和媒體特質的認識,以及相應的傳播倫理。避免成為假消息乃至陰謀論的傳播者,挑動對立拉仇恨,傷害基督徒作為“美好真實“”和平之子“的見證。

4.虛實融合不僅是未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新常態,同樣也是宣教的新模式。實體短宣與虛擬長宣的有機融合,將彌補短宣和長宣各自的諸多缺點,提高宣教工作的效率和果效。

5.在虛實融合方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會促使資訊的傳遞更具體驗化,對信仰的見證和傳播在藝術性和技術性上,帶來更深的挑戰。這需要在內容、傳播、技術和文化上,有符合“高度處境化”的傳播。

6.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給宣教(特別是創啟地區的宣教)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但同時也需要有相應的倫理規範,基督徒在這方面應該積極參與。這是使用者的義務和責任,也是職場宣教。

2021年5月開始,中國政府關閉了大量基督教內容的微信公眾號。2022年3月,新的嚴苛法規開始實施,對中國的網路宣教進入嚴冬。

但是,正如北京錫安教會的案例,也正如教會歷史中的無數案例一般,逼迫帶來的往往是另一次復興。而每一次的復興,則正如Church 3.0:Upgrad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一書的副標題一樣,是在“為教會前途升級”。相信于宣教也是一樣,寒冬將促進對宣教3.0 的完善,從而為宣教的未來和前途升級。

 

註:                    

  1. 第14屆網路宣教論壇將於2022年11月5日於新澤西若歌教會舉辦,並同時在Zoom 和元宇宙平臺上進行直播。十餘位長期從事網路宣教的同工,將從科技發展、教會實踐、事工轉型和神學思考等方面,對“宣教3.0”進行全面探討。相關資訊以及網路宣教課程、福音500分等資料,請登錄並關注官網 :www.internetmissionforum.org

 

作者為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與宣教牧師。2001年起,長期專注新媒體事工的開展、研究和推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