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4.26
薛亞伯
引言
牧者作為教會的屬靈領袖,肩負講道、教導、關懷、危機處理與行政管理等多重職責,宛如全能運動員,在不同的賽場上來回奔波。只是,有一些時候,他們會感到孤獨、掙扎,甚至有如“軟弱的負傷者”。
美國的一份研究顯示,75%的牧者經歷過壓力危機;50%感到力不從心;80%缺乏足夠的婚姻相處時間;45.5%曾因抑鬱或倦怠,需要暫停事奉;70%坦言沒有親密朋友……這個清單還可以往下開。顯然,牧者與現代職場人士一樣,面臨著工作耗竭的嚴峻考驗。
工作耗竭(Job burnout),是指人在工作中經歷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生理功能受損;情緒功能受損:失控、易怒、焦慮,挫敗感增強;思維僵化、行為呆滯,外在表現出疲憊與低落等。
研究表明,牧者工作耗竭的原因複雜多樣,包括過重的工作負荷、長期的壓力、缺乏足夠的支持,以及長時間處理信徒的問題帶來的情感疲憊。此外,牧者常常一心撲在教會的事工上,卻忽視了自己的身體、心理和靈性需求。這種現象,不僅讓牧者難以恢復活力、靈命難以成長,也可能波及教會的長遠發展。
一、主要原因和表現
1、複雜的成因
牧者陷入工作耗竭困境的原因,首先來自超負荷的工作壓力。教會和信徒對牧者寄予厚望,需要他們兼任屬靈導師、領袖、輔導者等多重角色。然而,這種身份的多重性,常使他們難以在行政管理、事工推展與個人靈性關懷之間,找到平衡。缺乏界限管理,令許多牧者身心俱疲,時間與精力嚴重透支。
其次,牧者缺乏自我照顧的意識和方法。他們傾力於他人的需要,卻常常忽視自己在身心靈方面的健康和平衡。長期在“空油箱”狀態下運轉,不僅消耗精力,也侵蝕靈命健康,最終引發出更深層次的危機。
第三,牧者感到孤獨與缺乏支持。牧者常因身份所限,難以找到傾訴的對象,一旦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身心的衰竭與疲憊日益加劇。
此外,牧者常為自己設立過高的屬靈標準和事工標準。提摩太·凱勒(註1)提醒,當這些期望未能實現時,當事人的內疚與挫敗感便會隨之而來。此時,對成功與影響力的過度追求,會讓牧者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更進一步剝奪他們內心的平安和能力。
2、常見的表現
情緒衰竭,是工作耗竭的核心表現之一。牧者可能長期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甚至變得冷漠,對周遭的人、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興趣,甚至面對事工也找不到曾經的滿懷熱忱,最終陷入深深的無意義感之中。
身體的警訊,則是另外一個表現。持續的壓力,往往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失眠、疲憊、心律不齊等問題。許多牧者甚至在瀕臨崩潰之際,仍未察覺自己的健康早已嚴重透支,身心難以為繼。
屬靈疲乏,也是牧者工作耗竭的主要表現之一。屬靈的消耗與疲憊,常讓牧者在禱告與讀經中感到乏力、乏味,甚至對自己的呼召與價值產生懷疑。這種屬靈的空虛,不僅影響牧者個人的內在生命,也會逐漸削弱教會的屬靈活力。
再一個表現,是人際關係的疏離。在繁忙的事務與情緒的重壓下,牧者可能不自覺地與家人和團隊成員漸行漸遠。若牧者長期忽視親密關係的維護,這種疏離感將進一步加深牧者的孤獨與無助,令他們內心愈發疲憊。

二、自我照顧和靈命更新
1、自我照顧的重要性
自我照顧並不是自私,而是牧者在上帝面前盡忠履行管家責任的一部分。《馬可福音》6章31節中,耶穌邀請門徒:“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溫柔的話語表明了主對祂僕人的深切關懷,也表明,休息與恢復是牧者能夠持久事奉的重要保障。
自我照顧包含對身體、心理、靈性和社交關係4個層面的關注。只有全人健康,牧者才能在事奉中保持熱情和活力。聞道樂(Wayne Cordeiro,註2)指出,牧者是上帝所使用的器皿。若不能保持其身體和心靈的健康,事工將難以正常地、持續地發展。他提醒牧者:“當你忽視自己的健康時,你不僅在冒險,更可能影響上帝交託給你的使命。”
2、如何照顧身體
保持身體的健康,是牧者恢復力量的重要基礎。然而許多牧者因事工繁忙,而忽略了身體的需求。在某些教會文化中,忽視身體需要甚至被視為牧者敬虔的標誌。這種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牧者對自我照顧的看法。聞道樂直言不諱:“領袖最大的資產不一定是時間,而是精力。精力充沛的人,在4小時內完成的工作,比另一個人在4天內完成的還要多。”
在繁忙的工作中,牧者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來呵護身體:
(1)作息規律。固定的睡眠時間和規律的作息,有助於身體的恢復,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
(2)適度運動。運動不僅能緩解壓力,還能促進大腦的健康運轉。聞道樂強調,“每日30分鐘的步行,是讓你重新感受到內在安穩的第一步。”
(3)健康飲食。牧者因時間不足,往往傾向於選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然而,均衡的營養攝入,對身體尤為重要。
3、如何調整心理
心理健康是牧者抵禦耗竭的重要防線。通過積極的心理調適,牧者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情緒壓力。
首先,設定界限。這是關鍵。聞道樂指出,牧者需要學會對過多的任務說“不”。合理的界限,不僅保護自身健康,也讓他人更好地理解牧者的能力與限制。
其次,默想是內在修復的重要途徑。盧雲(註3)提到,安靜與默想能幫助牧者理清內心的混亂,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連結。
最後,尋求支持,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牧者往往因孤獨感,而深陷內心的耗竭和無助。《堅韌不拔的牧師》(註4)一書的作者帕基姆(Packiam)和金納曼(Kinnaman)建議牧者,主動尋求同工、導師或心理輔導者的幫助,以有效分擔情緒壓力,重獲內在力量。通過這些方法,牧者不僅能呵護心靈健康,更能在事工中長久地服事。

4,重尋意義與力量
屬靈枯竭是牧者耗竭的重要表現之一,但通過屬靈生命的更新,牧者可以重新找到事奉的意義與力量。
首先,禱告與讀經,是恢復與上帝親密關係的必備途徑。《堅韌不拔的牧師》一書指出,牧者應優先將每日禱告和經文默想納入生活,通過與上帝的連接,重新得力。
其次,通過安靜日與屬靈操練,為內在修復提供空間。盧雲提倡牧者定期安排安靜日,暫停一切事務,全然專注於上帝的同在。他認為這種屬靈操練能幫助牧者擺脫外在壓力,恢復內心的平安與喜樂。
最後,團契與教會的支持,是牧者屬靈旅程中的重要支柱。牧者若能在充滿愛的團契中,與同工或其他牧者分享自己的經歷,不僅能獲得鼓勵,還能見證上帝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重新點燃信心與熱情。通過屬靈更新的方式,牧者能在上帝的同在中重新得力,以喜樂和盼望持續服事。
5、靈命更新之路
在工作耗竭中,牧者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呼召,回歸事工的本質——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並以愛心服事信徒。聞道樂在反思自己的耗竭經歷時寫道:“事工的意義不是結果,而是與上帝同工的過程。”
牧者也需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坦然承認自身的軟弱,並相信上帝的恩典足以托住一切。正如上帝對使徒保羅所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9)這樣的信靠,能讓牧者在軟弱中經歷上帝的能力。
此外,建立有張有弛的生活與工作節奏,是靈命更新的基本要求。牧者應定期反思自身狀態,必要時調整優先事項,以保持內在的穩定與長久的服事力量。
6、小結
牧者可以通過適切的自我照顧,舒緩工作帶來的耗竭狀況,在與上帝的關係中找到持久的能力。自我照顧,涵蓋身體健康的維持、心理壓力的管理,以及屬靈生命的更新,需要全人的關注、實踐和堅持。
在這一過程中,牧者應時常覺察自身的健康狀態,依靠上帝的恩典與扶持,從耗竭走向復興。同時,教會和屬靈群體的陪伴與支持,也是牧者自我照顧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幫助他們在挑戰中重拾喜樂與盼望。

三、在教會的支持中走向療愈
作為牧者的主要事奉環境,教會不僅有責任理解和識別牧者的耗竭狀態,更需積極採取實際行動,為牧者提供支持與幫助,促進他們的療愈。從教會文化的塑造、實際支持措施的落實,到長遠策略的規劃,教會可以在多個層面,攜手牧者,共同面對工作耗竭的挑戰,幫助牧者煥發事奉的活力。
1、營造健康的教會文化
健康的教會文化對牧者來說,是一份極大的祝福。在他們面臨耗竭危險的時候,教會若有家的溫暖氛圍,那便是一種支持的力量。
為此,教會首先應建立起接納與關懷的文化,承認牧者也是“與我們一樣性情的人”(《雅》5:17),他們同樣需要關懷與鼓勵。《堅韌不拔的牧師》一書指出:“牧者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能夠真實地表達疲憊與痛苦,而不必擔心被批評或誤解”。通過營造關愛牧者的氛圍,教會可以讓牧者在壓力中感受到歸屬與安全。
其次,教會需要適時調整對牧者的期望。許多教會對牧者的期待過高,認為他們應無所不能。聞道樂提醒:“教會應避免將牧者視為完美的屬靈超人,而應理解他們的弱點,並尊重他們作為人類的局限。”他認為,合理的期望能減輕牧者的心理負擔,防止耗竭的惡化。
此外,教會應宣導工作與休息的平衡,看重身心靈安息的重要性。盧雲提到牧養事工時,特別強調:“牧者的安息不僅是他們自身的需要,也是教會事工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借助這樣的氛圍,教會能夠幫助牧者擺脫“忙碌等於忠心”、“忙碌體現價值”等誤區,促進他們身心靈的全面療愈。
2、提供實際的支持
教會還需要採取實際的措施,幫助牧者在事工中找到平衡。
首先,也是關鍵,要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教會應避免將過多任務集中在牧者一人身上。要通過合理分配工作,確保牧者在教會事奉之餘,有足夠的時間用於個人成長和家庭生活。聞道樂建議為此成立支持性團隊,將行政事務和非核心事工,交由其他同工或義工處理。
其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提供專業支持。包括聘請專業基督教輔導員,為牧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安排屬靈導師定期與牧者溝通,滋養他們的靈命。制定關懷牧者計劃,為牧者及家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例如,定期的有薪休假、家庭假期,資助靈修營會與退修活動等,都能幫助牧者恢復內心的平安與力量。提摩太·凱勒提到,這種做法在許多教會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最後,引導牧者參與團契生活,也是緩解孤獨感的重要方式。牧者常因其特殊的角色,而缺乏屬靈夥伴。教會可以鼓勵他們參與跨教會的牧者團契,在同道的分享和見證中,獲得支持與鼓勵,重拾信心。
正如《堅韌不拔的牧師》一書所說:“在團契中,牧者可以找到支持與鼓勵,並在他人的見證中看到上帝的工作。”通過這些實際的支持措施,教會能夠有效幫助牧者獲得療愈,持續服事。
結語
牧者的耗竭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恩典的彰顯。因著耗竭,牧者得以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有限,學習依靠上帝的恩典。
耗竭並非終點,而是通往療愈與復興的過程。牧者若能重新調整自我,與上帝和教會建立健康的互動關係,便能在恩典中重新得力,繼續在福音事工中發光、發熱。這不僅帶來牧者個人的成長,也有助於教會的健康發展。
註解及參考書目:
1.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同你患難與共》,趙剛譯,(臺北:希望之聲,2017)。
2. Wayne 聞道樂. Leading on Empty: Refilling Your Tank and Renewing Your Passion. Bloomington: Bethany House, 2009.
3. 盧雲(Henri Nounew),《負傷的治療者:當代牧養事工省思》,喻書琴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4. Glenn Packiam, David Kinnaman. The Resilient Pastor – Leading Your Church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Grand Rapids: Baker, 2022.
作者介紹後續再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