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這個世界有兩個古老而永恆的主題,一個是愛情,另一個是死亡。
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告訴你,人生的生存方式就是“向死而生”,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說:“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者”。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但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决的難題。
一般而言,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大願意討論死亡,孔子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死亡就變成了一個禁忌話題。可問題是,我們可以不去談它,但終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它。
享樂主義的世界觀認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麼何必對死耿耿於懷?姑且將死亡弃置一旁,快快樂樂地走完人生就好了。伊壁鳩魯(Epicurus)直言不諱地說:“一切惡中最可怕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爲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于我們還沒有來,而當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但如果死亡不是結束,不是終點?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拉撒路的復活
拉撒路和馬利亞、馬大兩姊妹住在伯大尼。耶穌愛他們,他們也愛耶穌。拉撒路病重時,主耶穌卻在另一個城市,馬利亞和馬大請人告訴救主,說拉撒路病了。耶穌到達伯大尼時,拉撒路已經死了4天。
馬大告訴耶穌,如果祂早幾天來,拉撒路就不會死了。耶穌說拉撒路會再活過來。祂問馬大相不相信祂,馬大說她相信,她知道耶穌是救主。馬大離開耶穌,去找她的妹妹馬利亞。馬利亞也去找耶穌,許多人跟著她去。馬利亞跪在救主跟前哭泣,和她同去的人也都哭了。耶穌問拉撒路的身體在哪裡,人們帶著耶穌來到埋葬拉撒路的洞,洞前有一塊大石頭,祂叫人把石頭挪開。耶穌抬頭望著天,感謝天父垂聽祂的禱告。然後,祂大聲呼叫,要拉撒路從洞穴裡出來。拉撒路走了出來,許多目睹這個神迹的人,此時都相信耶穌確實是救主。
在這個故事中(參《約》11),拉撒路的死亡不是終點,不是結束。

死亡,人類最大的敵人
根據聖經記載,拉撒路的兩位姐姐,馬利亞和馬大,個性很不一樣。馬大是個愛幹活兒的人,比較活躍;而馬利亞總是坐在耶穌脚前聽祂說話,她喜歡沉思。經文中沒有提到他們的父母,可能他們已經過世,姐弟仨相依為命。而現在,拉撒路卻因病去世了。無疑,這是人間悲劇。
我們不喜歡死亡,因此都在盡最大的力保守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但,死亡卻不會忘記我們。
過去幾年,因新冠病毒肆虐,死亡的陰影如烏雲籠罩著我們的生活。現在,中東局勢依然緊張,世界各地諸多戰爭還在繼續。期間,不僅僅士兵戰死,更有大量的平民百姓傷亡,甚至很多無辜的孩子。
那麼,為什麼會有死亡呢?基督教認為死亡是由於罪所引起的:“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爲衆人都犯了罪”(《羅》5:12),“因爲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
據統計,全世界每天約有16萬人去世,每小時有6666人去世。每分鐘有111人去世。每秒鐘“嘀噠”一下,就有2人去世。不僅如此,由死而來的恐懼,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它將許多人囚禁。
但是,死亡不是終點,不是結束。因為有復活!
拉撒路復活的意義
在拉撒路復活的故事中,有一個細節是,耶穌好像並不在意拉撒路死亡。或者說,耶穌無視死亡的威脅。
為什麼呢?從後面的經文我們得知,耶穌已勝過了死亡,以什麽方式?——祂用復活得勝死亡。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
馬大確認自己的信心時沒有絲毫猶豫。馬大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27節)她用了3個不同的稱謂來稱呼耶穌:主、基督(彌賽亞)、上帝的兒子。“我信”一詞在原文裡是完成式,表示一種牢固、毫不動搖的信心,表達“我已經相信,並且我將繼續相信!”顯然,馬大的神學是正確的,信仰是正統的,但她卻沒有意識到,耶穌能夠叫她弟弟拉撒路現在就活過來。
那麼拉撒路復活的意義是什麼?當然,從人情的角度,為馬利亞和馬大帶來安慰;但更重要的是,彰顯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擁有復活的權能。這裡啓示了一個很重要的真理:“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這句話也可翻譯為“我是復活,我是生命”。
在舊約之中,耶和華的名字是“我是I am who I am”,而在約翰福音,約翰藉著耶穌的話,用7個“我是”,來表明耶穌與上帝同等、同一本質。當耶穌說“我是復活,我是生命”時,是在表達,祂是復活和生命的源頭,是上帝的兒子,擁有生命的答案,是生與死的主宰。
是的,因為有主,所以死亡不是終點,不是結束。

耶穌復活的意義
復活節不是紀念拉撒路的復活,乃是紀念使拉撒路復活的主耶穌的復活。因為復活之後的拉撒路後來還是死去了,但復活後的耶穌,卻永遠活著。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講述耶穌復活的故事。首先,保羅宣告,耶穌基督復活了(參1-11節),復活不是神話、傳說,或是一厢情願的信念。接著,保羅強調,如果基督沒有復活,基督教的整個架構都會崩塌,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通俗一點說,如果沒有基督的復活,曆時曆代的牧師、傳道都是騙子,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傻瓜。
緊接著,保羅講述復活的意義——因為耶穌的復活,所以信的人都會復活。(參《林前》15:19-20) 最後,在55-58節,保羅對復活主題作了一個結論。他可能太興奮了,忍不住大唱凱歌,他說:“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上帝,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很勇敢,他們爲了某個理想,不懼死亡、視死如歸。但大部分人都害怕死亡。無論人們是否怕死,卻從來沒有能得勝死亡的人,唯有耶穌,祂得勝了死亡——藉著先死後復活。
復活節見證了受難節的真實,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經歷了人世間最大的痛苦,但是,也創造了最偉大的神迹,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穌,透過祂的死亡,擔當了人的罪孽。帶來的結局是上帝的兒女罪得赦免,將來會從死裡榮耀地復活。

永遠不被忘記
記得很多年前,我們教會錄了一個感恩節視頻,在視頻中,採訪教會裡的長輩時,問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面對死亡你有什麽感想?”他們都非常積極、樂觀,要知道,如果你以這個問題問那些信仰民間宗教的華人老者,肯定會被罵,但這些長輩的回答讓我們很感動,他們都說,自己準備好了,可以隨時準備去見上帝。如今,他們大部分都已過世了。我們懷念這些離世的親人,也會有傷感,但所幸我們有復活。
大衛·伊格曼是斯坦福大學的腦科學教授,他在著作《生命的清單》裡寫過,人的一生,要死去3次。第1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2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第3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將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個宇宙都將不再和你有關。電影《尋夢環遊記》也表達了類似的主題:“生命的終結不是死亡,而是被所愛的人遺忘。”
當然,人不被忘記很不容易,除非我們像達·芬奇、莎士比亞、巴赫或愛因斯坦一樣,爲藝術、文學、音樂或科學做出了傑出貢獻,幷長久享有盛名。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生活過的痕迹很快便會消失,三四代之後,也許便沒人記得我們了,那不就是真正死亡了嗎?
事實上,渴望被人記住,也表明人們對死亡以及活著默默無聞的恐懼。如果說死亡是真正、完全地被忘記,那麼復活就是:“你永遠不會被遺忘!”因爲作為基督的聖徒,無論過世多少年,也不管他(她)曾是多麼的默默無聞,不爲人知,只要在基督裡,當基督第二次再來時,當號筒末次吹響時,聖經說:“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2-53)
是的,沒有任何一位在基督裡的人,會被復活的主遺忘,祂一定會持守祂永恆的承諾。
我母親去世時才40多歲,她是做心臟手術後在監護室裡去世的,但她手術前,狀態很清醒,跟我抱抱,並說了再見,我說:“媽媽,沒有關係,作完手術我們就可以再見面了。”沒想到,我們沒有再見面。死亡隔絕了我們,讓我不能保全我和母親的約定。但是沒關係,我相信我和她一定能再見面,因為死亡不是終點,還有復活。
親愛的朋友,在死亡面前,我們一直所看重的、所追求的,無論是金錢、地位,還是名聲,是否會一文不值?而在復活面前,那猙獰的死亡,是否不再可怕?那時,我們可以像保羅一樣,向死亡發出勝利的呼聲:“死阿,你的毒鉤在哪裡!”
而基督徒們,因為復活,你是不是應當有一個不一樣的態度,來面對今天所遭遇的一切?你是否能放下你心中的恐懼、焦慮、消極,讓你人生的每一天為主而活?
因為,死亡不是終點,不是結束,復活才是!
作者來自溫州,第三代基督徒,現在美國牧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