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6.08
小約翰
合上《詩篇》的上行之詩,我帶著神聖的激情和想像,走上陽臺。玫瑰在薄霧中舒展花瓣,露珠沿著刺的棱角滑落。有人曾說,玫瑰的美在於它懂得用刺守護香氣,而愛的本質,或許正是這種帶著疼痛的溫柔。當指尖被刺破時,血珠滲出,卻讓花的芬芳更深地滲入記憶的褶皺——正如那些在親密關係中留下的傷痕,最終成為靈魂的刻痕。
愛若只是甜膩的蜜糖,便無法觸及生命的深邃。這樣的愛往往挾裹著私欲的荊棘,如同兩隻相擁的刺蝟,越是靠近,越被彼此的鋒芒刺痛。除非,從私欲的溝壑抬頭看到了真理的光芒,方令人在混沌中晴朗,在麻木中蘇醒。於是,那些因愛而生的裂痕,最終成為光透進來的縫隙,照亮了人性深處的幽暗與尊貴。
一條河流從雪山奔湧而下,途中撞擊岩石、迂回峽穀,卻因阻隔而激蕩出更壯闊的浪花。真愛也是這樣,從不許諾平坦河床,卻以蜿蜒軌跡激發出生命豐盈。
一位母親對摔倒的孩子說:“你要學會自己站起來。”這話的背後,是愛的悖論:最深的關切往往以冷峻面目呈現。父愛如山,沉默而堅定;母愛似水,包容卻暗含鞭策。健康靈魂,需要在溫柔中越發堅定,在堅定中越發溫柔,最終在受苦中成長。
愛的教育從來不是溺寵,而是在傷痛中教會人直面世界的粗糲。那些因愛而生的苛責、分離甚至誤解,如同河底的暗流,推動著靈魂向更遼闊的彼岸泅渡。人間之愛尚能如此,何況那至高至善之愛呢?主所愛的,主必管教。
於是,方可透視破碎。如一面鏡子從高處墜落,碎片散落一地。有人歎息它的毀滅,卻有人蹲下身,發現每一殘片都映出完整天空。愛的傷痕何嘗不是如此?當親密關係中的爭吵、背叛或離別將心擊碎,我們或許會在裂縫中窺見另一種真實。

一位父親讓孩子在門板上釘下憤怒的釘子,又教他一顆顆拔除,然而釘痕難除。如同傷害的印記,道歉能撫平情緒,卻抹不去記憶的孔洞。但正是這些孔洞,讓風得以穿過記憶的裂隙,讓光的斑點在心靈湖面上跳躍。你我都是需要恩典的人。愛的終極意義,或許不在於規避傷害,而在於透過傷口看見更宏闊的摯愛——就像一位旅人在沼澤中迷途,卻因燈光發現了輝煌的別墅。
在北極圈的極夜裡,人們點燃篝火,不只為了驅逐寒冷,也為了光明的儀式。愛直至成傷的時刻,恰似這暗夜中的火焰:黑暗越發濃重,光明越發灼灼,那一刻,光比熱重要,靈魂比肉體更需撫慰。
深夜,輾轉反側。內心卻湧動著對意義與尊嚴的渴求,那是靈魂不肯沉睡的證明。愛中的傷痕,正是靈魂蘇醒的契機。當一個人為愛流淚,目光已穿透世俗的塵埃,望向更高存在。“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帶著愛的犧牲從不徒然,它讓有限的生命在破碎中抵達無限。人,最終被顯明是渴望無限的靈性活物。而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同一個歸宿:愛的傷痕終將癒合為光的通道。
唱著上行之歌,朝聖者抵達聖殿,經過流淚穀,身體滿布傷痕,眼神卻如星辰般明朗。這是喚醒黎明的心志。直至成傷的愛,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接納殘缺的真相,永恆的故園在旅途中降臨,因著信,通向望,湧起愛。
最終,那些因摯愛而裂開的傷口,成了光湧進來的地方。而光中,有永恆的治癒和撫慰。
默想于江南茶苑,2025年初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