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裝待發的海歸――邁向海歸時代(蘇文峰)

蘇文峰

 

編註:近年來漸漸受到教會重視的海歸事工,早在2004年,海外校園就已開始,不僅鼓勵回國的基督徒海歸成立團契,也召開海歸事工研討會共同商討策略,進而於2009年出版《海歸手冊》。

 

中國近代史中的海歸

1855年(咸豐5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海歸容閎,回到了內憂外患的祖國。這位七歲起在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受傳教士薰陶的年輕人,在耶魯大學接受了現代化及基督教義的訓練。容閎回國後致力於洋務運動,並極力倡議清廷公派幼童出國,為中國培育了許多現代化的人才,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蒙難的那一年,也是京師大學堂(今北大)倡議創辦的這一年,石美玉從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畢業。在那之後30年間,正值中國義和團、國民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驚濤駭浪的時期。石美玉決定回國投入醫學教育及宣教。她不僅在社會上成為著名的女醫生和院長,更在20年代非基運動時期成為女佈道家及宣教差會的創辦者,為中國教會力挽狂瀾。

1927年,宋尚節拋下美國化學博士的獎章,回中國佈道。他走遍中國各地及東南亞,注重悔改、認罪的信息。他帶動了深入長遠的屬靈復興,為抗戰前後社會及教會面對的災難預備了人心。而在宋尚節回國前一年(1926年),出洋勤工儉學的鄧小平剛從法國及蘇聯回歸,如陳獨秀、周恩來等海歸一樣,走向另一條改變中國的途徑。

 

聖經中的海歸

當我回顧中國近代史上這些海歸時,不禁想起聖經中也記載了許多改變時代的回歸者。從最早的摩西來看:他在米甸曠野“插隊落戶”40年後,蒙召回歸從小生長的埃及。他的時代使命是帶領以色列人走向迦南美地,成為有律法有信仰的民族。

再看士師時代的拿俄米,這位在國外家破人亡的老弱婦女,卻和媳婦路得因堅貞的信仰,成為那段黑暗時期的明光。

以斯拉和尼希米,這兩位被擄歸回時期的人物,雖都在外國生長,卻回歸祖國重建百姓靈性生活和修造城牆,在國家民族殘破飄搖時,成為堅強屹立的屬靈領袖。

《使徒行傳》中的保羅,出現在初期教會已由耶路撒冷外展至撒瑪利亞及地中海沿岸的時期。那時教會正由猶太人為主體的,轉向多元文化、多語言的國際化群體。保羅那雙文化、雙語言、羅馬籍的身份,正是在那轉型期最需要的跨文化宣教人選。

 

當代的海歸

從古今中外這些回歸者的實例,相信我們對海歸事工的重要性已有清楚共識。當今中國正值經濟起飛、國勢崛起、急需與世界接軌的階段,卻也面臨文化多元、心靈空虛、急需建立價值觀的挑戰;具有雙文化、雙語言、高技術的海歸群體正是中國極需要的人才。再宏觀中國城市教會的興起、新一代基督徒的培育並普世宣教的使命,基督徒海歸均是最合適的人選。

近10年來,中國外出留學及回歸的人數均快速增長,據估計,2006年各種形式的中國留學生已超過100萬人,分佈於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改革開放以來回歸人數已近30萬人。這群已經推動時代巨輪、並將影響中國前景的海歸們,若能在回國前幫助他們清楚重生得救、建立純正信仰、裝備聖經真理、操練事奉恩賜、塑造成熟靈命、端正人格品德、清楚人生使命、聯絡屬靈肢體,他們回國後將在社會和教會中發揮何等的影響力!

目前,已有許多回國的海歸在周圍的人事環境中作光作塩。他們有些人常聚集查經禱告,有些人融入當地教會,更有許多人在職場、家庭、親友間以生命的榜樣作有聲無聲的見證。

上帝正在海內外感召許多海歸走向這新時代的新祭壇,獻祭的人已經整裝待發,我們可為他們做什麼呢?

                                                     ――20089月海外校園通訊

:[海外校園機構]針對海歸事工的需要,已於2009年9月出版《海歸手冊》,2021年修訂後再版(電子版),可上微讀書城購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