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教士的心理健康(陳彰儀)

陳彰儀

本文原刊於《舉目》16期

      宣教士離開家鄉去到異鄉、異國,為要叫當地人得福音,這種使命是多麼神聖!然而,與親朋好友分離、工作負荷沉重、缺乏成就感、教會弟兄姊妹們過高的期望等,無不帶給宣教士莫大的壓力。再加上學習語言的挫折、跨文化差異的適應,還有家庭問題 等,也都會影響宣教士的心情。這種種的壓力,容易使宣教士的心理變得不健康,進而使他們在宣教工場上感到挫敗、崩潰,甚至離去。

         筆者期望透過本文,幫助宣教士了解造成心理壓力的個人個性因素,並從中釐出一些克服壓力、調整情緒,使心理更健康的方法。

一、 宣教士的主要壓力來源

        造成宣教士感受到壓力的主要來源有三:

        1.來自工作──例如服事超過負荷量、別人的期待過高、與同工們無法共事,及宣教環境資源不足等。

        2.來自生活──例如子女教育的安排,及文化、語言、氣候與飲食等方面的不適應。

        3.來自個人性格──外在的環境及事件確實會給個体帶來壓力,但相同事件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卻未必會構成同樣的威脅;因此,個人如何看待壓力事件,以及個人的性格,才是造成壓力感的主要因素。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就個人的特性部分加以說明。

二、個人特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個人有許多的特性常會把自己綁在重重的框框裡,以致潛力無法自由地發揮,甚至使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威脅。本文僅就最常導致我們產生壓力感的三個特性,來加以說明:

1.不能自我肯定
不能自我肯定的人,就是自我價值感較低的人。這種人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很敏感于別人的評語,聽到人家一、兩句負向的言語,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此常不喜歡自己,常覺得被傷害,常怨天尤人。

         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活得很辛苦,當他完成了十件事,即使有八件事被別人肯定,只有兩件事不被讚許,他也會被後兩件事所帶來的不舒服情緒所籠罩,完全忽略了那八件事所應帶來的興奮。

         此外,不能自我肯定的人會因為害怕得不到肯定,而經常患得患失,因此容易處在憂鬱、焦慮不安及自責中,壓力自然很大。

2.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的人把每件事的標準訂得很高,原本只需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他往往為求盡善盡美,而多花了兩小時的時間。神給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因此 追求完美者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為了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只得選擇犧牲睡眠、與家人相處、運動、休閒的時間,導致長期失眠、缺乏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終年處于 緊繃狀態。因此,對事情要求太高的人往往不容易喜樂與放鬆。

3.非理性思考
情緒是源于個体的想法、態度、價值。引起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于事件的看法或其“自我對話”(self talk)。非理性思考就是一種固定的“自我對話”方式,是頑固而不可變通的,且不合邏輯,與事實不一致,因此它會阻礙人們的心理健康。

        筆者認為人們常有的非理性思考中,有兩種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

         (1)“一個人應該被他周圍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個重要的人所喜歡和稱讚。”宣教士若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喜歡你,這是很吃力、很辛苦的事。

         (2)“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並且應該為別人的難題與困擾而緊張、煩惱。”如果宣教士天天為別人的難題與困擾而緊張、煩惱,沒有多久宣教士就會累垮了。

、如何增進宣教士的心理健康

         以下列出幾個要點,幫助宣教士們增進心理健康:

1.提升自我肯定感

(1)檢視過去情緒受傷的經驗

         不只是檢視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情緒受傷的經驗,並且試著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回顧這些受傷的經驗,從上帝得到醫治。

         一個人的受傷經驗可能來自任何場所、任何人或時間,受傷後的自我認知,也會因為深受傷害的影響,而難以肯定自我。例如,有些宣教士在早年的時候,因為父母受 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而忽略了她的需要,讓她覺得在家裡毫無地位,因此難以自我肯定。她需要藉著承認事實、寬恕加害者的過程,來重建已殘破不堪的生命。這 雖然不容易,但若有人陪伴,依靠上帝的醫治引導,棄絕舊有的,讓一切從頭開始,一個新的生命是可以預期的。

(2) 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

         每個人各有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各自面臨不同的壓力與難處,若僅專注于個人的成就、解決個人的問題,獨立的生命体間將沒有任何關連,屆時個体又會是何等的 孤單。宣教士們要非常清楚自己從上帝而來的呼召,目標越清楚明確,在遇到困境或難處時,就算資源再怎麼不足,這個從上帝而來、超越個人的呼召,都可以成為 支持宣教士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愛”使不同生命体產生共鳴,因此如果我們的 生活目標是“創造愛的循環”,亦即付出愛,並享受愛的回饋,生命將會是豐富的、生生不息的。也因為“愛”,個人的生命就顯出價值,德蘭說過:“我們不一定 能做許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做每件小事。”

         我們都是神所造的器皿,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或是在人看來多麼卑微的職位,只要是為了愛別人、為別人好而做,對別人而言,你都是很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這樣無私的愛使我們與別人連結在一起,別人也從我們身上体會從主而來的大愛,這是何等甜蜜而寶貴的事。

(3)常存感恩的心

          “不要為你所沒有的難過,反要為你所擁有的感謝。”我們常以100分作為衡量自己表現與生活滿意的標準,不斷要求自己朝100分努力,一旦達不到100分,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差勁,不如意的心情也隨之而來。如果我們凡事“歸零”,以“一無所有”為基礎,來看自己所擁有的,你就會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包括有形的物質 與無形的能力)是何等豐富。

         擁有一間小房子時,若不去跟住豪宅的人相比,而與“無殼蝸牛”比,就會覺得滿足多了;穿不起名牌皮鞋的人,比 起沒有鞋穿的人是幸福有餘的;常覺得自己能力平平的人,若看到智障者的“力不從心”,也必然不會再為自己抱怨了。當然我們並不是鼓勵比較(因為“比較”容 易使人自卑或驕傲),而是藉以提醒自己,應該常常感謝神在我們身上所做的(即肯定自己),多為我們所擁有的感恩,就不會經常自怨自艾、自憐自嘆,苦不堪言 了。

2.打破求完美的行為模式

        追求完美是學習自我肯定很大的阻礙,它會使我們經常陷入無法達成目標的沮喪當中。要學會放 棄凡事求完美的習慣,就必須養成先將想做的事完成的習慣,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在無法達到的目標上鑽牛角尖,給自己有機會使用多餘的時間或精力,發揮更 大的潛能,讓自己更有成就感。以下列出具体的做法:

(1)先“有”再“好”

         許多人認為做事要做得盡善盡美,常憂慮不能把 事情做好,所以做每件事都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例如第一次演溝,希望不但把內容準備得很完全,且能表達得很精湛。然而,往往愈想做好,壓力愈大,結果由于過 度緊張,講得結結巴巴,內容結構也七零八落。事實上,沒有人第一次演講就能講得很完善;第二次就會好一些,慢慢地,就更能掌握狀況。所以做每一件事情,應 當抱著先“有經驗”,再逐漸變“好”的心態。常提醒自己,愈早嘗試,就能愈早開始累積豐富的經驗。以這樣的態度處事,就不會那麼緊張,壓力感也就不會那麼 大了。

(2)從“固定品質”的想法轉為“固定時間”

         我們每天所擁有的時間是一定的,所以做每件事也應限定完成的時間,按我們所能付出的時間來規範品質。例如,今天你必須寫好一篇文章,並完成三件事情,規劃後發現只有四小時的寫作時間,你就要限定自己在四小時內寫好,不管品 質是否達到理想。當然這篇文章不見得寫得稱心,但它不會影響到你的作息,等日後行有餘力時,可以再來改善(先“有”再“好”)。相反地,如果你一直寫,可 能寫了十個小時你才稍稍覺得滿意,但卻讓你因此徹夜未眠,而影響隔天的生活。因此若以“時間”代替“品質”作為做事的準則,看起來似乎犧牲每件事的品質, 卻保住生活全方位的品質。

3.改變非理性思考

         前面提到兩種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非理性思考,第一個是:“一個人應該被他周圍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個重要的人所喜歡和稱讚。”我們若把此句子中的“應該”改為“希望”,“每一個”改為“大多數”,就是比較理性的想法,比較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第二個非理性的思考為:“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並且應該為別人的難題與困擾而緊張、煩惱。”我們固然應該有愛心,關心別人,但是也要學習,不因為別人的煩惱而造成自己過大的壓力,更不能把所有的難處都變成自己的負擔。切記“救災者絕對不能成為災民”!

         從個人的性格來看壓力,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就可以勝過壓力,就像《詩篇》所描述的:“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詩》1:3)

         因他連結于神(溪水),不斷從神的話語中得著滋養與調整,久而久之,神的形像愈發在他身上彰顯,就發展成那種健康而堅韌的本質(性格),也能有美好的情緒管 理;面對外來壓力時,就不致于慌亂失措、情緒波動,也不會被壓力擊倒,所展現出來的生命將會是一股平穩的氣息、一種持久不變的喜樂。

作者為大學心理學教授。
編註:本文所討論的宣教士心理健康原則,也適用于所有事奉的同工。
本文選自中國學人培訓材料,宣教系列中的《從獻身到宣教》,歡迎向本社、大使命中心、使者書房及其他華人基督教書店訂購。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