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加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06.02
前不久有一天晚上,太太突然跑到我身邊,笑著和我說:“你看它竟然預測我 2023-2032是事業突破期,但需要提防小人,2033-2042會出現婚姻家庭的變動,要注意法律糾紛;還說我牙齒排列不齊,智齒生長異常。”
我聽完滿臉的問號,經她解釋才知道,原來最近網上流行用 AI DeepSeek 算命,而且有些人得到的回答特別有趣,於是太太也抱著“看笑話”的心態去DeepSeek上嘗試了下(當然她不會相信任何形式的算命)。
“用DeepSeek來算命”這個突然風靡的現象,令筆者又困惑又好奇:本是為了幫助人們解答疑惑、提高工作效率的AI大模型,怎麼搖身一變成為了“玄學大師”?筆者一直以為,算命這種事,是祖輩那年代因為人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資訊流通不發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沒想到到了AIGC時代(拋開那部分像妻子這樣僅為取樂的人),仍有不少年輕人相信AI能算命,甚至願意付費向其諮詢自己的命運,這似乎與現代人崇尚科學與理性的精神不符。
當然,在筆者看來,用DeepSeek的預測命運和瞎掰沒什麼兩樣,但 AI 算命火爆的背後確實有值得讓人深思的地方——它折射出不論哪個時代,當人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命運時那種無助與渴望。
龜甲與AI
古人沒有先進的 AI 工具,但仍有辦法“獲知”自己的命運。比如甲骨文。也許很多人知道,甲骨文是一種年代最為久遠的文字系統,但其實這些文字是為了記錄占卜。每當人們將龜甲(或牛骨)放在火上烤時,龜甲受熱後,就會裂開形成一定的紋路,巫師通過紋路的變化,來預測受託之事對應的是吉兆還是凶兆,並把結果記錄下來——迷信似乎推動了文明發展,這也是歷史的吊詭之處。
除了甲骨文,古人也會用更為複雜的,比如包含陰陽八卦等說法的《周易》來算命,人們發明了很多的算命方法,都是為了尋求一個確定性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DeepSeek不過是另一種平民化的“智能龜甲”。
有趣的是,看起來去算命的人,既“信命”又“不信命”——當古人發現龜甲占卜的結果不太好時,有時就會三番五次要求巫師繼續占卜,為了獲得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結果;而有的AI應用在算命時可以為用戶提供重新抽牌(例如塔羅牌)的機會——“這張牌讓我有點害怕,能再抽一次嗎?”沒有人喜歡命運多舛的未來,與其說算命是一種人面對命運的臣服,不如說是人在試圖讓命運臣服於自己。

當命運可以被計算
如果說古人的算命方法比較原始和落後,那麼用大模型算命,似乎顯得高級和精准許多。目前市面上大量的算命產品,背後的大模型都經過了專業人員的“有監督微調”(Supervised Fine-Tuning,SFT)——即通過構建大量與算命有關的高質量文本,或者對話數據來讓模型更好地適應“算命”這一特定任務,使其盡可能避免出現違背特定算命規則的回答,其本質上就是一套基於海量數據調教後、且專門針對算命領域的演算法。每當提問者輸入問題的描述(Prompt)時,這些文字就會被轉化為大模型可以理解的詞向量(Word embedding),經過大模型一層層的矩陣運算和概率選擇,最終輸出所謂合乎邏輯的表達。
許多 AI 算命產品設計者在調教大模型的過程中,會盡可能加入積極正面的元素,因為算命的人往往正面對某種失意、挫折,看不到出路,所以才嘗試求助於算命,若再給出負面的回答,就容易讓提問者陷入絕望中。其實被計算的命運,也是被設計的命運;真相如何或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情緒價值。
大模型本質是基於過往確定的數據集(而不是來自未來的數據集)訓練得到,從這個程度上,它根本無法預測未來,即使它能給出合乎邏輯的表達,也不意味著結論就正確,更多時候屬於“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或者是一些你想聽到的話。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利用大模型找出“解題思路”,而不是讓它故弄玄虛預測個體的命運走向,但人的大腦卻喜歡直截了當的答案,而非縝密的邏輯分析。強大的模型可以分析一個人性格的缺陷,或者幫助解決眼前的棘手問題,但永遠也無法計算出一個人的未來究竟會發生什麼。
命在誰手?
不少人認為,原始社會,人因為不了解科學,也沒有先進的技術,所以宗教、法術、祭祀這類活動是當時社群文化的中心,人們希望通過這些手段,來消除厄運,緩解不安。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化(Modernization)促使這些手段被認為是迷信,理性和科學被捧上神壇,如此我們就能夠擺脫愚昧,解釋一切,甚至改變人類的命運。
然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思潮的湧現,又重新讓人們的內心變得不安與懷疑,人們不再接受來自現代主義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或主人論述(master-narrative)(註1),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沒有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前進,而是變得分崩離析——小到個人的財富、地位、健康,大到生態環境、國際局勢、自由平等這些宏大目標,都變得越發不確定、不可靠。
可以說,現代化雖然解決了一些問題,卻製造了更多的問題,這也是為何宗教、算命一直都沒有從世俗世界消失、甚至變得越發興旺的原因(註2)。從龜甲到《周易》,再到DeepSeek算命,不管社會怎麼發展,不管我們身處哪個時代,關心自己的命運一直都是刻在人骨子裡的渴望。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的命運究竟在誰的手中?如果我們生命中每一件事都是隨機發生的,那麼人生的意義何在?
對基督徒來說,生命的走向不在於人類自身,更不是DeepSeek或任何一種AI,而在於創造並引導人類的上帝。
《雅各書》4章14-15節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傳道書》8章7-8節也說:“他不知道將來的事……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不管願不願承認這位上帝,這兩節經文是許多人生命的寫照:不知道哪天自己被裁員,愛情會不會出現變故,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學壞,甚至是自己何時會死去……每個人都必須做好接受自身脆弱性的準備。
用AI算命,與把生命交給上帝,看似都是在讓他者決定自我的命運,但兩者給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結局:前者似乎能夠告訴你未來將要發生的事,讓生活暫時多了一些確定性,但其終究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假如你知道了自己將來會遇到一些困境和苦難,然後呢?說到底算命的邏輯,本身就與“沒有人能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這個邏輯相衝突。
不確定的確定
但聖經則從另一個角度告訴人們,我們根本沒必要、也沒有能力知道自己的命運,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平安,苦難是常有的(參《約》16:33),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參《傳》10:14),耶穌在地上也從來沒有告訴門徒,他們的人生將會遭遇怎樣的轉折或變故,祂更多強調的是,儘管我們身處的環境和遭遇,會像海中的船一樣經歷顛簸,但在上帝這艘“船”裡,有真正的穩定和平安,因為祂是這個看似隨機的世界中那一個“不隨機的力量”。
祂不僅給予我們“情緒價值”,更賦予人生中各種難處以無比光榮的意義:我們不知道苦難何時會發生,但確定的是,它們會更新我們,使我們更像基督,而且還讓我們準備好迎接那將來的榮耀(參《林後》4:16-18)。耶穌基督用祂的十字架和復活告訴我們,這是所有相信祂的人最終、最為確定的“命運”。
人生在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與其不斷探尋自己的命運究竟如何,倒不如早點發現命運在誰的手中,這個過程不僅不需要“付費”,反而因為耶穌基督早已替我們付出了代價,所以我們的生命得以獲得真正永恆的保障。如此,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我們得著勇氣,也得著因認識上帝並倚靠祂的應許所帶來的喜樂和力量。
註:
1. 參見法國哲學家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所著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序言。
2. 參見美國社會學家 Rodney Stark 所著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p 144。他提到有許多的證據表明“世俗化並不會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後宗教時代,相反它會通過促進復興不斷引發宗教機構的再供應”(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ecularization will not usher in a post-religious era. Instead, it will repeatedly lead to a resupply of vigorous other worldly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by prompting revival)
作者碼農一枚,熱愛閱讀、寫作與健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