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一位女性(心韻)2025.04.30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4.30

心韻

在眾多的聖經人物中,有一位女性令我非常欽佩,她就是伯大尼的馬利亞。馬利亞是滿足主心意的人。她對主的愛、信心和專心敬拜,深深打動了我的心,成為我屬靈生命效法的榜樣。

馬利亞或許不像姐姐馬大那樣動作快、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她性格沉穩,真摯,專心。當門徒們未能領會主耶穌所傳講的天上真理,使耶穌感到孤單與憂傷時,馬利亞能體貼主的心意。因此,她兩次受到主耶穌的稱讚。

稱讚

第一次,馬利亞在主耶穌的腳前聽道,主稱讚她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參《路》10:42)我被這“上好的福分”深深吸引!誰不渴望福分呢,但何為“上好”?是坐在那裡躲清閒嗎?是在教會裡隨大流嗎?還是只求進天堂,就萬事大吉?當然不是!上好的福分,指的是耶穌自己,以及祂十字架的教導和真理。

主耶穌宣告自己是基督,是上帝所差來的,必須受苦,釘十字架,擔當人的罪,死而埋葬,三日復活。然而,門徒們並沒有真懂,在祂受難前夕,他們還在爭論誰更偉大。跟隨祂、簇擁著祂的人很多,但並不都真正認識祂。

誰能體貼主的心意呢?伯大尼的馬利亞!她專心聽道,聽懂了主的話,看見了十字架的意義,讓耶穌的心得到滿足與安慰。

第二次,主耶穌稱讚馬利亞說,她所做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在祂上十字架之前,馬利亞用昂貴的真哪噠香膏膏抹了祂。耶穌知道,馬利亞此舉是因祂即將受難和埋葬。她的行為深得主的心意。

主耶穌從未稱讚其他任何人做的是美事,也從未叫我們紀念任何人——唯有馬利亞所做的這一件。她用香膏膏抹耶穌,這一舉動正是對福音的回應。因此,耶穌吩咐門徒,無論福音傳到普天之下什麼地方,他們都要述說馬利亞所做的,作為紀念。(參《太》26:6-13)

唯有轉注目

我欽佩伯大尼的馬利亞。她對耶穌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對神跡的驚歎上,更深入到耶穌來世上的真正目的——受死、埋葬和復活,即彌賽亞的使命。門徒們雖信耶穌,但他們的期盼卻集中在“即將來臨的國度”上,以為在新建的國度中,他們可以與主同掌權、同榮耀。因此,儘管他們與主同行,內心卻無法領會主的心意,不明白捨己、背十字架的意義。其實,今天很多願意跟隨主的人,信仰不也是如此膚淺嗎?

許多信主多年的人,仍未明白主的心意。他們只關注眼前的利益,極少反思自己對福音的回應。其實我們都應當反思:我們的靈性成長,是否讓那拯救我們的主得到滿足?若答案是否定的,若我們一切仍以自我為中心,顯然我們的信仰仍停留在嬰孩階段。

主呼召我們背起十字架,捨己跟隨祂,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我們的上帝,並且愛人如己,而不是只顧自己的得失。耶穌要我們成為新造的人,有祂的樣式,遵行祂的旨意,就像伯大尼的馬利亞,她不為自己活,而是專心愛主、敬拜主、體貼主的心意。人唯有將眼目轉向那愛他的上帝時,靈命才能有質的飛躍。

靈魂的拷問

若要認真對待信仰,我覺得不妨對自己提出拷問靈魂的問題,診斷我們的屬靈生命。比如:你在聖經裡尋找什麼?尋找你喜歡的內容?尋找與你理念契合的經文(以便隨意解讀)?還是尋找存在感?我們尋找的,應該與聖經的教導一致。像馬利亞那樣,一旦認識主,就會愛祂,敬拜祂,繼而委身作主的門徒。

若你所求的祝福皆未成就,你還會繼續跟隨耶穌嗎?當年,眾人因吃餅得飽而追隨主,但當祂宣告自己是“生命的糧”,要為世人捨命時,許多人無法接受,因為不能稱心所願,便漸漸離去。

另一連串直擊心靈的問題是:你信耶穌是為今生的好處,還是因祂是救主和主?你有無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了基督的樣式,還是你的信仰只停留在口頭和聚會中?你是否在理論上相信主的話,現實中卻充滿懷疑?你有無不斷被聖靈更新,或是信主多年卻停滯不前?你能否獨立查考聖經、分辨真理,還是盲目跟從人?

這些問題曾將我逼入角落,彷彿主耶穌直視我的眼睛,使我無法含糊以對。我不得不重新思索信仰,並在生活中體會其寶貴。我逐漸意識到,不能像當年的眾人那樣隨波逐流,而要像伯大尼的馬利亞那樣,將生命的糧吃下去。我也學會了,不是到聖經裡找我自己,而是到聖經裡找救我的上帝。

如果基督徒從未反省自己的靈性,他的信仰、他的生命,很可能停留在膚淺的層面,無法深入認識主。久而久之,信仰會習慣化,公式化,變成例行公事,生命乾枯空虛,無法結出屬靈的果子。在主的腳前,不僅有伯大尼的馬利亞的身影,也應有你和我。信仰之路,唯有不斷向高處行,像馬利亞一樣,體貼主的心意,專心愛主,才能真正滿足主的心意。

作者現居田納西州,從事幼兒特殊教育以及基督教翻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