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挽狂瀾的福音使者──約翰衛斯理信仰的轉折及對英國的影響(鄭期英)

鄭期英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7期

從冷至熱

       在人類歷史上,常由于一個人對上帝的敬虔和順服,對神話語的絕對遵守,因而帶來整個社會的改革、國家的富強。約翰衛斯理是個典型的例子。

        約翰衛斯理生于1703年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父親是英國國教的牧師,母親非常虔誠,治家很嚴,從小就教導孩子們養成服從、禮讓和守秩序的習慣。雖然家境清苦,約翰衛斯理和弟弟查理衛斯理都完成了牛津大學的學業。1725年,他決心獻身教牧工作,1728年被按立為英國國教的牧師。以後幾年曾在牛津任教,間或幫助父親牧養教會。

         1735年,他應美洲喬治亞州總督的邀請,遠赴美洲,在印第安人中間工作。後因效果不彰,乃于1737年底回英國。 在赴美洲的船上,一小群莫拉維亞弟兄會信徒的言行,帶給約翰衛斯理很大的震撼。他非常羨慕他們面對死亡亦不畏懼的勇氣,而他當時已傳道多年,但在靈性上仍是不冷不熱。

         從美洲回來不久,約翰衛斯理認識一位莫拉維亞弟兄會的年輕傳道人彼得波勒,他向衛斯理談“因信得救”的道理,這是衛斯理前所未聞的。因此衛斯理心中疑慮不安,深覺自己的信仰沒有根基。有一天晚上,他去參加聚會,會中有人宣讀馬丁路德為《羅馬書》所寫的序文。神的靈在他心中動工,他確信自己已因信得救,基督已洗淨他一切的罪,並拯救他脫離罪與死的律。從此,衛斯理到處宣講“因信得救”的道理。

走出貴族

       “因信得救”的道理在英國國教中失傳已久,因此國教的牧師們都反對衛斯理,拒絕他在教堂內講道。而衛斯理本人濃厚的英國國教背景,卻讓他很看重形式和規範,認為不在教堂內講道是不合体統的。但有一次,大學時代的老友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因事他往,邀衛斯理代替他向一群礦工露天佈道,起初衛斯理無法接受,後來漸漸明白,真正的信仰不該受外在形式的束縛,救人靈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教會應走出貴族圈子,深入民間。

        從此,露天佈道和衛斯理所領導的復興運動,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他一生,所走的路程共約二十五萬英哩,講道約四萬次。他深入社會的每個角落,特別是貧民和礦工中間,向他們傳福音。“循道運動”成為了十八世紀歐洲影響最大的教派(即今日的衛理 公會)。這不僅造成靈性上的大復興,也促成整個社會的大革新。

        原來衛斯理時代的英國,是一個動亂、黑暗和大變遷的時代。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社會結構動搖,人們廉價出賣勞力,工作時間很長,工作環境惡劣,社會問題十分嚴重。而政治上,雖然封建制度已近崩潰,但貴族仍掌握特權,人民備受壓 榨,生活困苦,勞工階層常藉酒消愁。當時的教會徒具形式,成為貴族的工具,根本無法承擔救人靈魂、扭轉社會風氣的使命。

        衛斯理的出現,宛如當年施洗約翰一般。他毫不隱諱地指出英國的罪惡,大膽宣稱英國當時是一個背叛神、違反誡命的國家,號召全國上下痛切悔改。千萬人響應他,聽他講論福音的真理,接受他的譴責,在神面前悔改認罪、歸信基督。

功不可沒

        由于信的人越來越多,衛斯理斟酌各地需要,替他們組織團体、籌建聚會點,使信徒們早晚聚會、過團契生活。他勉勵同工:“救人靈魂是你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他要求會友注意自己信仰是否純正、靈命是否長進、生活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是否榮耀主名。

        在傳福音之餘,他盡力幫助窮苦人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他為年老的寡婦籌設老人院;為無力就醫的病患籌設免費治療所;舉辦貸金,免費貸給經營小本生意者;又為貧民設習藝所,教授謀生技能;設學校,教育貧民子弟等等。有人評價,因為衛斯理的貢獻,英國免于了像羅馬帝國一樣因腐敗而滅亡。

        其他的基督徒也起來響應衛斯理的號召,像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查理格蘭特(Charles Grant)促使政府立法反對奴隸制度(註);傑姆史提芬(James Stephen)則協助宣教士,促使社會建立以聖經為原則的道德標準;一些議員敦促政府改良監獄;禁止十六歲以下的童工工作;羅勃瑞克斯(Robert Raikes)推動現代主日學;由循道運動分出的救世軍則致力平民佈道;狄更斯以小說表明下層社會的苦況;南丁格爾設立護士工作;青年會(YMCA)從事社會福利;亨利杜安(Henri Duant)設立萬國紅十字會等。

        由于這些人的努力,使英國成為第一個以法律保障勞工利益的國家,也是當時社會福利最發達的國家。十九世紀英國富強達于鼎盛,衛斯理所領導的循道運動,功不可沒。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和衛斯理當年亦有相似之處──道德敗壞、貧富不均、戰亂頻仍、社會問題嚴重。上帝正在尋找“今日的衛斯理”,但願你我都能回應上帝的呼召,成為力挽狂瀾的福音使者。

註:詳見《舉目》第四期36頁〈震動山河的政治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