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札記之十二: 動心與動手(末雁)

末雁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9期

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可》1:41)

我邀請您和我一起進入三個畫面。

場景一:(雲南的山間小道)一個有玉帶雲(註)的早晨,一行三人騎馬走在山路上。那是我帶著前來幫助鄉醫培訓的兩位醫生進山。出發前,“上級”特別加給了我一個任務:替他們拍幾張照片作為紀念。一路唱著“這是天父世界”,不知不覺已到了半山腰。

突然,我聽見有異樣的聲音,一回頭,看見一個電影慢鏡頭:在我背後的那匹黑馬的後蹄,正慢慢滑出狹窄的路面,幾秒鐘後,連人帶馬在山道上消失了。我翻身下馬,衝到那裡,往下一探頭:那是深不見底的山谷,那馬帶著女醫生掉入山崖下好幾米,幸好有一棵碗口粗的樹擋住了他們,可那棵樹開始搖晃起來。那女醫生從馬背上抬起頭來望了我一眼。那眼神“激發”了我的藝術靈感,我衝她大喊一聲:“不要動!我給你拍照!”然後迅速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場景二:(雲南的一所醫院)接到一位本地同工的母親在醫院突然去世的消息,我和幾位同工趕緊往醫院跑。在路上,我對一位姊妹說:你負責安慰,我負責處理後事。到了那裡,那位本地同工哭著迎了出來,我衝她點了一下頭,就直奔病房,留下那姊妹與哀哭的人同哭。一進去,正趕上要把屍体從病床上搬到運屍車上,有人抱頭,我就幫著抬腳,然後送到停屍房。等到死人、活人都安頓好以後,我突然害怕起來。不是因為停屍房的寒氣,也不是因為第一次觸摸沒有氣息的人,而是我意識到我的心跟死了的人一樣,又冷又靜。

場景三:(拉撒路的墳前)耶穌哭了。耶穌又心裡悲嘆。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您一定從這些畫面中看見一個強烈的對比:一個是不動聲色,一個是聲淚俱下。耶穌完全不必為拉撒路之死憂傷,因為祂明明知道幾分鐘後,祂就可以使拉撒路復活,但我們的主卻深深認同我們的痛苦,與哀哭的人同哭。我們的主總是先動了慈心,然後才做醫病、趕鬼、餵飽群眾、拯救靈魂和牧養群羊的善工。但是我常常看不見這位哀哭的耶穌,這位憐憫的耶穌,更聽不見祂擔當我們重擔時那沉重的心跳。我看重的只是作工的耶穌、有能力的耶穌,結果就會導致心手分裂的危機:心是冷漠的,口卻在關懷輔導;心是自私的,手卻在扶貧救濟;心是屬世的,腦卻在計劃聖工;心是美國心,腳卻踏在中國宣教的工場上。若不是以基督的心為心,那麼手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被風吹散的碎秸。

主啊!你的眼淚能融化我僵硬的心腸,你的憐憫能復活我沉睡的心靈,你的大能能保守我手所做的都有永恒的價值。主啊!讓我靠近你的胸膛,好使我的心與你的心連在一起,讓我常聽你心跳的聲音,這聲音告訴我當怎樣行。

註:玉帶雲是當地的“特產”。形狀像一條長長的帶子,懸在山間。當地人說,在玉帶雲停留的地方,就能開採到大理石。

作者原住上海,後移居美國。曾在大陸邊遠地區參加扶貧工作,現在神學院進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