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效歲月”中的鑄造(古墨)2025.05.2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5.21

古墨

至暗時刻的微光

那一年冬天,表姐夫確診癌症的消息,如驚雷般炸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表姐幾乎崩潰——家裡的頂樑柱轟然倒下了!

然而,表姐終未被擊倒。在陪丈夫輾轉求醫的日子裡,她始終堅守著家庭的責任。開春後,她一邊照料生病的丈夫,一邊辛勤勞作。為了不耽誤農活,表姐常常從醫院回來後就直奔田裡。親戚們勸她歇一季,她卻堅持繼續耕種。

記得五月插秧最忙的時候,我跟著爸媽去幫忙。水田裡倒映著表姐彎成弓的身影。她麻利地插著秧苗。我不禁想,如果這樣的苦難擱在我身上,那我得愁死啊!表姐卻沒有抱怨,而是勇敢地挑起擔子向前走!

秋天,姐夫的病情好轉起來,而田地裡也迎來了一年的豐收。我把這件事寫進中學作文裡,感慨道:那些滲入泥土的汗與淚,都不會白流;那些在至暗時刻依然閃爍的微光,終將彙聚成破曉的曙光。

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時常提醒我:遭遇困境時,人的內心軟弱,常使生活陷入停滯狀態。有些人陷入絕望中,借酒消愁,一蹶不振。有些人甚至不堪重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也有人懷著希望,選擇繼續前行。

懷著收穫的盼望

“順著肉體撒種的,必從肉體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我們行善不可喪志,因為若不灰心,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加》6:8-9,和合本2010年版)這節經文,常使我想到表姐的經歷。保羅對加拉太人說的這些話,可以理解為:我們既然仰望基督,就應當懷著收穫的盼望。如果播下永生(順著聖靈)的種子,它們會長成永生的果實。反之,如果播下世俗(順著肉體)的種子,它們會長成世俗敗壞的果實。

我的表姐是基督徒。在不期而至的生命寒冬裡,她面臨著選擇:要麼撒下苦毒、懷疑和絕望的種子,要麼撒下順服、忍耐和盼望的種子。她憑著信心,選擇了後者。

其實,許多時候,選擇相信什麼不難,難的是持守信心。有時我們撒下種子,卻看不到期望的結果,至少無法馬上看到。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必須相信上帝會在我們身上做工。

保羅教導加拉太人:在耕作中,我們可以翻耕土壤並埋下種子,但我們必須相信種子有成長的過程。當然,每個優秀的農人,在播種後都會澆水、施肥和修剪,但一旦種子播下,農人就無法憑藉自身的力量,確保種子長大、成熟。生長是造物主的工作。這是神秘的工作。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在果實尚未掛滿枝頭的季節裡,我們被呼召要懷著收穫的盼望,依照聖靈的指引,盡上自己的本分,不斷撒種——即便我們還無法看到所期盼的一切。

我家陽臺的蘭花,在春天第一個花苞展開之前,怎麼看都像是不會開花的草。我的水仙,在球莖探出頭來,也似乎死氣沉沉……很難知道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所處的境遇或所投入的時間是否白費,我們必須選擇相信那些我們無法目睹,也無法掌控的轉變過程。當我們相信轉變會發生時,我們就不再認為,那些不順心的時光是虛度和無益的。你其實正是種子在土裡生長的時光。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上帝所喜悅的事,並依靠祂去行出美善來。

精心設計的“孵化期”

在那些艱難的日子裡,表姐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丈夫的疾病、繁重的勞作,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需要照料。在一個動輒離婚的時代,她本可逃離這艘風雨飄搖的家庭小船,卻因著信仰,選擇堅守。

雖然我到大學才信主,但是親戚中那些信主的人,為信仰做了美好的見證,讓我對基督信仰充滿好感,也讓我看到信仰對人的影響——如果不是艱難環境的考驗,表姐或許難以成為成熟的基督徒。

沒有人會選擇踏入荒野,踏入絕望的幽暗之地。然而正是在這裡,生命的果實得以孕育。平日裡,人們只看到信主的人每逢週日去聚會,如此浪費時間,很不上算。然而,患難中,表姐依靠上帝的見證尤為亮眼——她的選擇,她對家人的不離不棄,讓人們刮目相看。周邊不信主的人,因此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如今表姐的兩個孩子都已成人,並且信仰堅定。表姐在荒野學習信靠,結出了美好的果實。

當我們陷入人生低谷時,常以為上帝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就像困在埃及監獄的約瑟,流放米甸曠野的摩西,他們在漫長等待中並不知道,上帝正用這些“無效歲月”,鑄造他們的品格,預備他們成為改寫民族命運的器皿。

現代人最大的焦慮,在於總想用KPI(關鍵效績指標)量化生命的每個階段。當現實與期待產生落差,我們就像觀眾看到影片被卡住,焦躁地拍打著命運的放映機。其實,真正的生命智慧,在於明白每個不開花、不結果的荒野經歷,都是神聖的器皿鍛造場。失業期可能是恩典的曠野學校,病痛期或是屬靈的深度營會,連孤獨時刻都雕刻我們聆聽聖言的能力。

當我們停止用世俗尺規丈量永恆價值,就能在看似停滯的歲月裡,發現上帝正在織造救贖故事的掛毯。因此,不要急於翻過人生的這一頁。我們正在經歷的,或許正是上帝精心設計的靈命“孵化期”。

等待荒漠花

在進入荒野前,我們信上帝,但似乎不真正需要祂。平安歲月裡,我們或許只是在信仰的屋簷下乘涼。直到風暴撕裂屋頂,我們才直面真正的信仰抉擇,才來到十字路口:是選擇依靠肉體,還是依靠聖靈?而當信仰空間日漸逼仄,當世俗浪潮不斷侵蝕,也促使我們發問:究竟怎樣才能持守生命之道?

《詩篇》第一篇的溪邊樹意象,對基督徒的成長,有著寶貴的屬靈意義。“不從、不站、不坐”的三重否定(參《詩》1:1),就像是在世俗洪流中築起的屬靈堤壩。

基督徒的生命,必須時刻與生命泉源的連接。以色列植物學家發現,迦南地的棗椰樹,根系會深入地下數十米尋找水源。這種生存智慧,恰是荒野生存的隱喻——我們的禱告生活、聖經研讀、團契相交,正是向下扎根的屬靈根系。

耐心等候上帝使我們的荒漠開花時,當思想祂的應許。正如《以賽亞書》所言:“困苦和貧窮的人尋求水,卻沒有水;他們的舌頭因口渴而乾燥;我耶和華必應允他們,我以色列的神必不離棄他們。我要在光禿的高處開闢江河,在山谷之間開闢泉源;我要使曠野變為水池,使乾地變成水泉。”(《賽》41:17-18,新譯本)

現下中國教會的特殊處境,就像是以賽亞預言中的“光禿的高處”。外在事工受限,正是建造內在生命的良機。初代教會在逼迫中,完成從耶路撒冷到外邦的跨越;清教徒在流亡中,孕育現代憲政精神。這些歷史軌跡都印證:荒野期從不是上帝的缺席,而是祂預備新酒的時刻。

荒年的預備,是為了豐年的收割。面對逼仄的生存空間,我們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安心裝備自己,以便將來上帝能夠使用我們。荒野中等候的信心,不是消極的守候,而是積極的預備。就像農夫利用旱季修整溝渠,我們當趁此時提高查經小組的品質,建立門徒訓練體系,培育家庭祭壇傳統,等等。

加爾文在斯特拉斯堡流亡期間,完成《基督教要義》的修訂。在生命荒野埋下的種子,最終成為改教運動的參天大樹。同理,我們的每個晨更、每次代禱、每次查經,都是在硬土之下悄然伸展的信仰根系。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經文再次提醒我,荒漠中的綠洲從來不是海市蜃樓,而是信心者的應許之地。若我們和神聯結,在信心中扎根,在盼望中生長,就必看見“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賽》35:1)。

如果一棵樹從一開始,便選擇深深扎根,它必將在適當的時刻結出果實。這世代所需要的,不是喧囂的事工,而是深深扎根的生命之樹,在荒野中,活出得勝的見證。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