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人如得魚(盧潔香)2025.06.09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06.09

盧潔香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並呼召了第一批門徒(參《太》4:18-22)。耶穌留意有兩只船灣在湖邊,打魚的人卻離開船,洗網去了。(參《路》5:2)靜靜的湖面彷彿訴說著船主人空手而歸的焦慮與失望。

卑微的成為尊貴

耶穌觀察到有一只船是西門的,祂就上去。濕瀝瀝的漁船發出腥味,耶穌請西門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參《路》5:3) ,“浪花作雨汀煙濕,沙鳥迎人水汽腥。”(明代錢曄,《過江》)西門將船駛出海,濺起的浪花如細雨般一片氤氳朦朧,擁擠的岸上、人群的雜聲瞬間消失在海風中,西門與耶穌在船上零距離、面對面,心中覺得特別舒坦。

被耶穌找上船的西門是何人呢?原來 “他們本是打魚的”(《太》4:18),他們屬於社會底層人群。

然而西門正是耶穌揀選的首批門徒之一,可見主的揀選並不是由於這人的出身或地位,乃是彰顯了主使用一個人的恩典與奇妙作為。如同耶穌的兄弟雅各說: “上帝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祂所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國嗎?”(《雅》2:5)

軟弱的為剛強

耶穌在船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路》5:4)。耶穌對西門下達了引導式的命令之後,西門起初略略地猶疑了一下,但很快他就對耶穌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路》5:5)

此刻,整夜在大海上耗費了巨大力氣的西門,也許神情木然、失望,聲音裡滿了倦意與失落,但接著他說:“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西門內在的力量,被耶穌帶有權威性的話語與神情所啟動,他放下焦慮,專注於以行動完成耶穌的指令,將船開到海中。接著他站在船頭,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借著風浪的空隙,將手中的漁網使勁地拋向大海,漁網在空中劃出一道有力而優美的弧線,如同空中展開的翅膀,精准地落入碧海深處,濃濃的魚腥味隨著海風飄來,隨即他拉起滿滿一網活潑亂跳的魚,網險些裂開。(參《路》5:6)瞬間,喜樂代替了憂愁,歡呼代替了哀歎,收穫代替了失落。

 這裡可以看到,願意順服及聽從耶穌話語的人,如何將祂的話語轉化為行動。

不同維度的反應

漁船在眾人歡快的呼聲中靠岸了。叫的最響的,首先應是那些招呼船上的同伴來幫助的聲音,漁夫們來了,他們不顧一切往船上裝魚。這是一群追求結果的人,哇!有這麼多魚,裝滿了,還要再裝,一片片閃動發亮的魚鱗,彷彿是一個個銅錢,甚至船要沉下去,他們還在不停地裝,慾壑難填,這是大多數人本能的反應。

其次,也許是西門那幾個驚訝的夥伴,其中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他們看到這一網所打的魚、多到漁網都要撐破,可能紛紛會問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會這樣?他們想要追本溯源,找到背後的根據和原因。在驚訝中,他們估計不知道說什麼,想要從魚網上找原因。這是小部分人的反思與推論。

然後是西門。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5:8)他以非常強烈的態度和語氣祈求耶穌離開自己——在這裡,雖然聖經以極富戲劇性的方式來描述西門彼得的反應,但可以看出,他卻是最真誠向主敬拜的人。

此刻,西門彼得看見的不是那一網的魚,也不是在問為什麼,他對耶穌的稱呼從“夫子”改為“主”!緊接著,他全人俯伏在耶穌膝前,直接表達了自己在震撼中對主的敬拜與尊崇,而且這裡說西門彼得向主“跪了”——他看見了耶穌就是彌賽亞,覺得自己深深不配,需要主的拯救。這是極為少數的人,更是被主稱為有福的人,“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這三種不同的反應,區別在於,第一種是看,而沒有看見;第二種是看見,而沒有看到;第三種是看並看到了,且甘心樂意向主俯伏敬拜。

有福之人

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來跟從我,從今以後,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把兩只船攏了岸,立刻捨了網,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都先後成為主第一批呼召的門徒(參《路》5:10-11;《可》1:17-20)。在這當中,只有西門彼得對耶穌有一種獨特的、先知先覺的認識,其次是後知後覺的彼得的夥伴們,而那些眼中只看見魚的人,則將自己困在不知不覺的黑暗中。

喬納森·愛德華茲說:上帝用講道這一種活潑的形式來應用其話語,祂借助這個形式有效地感動悲慘的罪人,使其明白自己需要醫治和救贖,並看見上帝的醫治和救贖之道的榮耀和完全,也開啟聖徒純潔的心智,激發他們的情感,讓他們反復回想那些重要的事情,將這些事情活化在他們眼前。(註)

西門彼得更是以一個宣道者喜樂的姿態宣告:“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幹,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1:24-25)

彼得後來成為得人如得魚的使徒,他在見證耶穌道成肉身的經歷中的看、看見、看到,以及宣道者深厚的專注情懷,和殉道者展示的生命魅力,成為歷代教會一直傳頌的史詩,如同加利利海一樣蘊意深遠。

註:《宗教情感》喬納森·愛德華茲著,楊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出版,電子版。

作者為宣教士,現任加神•國際使命學院院長,創建金邊基督教會恩典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